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6802
长寿人生 如何在长寿时代美好地生活.pdf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月5日
第1页
第8页
第19页
第22页
第44页
第175页

    参见附件(4363KB,214页)。

     长寿人生 如何在长寿时代美好地生活是一本未来规划之书,不要只顾眼前,昂首挺胸地迈向未来才是迎接挑战的正确姿势。一本书解决你未来规划的大问题!抛开旧观念,时时刻刻,你都有机会重塑人生。

    编辑推荐

    活在当下,着眼未来。清楚自己未来将要面对的危机。

    1. 理财问题。你是否从没想过,今天挣的钱根本不够养老,到那时,你该怎么办?如何管理财富,用财富抵御风险。

    2. 健康养老问题。我们会活得更久,更健康。如何科学地养老?你是否思考过父母的养老问题。

    3. 人际关系、婚姻问题。

    你在工作中建立起的人际关系能陪伴你多久?“工作上的朋友”不等于朋友,你是否该好好经营一下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从工作到退休的人际关系交往落差,是否现在就要开始行动?

    生命更长,你拥有的时间更多,你是否还想跟眼前的这个人一起过到老?

    4. 职业发展问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安稳真的好吗?工作突然没了,你该怎么办?

    5.灵活教育问题。科技发展大趋势下,每个人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随时更新自己,才能保持领先。触手可及的继续教育,让未来尽在掌握。

    内容简介

    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长寿成为必然趋势。

    无论你是否准备好,长寿时代已经到来! “上学—工作—退休”的三段式人生模式将彻底被打破,按部就班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你的工作随时可能被机器替代,到那时你将何去何从?同时,应对这样的变革,企业和政府又要做出哪些调整。

    更长寿的人生,你需要重新规划。

    用探索和学习迎接改变,开启全新的“多段式人生”。

    如何保持健康?如何保持职业发展上的领先位置?如何幸福地生活?如何理财,做到毫无后顾之忧,悠然享受?

    灵活的继续教育是不断追赶甚至领先于时代的方式,告别学校的你随时都可以再出发,更方便快捷的终身学习让你没有后顾之忧,拥有跑赢时代的实力。寿命更长,时间更多,如何与人相处才能更幸福?如何调整退休后的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通过社群交流持续不断地给我们能量,幸福感、价值感、存在感从哪里来?健康、理财、养老,一个都不能少。用财富抵御风险,用幸福填满人生。

    作者简介

    琳达·格拉顿(Lynda Gratton),伦敦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在商学院主持的关于未来工作的课程备受赞誉,还曾于2015年荣获商学院优秀教学奖。琳达是世界经济论坛新型教育和工作议题委员会的一名组织者,自2013年以来一直参加达沃斯论坛。她被“全球思想家50人”评为全球前十五名优秀的商业思想家之一。;.;安德鲁·斯科特(Andrew Scott),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斯坦福大学长寿研究中心咨询学者,也曾在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任职。通过他屡获殊荣的研究、著作和教学,他的思想让我们能够从全球视角出发,去理解正在重塑我们这个世界的深刻转变,也让我们了解了作为个体和社会,茁壮成长需要采取的行动。他是多家企业和多地政府的董事和顾问,“长寿论坛”创始人,也是预算职责办公室咨询委员会和英国内阁办公室荣誉委员会的成员。

    原文

    后记:向前进

    我们都正处于一场深刻转变的早期阶段。在这场转变中,我们作为个人也作为社会整体,将重构我们的人生,并学习如何发展。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听到,更确切地说是将见证

    更多人类才智的令人惊叹的例子。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肯定会有了不起的新突破,我们老去的方式会进一步改善,会有更多证据证明老龄化社会的影响,我们组成家庭和社群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样化。

    如果要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都需要对这些发展有深刻认识,并保持好奇。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付诸行动:如何检验我们假定能促进人类发展的方式,如何鼓足勇气成为社会先锋,以及如何把握住这场激动人心的转变带来的机会。

    跟我们的理想相比,机构—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拖了我们的后腿,这个局面肯定会让我们灰心丧气。但矛盾之处也在于,这种制度化不足的局面也为自我表达和集体行动创造了极大空间。因此,在寻找方向时,与其求助于机构,不如密切关注社会,寻找有趣的行为创新。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因为我们所有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必然会跟过去的世代有所不同。实际上,如果你的思想和行为并无不同,那你恐怕不太可能让自己为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我们要传达的关键信息是,虽然你的人生叙事变长了,但由于你会经历更多改变,构成这一人生叙事的诸多时期和阶段都会变短。在本书中,我们描述了这种长寿新人生的影响。总结起来,这些影响指出了我们需要参与其中的五种简单行为。

    先发制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将影响所有人的深刻变革。好好利用这场变革的责任越来越重大,而且已经移交到我们手中,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马上付诸行动。

    让自己面向未来。无论你年方几何,你未来的时间都比以前的时代更多。这让向前看变得格外重要,也更需要谨慎考虑可以在时间中利滚利积累起来的投资。

    清楚未来可能的自我。在更漫长的人生中,你会经历更多改变,开启更大范围的可能的自我。要想好好利用这一点,就需要探索这些可能性,并尽可能让你的选择保持更长时间。

    重点关注年龄可以延展和递归循环的特性。无论是你的年龄,还是你安排和分配时间的方式,都变得更有延展性了。这就意味着你现在的行动可以决定你如何老去,也可能会影响你未来的选择。

    接受改变。无论是你主动促成还是被动为之,实质性地改变人生都非常困难。放眼未来,这种改变必然会越来越频繁,而且会形成节点,将多阶段人生的丝线连在一起。

    这些都是针对个人的指导方针,但在你的一生中,从根本上讲,你个人发展的能力还是取决于你和他人的关系。我们无法独自成为社会先锋,而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强度和深度将成为提供凝聚力和安全感的关键。这些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做出承诺,需要心怀信任,坦诚交流。

    但还不止于此。无论是在我们的家庭还是社群中,我们都必须形成代际关系并大力投入,专注于将一辈子的交情嵌入更长、有更多次改变的人生中。因此,重点在于找到参与社群的新方式。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将影响我们人生的那些机构只会听取集体的声音。这些机构非常需要社会才智,其变革议题也十分关键:没有我们集体发声,这些机构就会继续拖人类理想的后腿。

    我们承认,改变并非易事,技术才智和社会才智之间不断拉大的差距无疑会带来风险。但是,我们也面临着非同寻常的机会,可以活得更久,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了我们更多选择,让我们享有更多自由。面对新选择,可能会令人不安。但如果我们个人和社会都能做出明智的选择,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也更充实。随着社会规范开始分崩离析,创造出来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长寿新人生有哪些可能性的绝佳机会。

    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就长寿新人生互相交流。我们的网站www.thenewlonglife.com 有关于本书的更多信息,也有额外资源帮助您思考和规划,还有让您分享自己的故事和见解的空间。我们会通过研究、教学、写作和咨询工作,继续参与这些话题。您也可以通过我们的个人网站 www.ProfAndrewJScott.com 和 www.lyndagratton.com 了解这些工作的最新进展。

    在您踏上成为社会先锋的征程时,我们祝愿您取得圆满成功,也衷心期待在您前进的路上,能够听到您的消息。

    长寿人生 如何在长寿时代美好地生活截图

    书名:长寿人生:如何在长寿时代美好地生活

    作者:[英]安德鲁·斯科特 [英]琳达·格拉顿

    译者:舍其

    出版时间:2020-10-01

    ISBN:9787521722208引言

    人类历史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集体成就的故事。数千年

    来,我们的人口数量大为增加、寿命大为延长,我们的可用资源也大

    为丰富。因此,今天的我们更加富有,也更加健康。

    人类才智是这一进步的核心,它带来了知识的进步。这些知识与

    新科技、教育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和机会。很多创新都提高了

    我们的生活水平,仅举数例:火、农业、书写、数学、印刷机、蒸汽

    机、电力、青霉素、计算机。

    虽然人类才智推动了这些进步,这个过程却并非始终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候,这个过程痛苦不堪、旷日持久、动荡不

    安——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如此。

    以大约一万年前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的转变为例。长期来

    看,人类变得更富有、更健康,但是,向农业新技术的过渡使人们的

    生活水平下降,而且持续了好几个世纪。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也出

    现了类似的滞后。在技术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最初几十年间,很多人的

    生活水平未能得到改善。人类的负担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心理上

    的。工业化带来的结果是,人们离开了他们的家庭和传统社区,在飞

    速发展的城市中重新安顿下来,很多人无依无靠,缺乏安全感。他们

    还必须学习新技能,适应新角色和新身份,接受他们往往很生疏的工

    作方式。对于正在经历这种转变的很多人来说,进步的感觉往往是遥

    不可及的。

    这两次转变有一个共同模式:人类才智创造了破坏现有经济和社

    会结构的科技进步。而作为回应,经济和社会结构需要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人类才智——社会才智。如果说以新知识为基础的技术才智创造

    了新的可能性,那么社会才智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发明能够

    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无论对集体还是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但重要的是,社会才智并不会从技术才智中自动产生。而没有社

    会才智,技术才智带来的也并非全是好处。这就是为什么回过头来看

    进步和改善的历史规律,比通过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的视角来看更加明

    显。这也是为什么当这两种类型的才智出现差距时,这个时期就会呈

    现出焦虑、转型和社会实验的特征。

    弗兰肯斯坦综合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技术才智与社会才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

    大。技术才智遥遥领先,社会才智拖了后腿,结果就是我们的社会形

    态——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结构和体系——没能跟上。我们也许会

    为科技马上能实现的前景神魂颠倒,但对其社会影响,我们也会感到

    焦虑不安。

    在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小说《弗兰肯斯坦》

    (Frankenstein)中,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博士的创造物反抗自己的

    创造者,并最终杀死了他。今天也有一点“弗兰肯斯坦综合征”的感

    觉,我们担心人类自己的技术胜利会揭竿而起反对我们,带给人类的

    不是进步,而是苦难。也就是说,技术才智即将大放异彩,颠覆我们

    的生活方式,而我们面临着失去工作和生计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忘了

    生而为人是什么感觉。

    媒体报道中充斥着这样的警告——“到2030年,全球将有8亿个工

    作岗位被自动化取代”, “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工作岗位面临风

    险”。 这些担忧不仅是经济上的,也事关生存。斯蒂芬·霍金认

    为:“全面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许意味着人类的末日。”像比尔·盖茨和埃隆·马斯克这样的大人物,也都有同样的担忧。玛丽·雪莱

    的小说,是关于人类知识与才智的警世通言。

    对人类才智的担忧并不局限于科技,人们对长寿也深感不安。20

    世纪,人类发挥聪明才智,改善公共卫生,发展医学,由此极大地延

    长了寿命。20世纪初出生于英国的女婴预期寿命为52岁左右,到20世

    纪末,预期寿命延长至81岁——到2010年,已延长至83岁。到2050

    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4.38亿(这比现在的美国人口还

    多);在日本,五分之一的人口将超过80岁。但是别忙着庆祝这么非

    凡的成就,老龄化社会会让一些国家破产,摧毁养老金体系,增加医

    疗成本,从而不可避免地让经济疲软,这些都让我们忧心忡忡。我们

    害怕人类才智,担心知识进步会损害人类的生活和福祉。

    担心人类成就会适得其反可以理解,但我们相信,这种反作用力

    也是有限的。看看历史记录,肯定能找到办法让人类受益对不对?难

    道聪明的新科技和更长寿、更健康的生活不应该被视为机会而不是问

    题吗?用麻省理工学院(MIT)老龄化实验室主任约瑟夫·库格林

    (Joseph Coughlin)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会

    让医疗保险破产吗?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一点,在人们年华老去的

    同时,为他们创造新的故事、新的仪式和神话呢?”

    挑战在于,要真正感觉到这些好处,社会才智必须和技术才智一

    样广泛、深刻,有创新精神。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匠心独

    运:准备好质疑常规,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更深刻的见解,去试

    验,去探索。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机构——无论是政府机构、教育机构

    还是企业机构——都必须起身迎接社会才智的挑战。

    我们撰写本书最根本的动力,正是对社会才智的这种需求。我们

    希望能引发一场对话,讨论在面对新科技和更长寿的新人生时,我们

    作为人类想要实现什么,以及未来几十年我们将如何寻求健康成长。

    我们希望在你考虑未来的岁月里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时为你提供支持,激发你对社会才智可能呈现出的形式的兴趣,为你提供勇敢闯过我们

    人人都在经历的转型和剧变的指引。

    社会先锋

    关于我们的未来会如何变化的讨论,总是会集中到“机器人兴

    起”和“老龄化社会”这两个现象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中没

    有任何个人色彩,说的是机器,说的是“他人”。然而,让这些发展

    能够为我们所有人服务所需要的人类才智,从根本上讲又完全是个人

    化的。

    原因在于,长寿和科技的总体趋势虽然看似不带个人色彩,却正

    在对人之为人意义何在产生巨大影响。我们会看到,这些变化正在决

    定我们何时结婚、是否结婚、我们如何将家庭和工作结合起来,以及

    如何在不同性别之间分配任务;我们学什么,怎么学,跟谁学;我们

    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如何拼凑出我们的工作身份;我们在生

    命的各个阶段要做什么,以及如何构建我们的人生故事。

    人类生活的这些基本原则正在发生变化,这不可避免。你面临的

    问题是:你希望它们变成什么样子?

    数百万“他人”现在正面临同样的困境,提出同样的问题,这正

    在成为社会才智的沃土。有一点很清楚:过去可行的,未来未必可

    行。过去多少代人的传统选择,不太可能仍然适用;而作为传统生活

    框架的社会结构,可能也不再能让我们满怀希望。你既需要认识到这

    些趋势,也需要有勇气根据这些知识积极行动。长寿和科技将我们置

    于全新的环境中,因此无论你年龄几何,都需要准备好以个人的身

    份,也要以家庭、企业、教育工作者和政府这样的集体身份进行试

    验。我们都必须做好成为社会先锋的准备,这就是本书要传达的核心

    信息。

    人人

    我们通过一群虚构人物——“人人”——的眼睛,来审视不断变

    化的环境。我们希望,通过他们,你能对自己的生活形成更深刻的见

    解,并将所涉更广的社会趋势和自己的选择联系起来。

    “人人”包括:

    弘树和圆香:一对年轻的日本夫妇,20多岁,住在金泽市。他们

    正在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求作为伴侣度过漫长的一生,但是感

    觉受到了父母和社会期望的限制。

    拉迪卡:年近30的单身青年,大学毕业,自由职业者,生活在孟

    买。她享受着零工经济的自由,蔑视社会规范,但也意识到自己面临

    着艰难抉择。

    埃丝特尔:30岁的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她在伦敦一家商业

    街连锁超市做兼职收银员,晚上在当地一家疗养院工作。她希望工作

    更规律、更稳定。

    汤姆: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一名卡车司机,40岁,与妻子和已

    经成年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想努力跟上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发展,也想知道这种技术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什么影响。

    英:生活在悉尼的一名会计师,55岁,离异,刚刚得知自己失业

    了。这项工作正在自动化,而她的年龄和工作年限决定了她工资太

    高,无法继续工作下去。她需要工作是出于经济原因,而且她觉得自

    己老当益壮,还能卓有成效地工作很多年。克莱夫:71岁的退休工程师,住在英国伯明翰郊外。他65岁时退

    休,很享受跟妻子、家人以及四个孙辈在一起的生活。他对打理自己

    退休后的财务状况比较担心,希望能重新投入工作,融入当地社区。

    我们的计划

    本书缘起于我们的上一部作品《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

    作》大获成功之后的多次交流。我们发现,当人们谈到寿命延长的影

    响时,科技和长寿的结合每每成为很多问题的根源:职业生涯变长

    了,那么工作从何而来?机器人会夺走我们的工作吗?这对职业生涯

    来说,对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在老龄化问题

    上,我们已经取得了更积极的进展,但对于科技,我们仍然有深深的

    恐惧和担忧需要解决。避开弗兰肯斯坦综合征非常困难。

    更全面地探索科技和长寿之间的交互作用,探索确保人类繁衍生

    息所需要的社会才智,都需要有全面而深刻的见解。而我们希望以一

    位经济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的联合视角,带给大家这种深度和广度。

    在本书第一部分《人类的问题》中,我们将通过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

    人领域最近取得的惊人成就,思考预期寿命和健康的趋势,然后审视

    社会如何老龄化,以此来探索科技和长寿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

    “人人”当成透镜,来透视这些发展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它们所创造

    的一系列选择。这些成就对我们如何构建使人类能够繁衍生息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就是说,这是对社会才智的极大鼓励。

    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发展社会才智的目的是什么?当然,压倒一

    切的目标是让人类能够繁荣兴旺。但是,我们如何设计新的社会形

    态?我们又应当以什么为依据来评判这些社会形态?经济繁荣肯定是

    题中应有之意,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建立资源,实现美好生活。但

    是,任何积极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讲都应当能够不负众望,体现生而

    为人更深层次的含义:支持形成统一、积极的人类叙事;让人们能够探索、试验和学习;建立和保持与他人的关系。叙事、探索和关系这

    三项原则,形成了本书第二部分《人类才智》展开分析的基础,而这

    一部分也概括了为了适应长寿新人生,我们每个人需要采取的步骤。

    我们在第二部分中将概述,作为社会先锋,你单凭自己也能取得

    很多成就。但是,你面临的选择和你做出的决定,实际上都处于更广

    大的伙伴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背景中。这在你与教育机构、公司和政府

    的互动中尤其如此。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健康成长,需要进行重大制度

    变革,而在本书第三部分《人类社会》中,我们将阐明我们的经济和

    社会制度需要发生的深层变革。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我们的

    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也都亟须采取行动。

    1. http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42170100.

    2.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17-job-risk.

    3.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90520can-we-live-longer-

    but-stay-younger.第一部分

    人类的问题第一章

    人类的进步

    在历史上,人类一直在利用技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比

    如说使用轮子或用水壶烧水。对每一代人来说,“技术”这个词都代

    表着人们不熟悉的新的发展,它们将引领新时代。 今天,“技术”

    这个词最常用的情景都跟计算机有关,而在一系列“定律”的驱动

    下,计算机的能力也正在改头换面。

    创造非凡的技术

    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推测,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将每18个月翻一番。这个观察结论现在叫

    作“摩尔定律”,事实证明,它相当准确。随着这种指数级的急剧增

    长,出现了大量创新,其中就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如果这种指数级的

    增长持续下去,那么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自动驾驶汽车的计算能力会

    再翻两番,让今天的自动驾驶汽车看起来又原始又蹩脚。

    机器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改进,而我们周围的世界似乎也正处于

    被机器改变的边缘。但是,摩尔定律会继续有效吗?技术挑战是增加

    芯片上处理单元的数量,而现在芯片上的处理单元已经小到达到纳米

    科技的极限,因此增长速度可能会减缓。一些专家预测,未来五年

    内,摩尔定律甚至会走向终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人们担心计算能力的增速正在放缓,但

    人们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力量的信心却越来越大。类似的技术发

    展正在利用摩尔定律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正是这些新技术的综合效

    应,将重新塑造经济,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配套技术之一是可以用来分发信息的带宽大小。美国技术专家乔

    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预测,带宽的增长速度至少是计算能力

    的三倍。“吉尔德定律”意味着,如果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那

    么带宽就会每6个月翻一番。其结果就是互联网流量的爆炸性增长。

    2018年,互联网流量据估计为1.8泽字节,也就是1.8×109T ,远远

    超过人类整个历史上所有的文字记录。

    随着带宽增加,网络连接的数量也会增加。正如以太网的发明者

    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在“梅特卡夫定律”中所说,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联网用户数

    加倍,网络的价值会翻两番。这个定律解释了脸书和优兔何以扩张速

    度快得令人瞠目——网络越大,就越能吸引新用户。

    进一步推动这一增长的,是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Hal

    Varian)的一项观察结论。 “范里安定律”阐述的是,可以自由运

    用的现有技术的范围,决定了对现有思想进行重要结合的可能性。比

    如,无人驾驶汽车在某种意义上并不需要新技术,只需要将全球定位

    系统(GPS)、无线网络(Wi-Fi)、高级传感器、防抱死刹车、自动

    变速器、牵引力和稳定控制系统、自动巡航系统、车道控制系统和地

    图绘制软件等现有技术“混合”起来。 这样的现有技术越多,“混

    合”可以利用的空间越大,这些组合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企业家就

    会越快将这些组合推向市场。

    正是由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和范里安定律所描

    述的潜在技术能力的这种结合,带来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前所未

    有的飞速发展。其结果不只是新产品,还会带来新的运营方式,催生

    新的经济领域,价值会转移,工作性质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机器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

    汤姆在得克萨斯州开卡车,他已经听过很多关于自动驾驶汽车的

    事情了。他对自动驾驶汽车有所了解,在他住处的周边地区还见过有

    人开这样的汽车。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已经经历过他驾驶的卡车的

    导航、定位和燃油效率系统的重大变化,但这次感觉有些不一样。他

    知道有些领先的科技公司,比如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

    (Alphabet)公司、宝马和特斯拉等汽车公司,以及优步等拼车公司

    正在这方面大力投资。截至2018年10月,字母表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

    Waymo在公共道路上的行驶里程已经超过1600万千米。

    美国已经有22个州实施了允许自动驾驶汽车驾驶测试的法规。这

    表明未来很可能会在这些州全面采用这种技术,而汤姆的家乡得克萨

    斯州就在其列。对他来说,自动驾驶汽车早晚会成为主流,问题不过

    在于是早还是晚。他也读过自动驾驶汽车的投资者早期在媒体上发表

    的文章,宣称跟人类相比,自动驾驶汽车更加可靠,更不容易出错,也不需要休息。司机的工资和福利在运输公司的成本中占了将近40%,自动驾驶汽车背后的经济动机显而易见。此外,还有社会效益:美国

    每年死于卡车撞车事故的超过4000人。

    所有这些都让汤姆对自己的工作前景感到焦虑不安——和他一起

    的,还有美国约400万名司机中的很多人。有研究表明,全面采用自动

    驾驶将使这个领域的就业人数减少三分之二, 因此汤姆似乎完全有

    理由担心自己的工作。

    还有很多人也和汤姆一样,开始感觉到机器人对他们工作的影

    响。“机器人”(robot)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

    (Karel Capek)1920年的科幻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 U. R.)

    中。其源头是捷克语的“robota”一词,表示强迫劳动或脏活累活。

    跟这个原始定义一致,机器人善于承担重复性的、枯燥乏味的工作。

    今天全世界有200多万台机器人在工作,大部分在制造业,而韩国最为集中,每1000人就拥有50台机器人。这种集中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

    高,就像企业家埃隆·马斯克预期中的“外星人无畏舰”工厂—— 一

    条无人生产线。他解释说:“不能由人去操作生产线,那样会把生产

    速度拉低到人的水平。”

    机器人的技术水平还在提高,其价格也将进一步下降,因此机器

    人取代人工绝不会止步于制造业。在服务业,你可能已经见过

    Pepper(派博),这是软银于2014年在东京分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巧的

    机器人,长得就像个孩子。在东京,Pepper在很多银行和办事处担任

    接待员或迎宾员,负责欢迎顾客并提供基本的服务信息。机器人降低

    了雇用成本,也解放了销售团队,让他们可以跟客户进行更久、更有

    针对性的交流。

    机器人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日本的海茵娜酒店自称

    是一家机器人酒店,有一名机器人主厨(安德鲁),拿手菜是大阪

    烧,还有另外一些机器人会为客人办理入住,帮客人搬运行李。 加

    利福尼亚州的机器人萨莉会做沙拉;弗利佩会做汉堡;博特尔在酒店

    工作,为客人提供额外的毛巾和洗漱用品;还有家意大利公司Makr

    Shakr正在研发机器人酒保。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科技的脚步从未停

    歇,比萨连锁店达美乐甚至于2016年在新西兰提供了第一份无人机外

    送比萨——送到新西兰旺阿帕劳阿一对夫妇手中的一只peri-peri烤鸡

    和一张蔓越莓比萨。

    你当然可以期待,有一天会有机器人为你服务——会不会也有机

    器人来照顾你呢? 到2030年,很可能会有,比如在日本等人口不断

    减少和老龄化的国家,机器人将提供家人和朋友无法提供的额外帮

    助。你同样可以期待家里就有机器人,负责完成吸尘、付账单等基本

    的事情,并自动订购食品乃至药品等日常必需品。

    ◎ 保住饭碗需要哪些资质?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才智创造了能增强和替代体力的

    工具——石斧、轮子、珍妮纺纱机等。用机器来增强和替代脑力总体

    上更具革命性,但也更难理解。人工智能的进步,正在将技术带入传

    统上专属于人类的认知领域。

    当然,智能机器已经出现一段时间了。1979年,VisiCalc软件问

    世。它是计算机电子表格最早能完整运转的版本,而现在电子表格已

    经无处不在。电子表格取代了纸质表格——A3大小的大型纸张,文员

    在上面加上一行行一列列的数字。这个过程耗时耗力,还很容易出现

    人为错误。自1979年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关键的是,目前这代智能机器可以为达到既定目标自行计算,而不是按照预先制

    定的规则来执行特定任务。

    让这一目标导向的突破得以实现的,是机器学习(ML),不是用

    算法实现的顺序形式(“如果……那么……”)的计算,而通常是神

    经网络。 这意味着机器可以按照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行计算,并适

    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人工智能在这样做时,模仿了人脑的一些操作,但速度更快。向机器学习的转变充分利用了四定律,共同实现了海量

    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

    想想在2017年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程序“阿尔法围棋”

    (AlphaGo)。这个程序由英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2014年被谷歌

    收购)开发,而且是开发了三个不同版本:“李”(Lee)、“大师”

    (Master)和“零”(Zero)。 前两个版本都是通过输入游戏规

    则、棋谱和人类专家提供的指导来训练,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但

    “零”只知道游戏规则,然后就自战很多次,并由此建立起自己的游

    戏策略。也就是说,“阿尔法围棋零”自学成才。在40多天的时间

    里,“零”下了2900万局,建立的数据库超过了任何人类棋手。4天之

    内,“零”的表现就超过了“李”;34天之内,“零”就击败了“大

    师”。最有意思的是,“零”能够建立的策略与人类下棋时会采用的策

    略有本质不同。发明者这样写道:“短短几天时间,从零开始的‘阿

    尔法围棋零’就能重新发现这么多围棋知识,以及能给最古老的游戏

    带来新见解的全新策略。”

    VisiCalc被编写出来是为了快速可靠地执行复杂计算,而阿尔法

    围棋得到的指令是实现一个目标——赢得比赛。阿尔法围棋运用了某

    种意义上的判断和意图,以达到人类达不到的结果。

    正是这种能力和意图、取代和增强的结合,意味着无论你是收银

    员、卡车司机、律师还是财务顾问,你的工作性质都会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当然也有失业的风险——有了电子表格之后,有

    大约40万个簿记工作岗位消失了。

    英是悉尼的一名会计,正在经历这样的转变。英管理着公司的会

    计部门,而公司在人工智能上的投资让她这个部门需要雇用的员工数

    量大幅减少。她原本计划工作到65岁退休,但现在55岁的她却被告

    知,她得在6个月之内找到另一份工作。英觉得自己有会计学学士学

    位,还有注册会计师研究生资格,算是很有资质了,但虽然投了一些

    简历,她还是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没得到。以前都是那些教育程度较低

    的人受技术的影响最大,但英就算有这么强的专业背景,也还是需要

    苦苦挣扎。

    埃丝特尔在伦敦的一家超市当收银员,她也面临着跟英类似的问

    题。使用自助结账的顾客越来越多,她这家商店仿效Amazon Go(亚马

    逊推出的无人便利店),引入无人收银的模式似乎也为期不远了。这

    让她很担心,她前夫已经因为自动化失去了在仓库的工作,所以能给

    她的资金支持也非常有限。为了增加收入,埃丝特尔在当地一家疗养

    院上夜班。她朋友建议她在那里全职工作,但全职需要的资格证要两

    年才拿得到。她已经放弃了两门夜校课程,觉得自己既没时间也没钱

    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英和埃丝特尔的境况表明,在科技和长寿的合力作用下,社会面

    临的教育挑战有多广。教育机构需要发展变化,提供新的课程和支

    持,以帮助他们应对这些挑战。政府也需要更深入地参与教育,支持

    终身教育。

    ◎ 人类在哪些领域的表现会超过机器?

    如果四定律继续有效,那么未来的科技会让阿尔法围棋看起来就

    像今天的VisiCalc一样蹩脚乏味。虽然现在的机器在执行国际象棋、围棋和扑克等特定的任务时表现得很聪明,但它们并不像人类那样真

    正聪明。 人类的大脑特别适合构思问题,提出问题和假设,在各式

    各样的问题之间切换,设想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因此,人类未来的最

    终目标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能成功完成人类能完成的任何智能

    任务的机器。通用人工智能的突破点将是达到“奇点”,也就是机器

    能够发明比自己更聪明的机器时,这样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

    周期,直到这些机器在所有维度上都远远超过人类。

    在思考这样一个未来时,重要的是要区分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

    能。很多最悲观的看法——无论是事关经济、社会还是生死存亡——

    都来自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在发展。它暗示着机器会在所有方面都超过

    人类,这样的世界让人深感不安。但是,目前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

    这个水平。就算是很基本的测试,比如验证码 要求的识别图片中的

    路标,人类就远胜绝大部分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究竟什么时候才

    会出现,甚至究竟会不会出现,都还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麻省理工

    学院的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引述了在计算机科学家中间

    所做的一项调查,他们估计的范围短则数年,长则永远不会出现。

    平均估计是,通用人工智能会在2055年被开发出来——现在不到60岁

    的人多半都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亲眼见到。但在通用人工智能问世

    前,人类跟机器相比仍有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比机器表现更好的技能和工作类型必

    然会发生变化。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汉斯·莫拉维克

    (Hans Moravec)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人类能力地形图”

    (landscape of human competence)。假设有一张岛屿和海洋的地

    图,其中等高线代表人类的才能。山峰的海拔越高,就代表人类的才

    能越杰出。然后我们假设当前的海平面代表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完成的

    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平面上升,人类才能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

    在人工智能的汹涌浪潮中失守。

    人类才能已经失守的领域包括电子表格中的算术运算、模式识

    别、国际象棋和围棋。而现在,人类在翻译、投资决策、语音识别和

    驾驶等方面的能力正受到冲击。在你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这些领域说

    不定已经被淹没了。

    最早向机器举手投降的人类才能是那些涉及例行操作和程序性任

    务的领域。更高、更固若金汤的峰顶包含更多“人类”品质,比如社

    交、关怀和同理心、管理和领导能力、创造和创新。面对这些,我们

    每个人都必须往高处走,避免人工智能的扩张,因为它淹没了人类才

    能的更多领域。即使通用人工智能最终还是会到来,也只有这些更高

    的峰顶才能为人类在机器面前赢得一些相对优势(即便并非绝对优

    势)。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未来几十年间,工作和职业的发展将是动态

    的、不断变化的。弘树的父亲一辈子都在一家公司工作,但才20岁出

    头的弘树无法想象自己也会那样。考虑到新技术的力量,单一的工作

    技能不太可能满足需要,而企业面貌也将因技术发展而改变,因此弘

    树无法想象,他现在加入的哪家公司能维持他的一辈子那么久。

    这些非凡的技术不但改变了工作本身,也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

    式。拉迪卡生活和工作都在孟买,她是全球零工经济的一部分,作为

    自由职业者为世界各地的公司提供服务,而这些公司按照她完成的特

    定任务支付她报酬。拉迪卡从来没有为传统雇主工作过,而作为自由职业者,她也必须积极寻找下一个项目。她也许独立自主、自由自

    在,但她的朋友们在传统工作中能够得到的发展、晋升和培训的机

    会,她一概没有。拉迪卡和弘树都在问自己,在一个传统工作正在消

    失、与雇主的长期关系也在消失的世界里,他们应该如何设计和构建

    自己的职业生涯。

    延长寿命

    拉迪卡和弘树担心科技发展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但这

    些迫在眉睫的忧虑,只不过是他们面临的挑战的一部分。人类才智的

    另一结果——长寿——在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时很可能会起到更大的

    作用。

    人类才智创造了非凡的技术,与此同时也大大延长了预期寿命,而这样一来,也就给关于寿命和人生阶段的基本假设带来了问题。在

    很多国家,人类才智让很多人过了65岁仍然能活得很健康,这给老龄

    化过程、我们对老龄化社会的假设乃至年老意味着什么,都带来了更

    多问题和困惑。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或者至少是有据可查的最长寿的人是让娜·

    卡尔芒(Jeanne Calment),她于1997年以122岁零164天的高龄在法

    国终以天年。1965年,90岁高龄的卡尔芒跟她的律师安德烈——弗朗

    索瓦·拉夫雷签了一份著名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律师每月付给她

    2500法郎,而她去世后,律师将得到她的公寓。拉夫雷于1995年去

    世,享年77岁,当时卡尔芒“年仅”120岁。最后,他付的钱是卡尔芒

    公寓价值的两倍多。用卡尔芒的话来说就是:“这辈子总有些时候你

    会做亏本买卖。”

    让娜·卡尔芒是个例外。在写作本书时,在世最长寿的老人是日

    本的田中力子,现年116岁零301天。然而,虽然这样的“超级老人”并不常见,但过去的150年里,由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定义

    的“最长实际预期寿命”也一直在增加。现在最长实际预期寿命来自

    日本女性,为87岁。

    100多年以来,最长实际预期寿命一直在以每10年增加两三年的惊

    人速度增长。 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一代人会比上一代人长寿6到9

    岁。因此,对于今天美国一名20岁的年轻人来说,其奶奶或者姥姥依

    然健在的概率,比1900年时美国一名20岁年轻人的妈妈健在的概率还

    大。

    这个趋势如果持续下去,那么今天出生在发达国家的儿童会有50%

    以上的概率活过100岁。即使预期寿命的增长速度减半,今天出生的孩

    子活到100岁的概率仍然超过30%。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百岁以上人

    口成了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人口群体。

    圆香20多岁,也是一名定义了最长实际预期寿命的日本女性。近

    年来,英国和美国的预期寿命一直在下降, 然而日本的预期寿命仍

    然在增加。2010年到2016年,65岁日本女性的预期寿命以每年8个星期

    的速度增加,大约每10年增加1.5岁。

    圆香生活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生活在印度的拉迪卡能

    期待什么呢?拉迪卡活到100岁的机会没有圆香那么大,但在像印度这

    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追赶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同时,预期寿命增加的

    速度甚至更快。因此拉迪卡可以预期,自己会比父母长寿得多。在过

    去50年里,印度人的预期寿命增加了26岁(而中国人增加了24岁)。

    这个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要快得多,相当于每10年增加5岁。考虑到拉

    迪卡会多活那么久,她父母的人生选择对她来说几乎没什么指导意

    义。圆香和拉迪卡必须做一件她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没做过的事情,那就是试着去过也许会有的百岁人生,并做好谋划和筹资。

    ◎ 如何更长期保持健康、活力和投入?拉迪卡和圆香对预期寿命增加乐见其成,但她们也希望在多出来

    的这些年里可以健健康康地活着。71岁的克莱夫比他父母在这个年纪

    时身体好得多,而且指望着自己还能活很多年。不过,虽然他有些年

    龄更大的朋友身体仍然很好,但也有另外一些人不过是在勉强维持。

    他想知道如何度过他的退休生活,才能让自己最有可能保持健康。

    在大部分国家,好消息是人在这些多出来的年纪大部分是健康

    的。一般说来,能健康生活的年份在人生中所占比例在预期寿命增加

    的同时至少是保持不变的, 在很多国家甚至还有所增加。例如,在

    英国,2000—2014年,预期寿命增加了3.5岁,其中2.8年是健康的

    (基于自主报告)。往前看,英国有一项研究预计,到2035年,65~74

    岁的人未患慢性疾病的数量将超过80% (现在这个比例是69%)。

    75~84岁的人也有一多半(58%)可以有同样预期(现在是50%)。我们

    老去的方式有这样的改善,就意味着多出来的这些岁月并非只是在生

    命尽头多出来一段苟延残喘的时间,而是像中年晚期和老年早期延长

    了。

    问题在于随着寿命延长,人们往往更容易患上非传染性疾病,比

    如阿尔茨海默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人们也更有可能同

    时患上这些疾病,导致并发症增加。但是,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影响也

    很重要。如果我们拿一个50岁的人和一个80岁的人来比较,那么年纪

    大的那位更有可能患上非传染性疾病和并发症;但由于随着时间流

    逝,老年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因此今天一位80岁的老人就没有20年

    前的80岁老人那么容易患病。

    圆香和拉迪卡是不是应该规划比克莱夫和她们的父母更长的人生

    呢?在讨论技术创新和摩尔定律会不会延续下去时,有人提出不能期

    待过去的趋势可以一直延续到未来。在研究长寿的人中间也发生着同

    样的争论。有些专家认为,预期寿命已经达到极限,现在甚至可能会

    下降,因为糖尿病、肥胖症和抗生素引起的耐药性增加都在带来恶

    果。还有一些人则指出,虽然进化帮助消除了很多基因异常,但它从未真正作用于衰老,因为衰老是发生在出生之后。这一点很重要,因

    为如果最长实际预期寿命一直按照历史上的这个速度增加,老年人生

    存机会的改善就需要加快速度。

    但是就算有这些很悲观的假设,今天出生的很多孩子还是完全有

    理由预期自己能活到90多岁。 而且,他们的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

    越高、生活方式越健康,他们的预期寿命就会越长。

    有些人认为预期寿命会趋于稳定,但也有一些人认为,预期寿命

    还会增加。未来学家往往会高估科技发展的速度,然而政府统计学家

    在历史上却总在低估预期寿命,想想还挺有意思的。通过图1.1,我们

    可以看到这一点。它显示了英国国家统计局(ONS)自1975年以来对未

    来男性预期寿命的预测,并与实际实现的预期寿命变化趋势进行了比

    较。很明显,人们一直倾向于低估未来能达到的预期寿命。

    图1.1 预期寿命预测及实际结果

    (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未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变得越来越乐观。 这

    种乐观来自视角的转变,即把很多疾病看成衰老本身的结果,而这种

    转变也使得研究策略转向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变老。 这些研究继而带来了衰老过程最终可以减缓,甚至有可能逆转的希望。这个研究项目

    如果成功,有可能会让预期寿命在未来几年加速增加。一些最乐观的

    研究人员甚至相信,可以达到长寿逃逸速度(longevity escape

    velocity):当预期寿命每年增加一年以上时就可以。如果出现这种

    情况,那么人类就进入长生不老的世界了。500年或1000年的寿命说起

    来很吓人,但这项研究最有可能的直接回报是,通过减缓慢性疾病和

    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来提高健康寿命。这样一来,也许可以直到生

    命的最后时刻都一直很健康,这种可能性非比寻常。

    这里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变老的方式可锻可造,并非一成不变。

    历史上,骨质疏松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被认为是衰老的题中应有之意,但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归类为疾病。衰老本身最终也会有这

    样的遭遇吗?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成为历史上人类才智最突出的证明

    之一。已经有了一些很引人入胜的结果:科学研究已经成功地将蠕虫

    的寿命延长了10倍, 老鼠和狗的寿命也得到了延长。最大的问题

    是,这些结果能不能用到人类身上。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达到逃逸速度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

    要走。在人身上测试这些治疗方法有明显困难,特别是只有到生命的

    最后阶段才能知道是否成功,因此需要做的试验旷日持久。但是,人

    们对这个领域的兴趣越来越大,研究也越来越多,因此似乎有理由相

    信,我们会找到有助于健康寿命和潜在寿命继续增加的方法。如果最

    长实际预期寿命要继续以过去50年的速度增加,就需要有这样的科学

    突破。

    长寿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日本的圆香和印度的拉迪卡可以预期自己会比父母活得久,更会

    比祖父母活得久。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无数人身上,因此在总体水平上会对人口数量、他们做出的选择以及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结构

    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拉迪卡出生的印度农村,平均一个家庭有六个孩子——拉迪卡

    有四个兄弟,还有一个妹妹。在农村,儿童被视为一种资产——既因

    为他们是劳动力,也因为他们会赡养年老的父母。但将近而立之年的

    拉迪卡对孩子的看法则截然不同。跟很多印度年轻女性一样,她受到

    的教育比母亲那一代更好,也在追求自己的事业。考虑到养家糊口的

    开销,她认为孩子是一种经济负担。

    还有很多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因此全球各地的生育率都在下

    降。这个选择深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人口学家得出了一条经验

    法则:没有正式受过教育的女性平均会有六个以上的孩子;读完小学

    的女性可能会有四个孩子;而如果这名女性上完初中,她的孩子很可

    能不超过两个。随着世界各地受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联合国预测,到21世纪末,全球所有家庭平均会有两个孩子,而现在的数字是2.5

    个。

    因此,拉迪卡和圆香的人生历程都会跟她们的父母截然不同——

    她们很可能会比父母活得更久,生的孩子也会更少。她们对家庭角色

    和家庭责任的质疑,以及她们想要建立自己的事业、确立自己的工作

    身份的渴望,都以此为基础。

    在整个人群中,这些人口趋势正在产生(也将继续产生)深远影

    响。牛津大学的萨拉·哈珀(Sarah Harper)等人口学家指出, 国

    家在经济发展时也会经历“人口转型”,即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下降

    的一个时期。这样一来,社会就会从每年都会有很多孩子出生、很多

    人死亡的时期,变成平均每个家庭生的孩子更少、活到高龄的人也越

    来越多的时期。

    这种人口转型的结果就是,老年人群体相对于年轻人群体的规模

    变大了,社会的平均年龄也就上升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正在全世界发生:1950年,全球平均年龄为24岁;到2017年,上升到了30

    岁;到2050年,则有望达到36岁。

    人口转型的速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广度。收入越

    高,营养、教育和医疗水平越高,当然工资也会越高,所有这些都有

    助于降低出生率,延长寿命。圆香的父母在日本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之后的经济繁荣,从1955年到1972年,日本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

    9%。而随着出生率下降、寿命延长,人口转型的速度也开始加快。另

    一些最近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比如说中国,同样也在经历类

    似的快速人口转型。1950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为24岁——跟全球持

    平,但在经历了GDP(国内生产总值)剧增的一段时间之后,到2017

    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达到了37岁(这时的全球平均年龄才30岁)。

    而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将达到48岁(预计全球平均年龄

    到那时才36岁,跟中国人差了整整一轮)。

    与人口转型相伴而来的,是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增加。以出生于

    1948年的克莱夫为例——他这个时候出生的英国人将近80%都能过上自

    己的70岁生日。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能活这么久。可以跟克莱夫的

    父母做个比较:他们那个时候出生的人能活到70岁的不到一半。实际

    上,英国政府预测,克莱夫的孙辈几乎全部(90%)都会活到古稀之

    年。

    全世界都感受到了这一影响。如图1.2所示,今天在世的人当中,65岁以上的比5岁以下的要多,这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图1.2 儿童和老年人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1950—2050年

    (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老龄化世界》,2015年)

    从现在到2050年,世界上所有国家超过65岁的人口所占比例都会

    越来越大。目前是每12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超过65岁,而到2050年,就是每6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了。并不是发达国家才有这个问题。今天,在发展中国家中,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到2030

    年,这个比例会变成4倍,而到2050年,会变成5倍。我们在引言中也

    曾说道,据估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4.38亿(这

    比现在的美国人口还多)。

    并不是只有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在增加,可以预计,80岁以上的

    人口数量也会急剧增加。目前全世界有1.26亿人超过80岁;到2050

    年,估计这个数字会达到4.47亿。增长最显著的国家是日本,目前80

    岁以上人口占比8%,而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18%。人口数量方面的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也会影响

    到人口规模。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增长、稳定还是下降,取决于该

    国处于人口转型的哪个阶段。很多非洲国家正处于人口转型早期,死

    亡率下降的速度比出生率下降的速度更快,因此人口数量正在增加。

    以尼日利亚为例,1950年,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为3800万,而到2017

    年,已经增长到1.86亿,其中半数都在15岁以下,而超过65岁的仅有

    3%。

    在国家经历人口转型时,出生率会下降到跟死亡率相当的水平,这时人口数量增长就会开始放缓。有时出生率会降到死亡率以下,死

    亡的人比出生的人多,人口数量就会开始下降。1950年,还没有任何

    国家处于这一阶段,但是从现在到2050年,预计会有50多个国家出现

    人口数量下降。

    日本和中国的生育率下降非常明显,因此日本的人口规模已经显

    著下降,中国也即将迎来大幅下降。圆香已经知道这一点,她经常在

    媒体上看到关于日本人口减少的报道——2004年还处于1.28亿人口的

    高位,预计到2050年,会减少到1.09亿,而到2100年,还会减少到

    8450万。英和自己在中国的亲戚聊天时,他们也都知道这些。目前中

    国人口约为14亿,有预测指出,到2050年,人口将减少到10亿。

    ◎ 怎样让人人都既保持高效又工作得更

    久?

    圆香也在担心这对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所有条件都不变,那么人口每减少1%,GDP增长率就会下降1%。因此,如果日本人口到

    2065年减少到8800万,那么就是现在的人口会减少30%。这就意味着在

    接下来50年,GDP增速平均每年会下降0.6%左右。在全世界,这个问题

    也被提上了议程,各国政府都在思考,面对老龄化和不断减少的人

    口,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持经济增长?在政府和个人努力应对长寿带来的影响之际,有三个领域迫切需

    要展现社会才智:提供养老金;提供医疗保健;在如今三世、四世同

    堂的多代人中间实现公平公正。

    从表面上看,老龄化社会的财政问题很让人担忧。如果整个社会

    大部分人都会在65岁或更早的时候退休,那么随着65岁以上人口的比

    例不断增加,可以预计经济增长也会放缓。在欧盟,预计接下来40年

    劳动年龄人口(说得更准确点,就是65岁以下的人口)将减少20%。劳

    动者数量的减少意味着GDP年增长率(按人均计算)将减少

    0.5%(2040)。鉴于人均增长率在过去10年仅为0.7%,对各国政府来

    说,这个趋势让人忧心忡忡。

    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65岁以上人口肯定会增加,这些问题让政

    府和私人养老金体系都感受到了相当大的压力。这就是社会才智将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地方——关乎人们工作多长时间、对老龄化的假

    设,以及企业是否愿意抛开对60岁以上人群的成见,不再对他们的工

    作表现和积极性抱有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

    想想社会才智在过去的一个绝佳例子——创建国家养老金。国家

    养老金制度由俾斯麦于1889年在德国率先创立,随后也经很多国家采

    用——英国是在1908年,美国是在1935年。这个制度意味着人们在生

    命的最后几年不必要么工作,要么生活在极度贫困中,再不就是仰仗

    (往往怨愤不已的)子女赡养。这一变化非常明显:如今在英国,领

    取养老金的人当中贫困人口的比例,比整个工作人群中贫困人口的比

    例还低。

    英国最早引入养老金制度时,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被设置为70

    岁,而当时出生于1838年(也就是在1908年年满70岁)的人,平均预

    期寿命只有45岁。其结果就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资格领取养老金,很多人都活不到领取养老金的年纪,就算活到这个年纪的,往往也领

    不了几年。对政府来说,提供这样的养老金相对而言很轻松。但从那时候开始,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是以克莱夫为例。他

    那个时候出生的人大部分都活到了领取政府养老金的年龄(而这个年

    龄也已经从70岁降到了65岁),剩余预期寿命也比前几代人长很多。

    这对政府财政的影响非常明显: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成员国的养老金成本约为GDP的4%;到2017年,这个数字上升

    到了8%;预计到2050年,还会上升到接近10%。因此各国政府都在采取

    行动,提高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降低养老金数额,也就毫不奇怪了。

    40多岁的汤姆已经开始担心自己的存款和退休计划。他是卡车司

    机工会的成员,由于退休人数增加,股市在金融危机期间下跌,再加

    上很多卡车运输公司破产了,他们工会的养老基金很有压力。结果,养老补助削减了约29%。汤姆已经开始认识到,为了在退休后有钱过上

    他想要的生活,他工作的时间必须比他预计的要久。在《百岁人生》

    中,我们算过,汤姆这个年龄的人很可能需要一直工作到70岁出头才

    会有足够的养老金,而现在20多岁的圆香,她的工作生涯可能得一直

    延续到80多岁。

    这就意味着,40多岁的汤姆和50多岁的英分别面临着还要工作30

    年和20年的前景。这迫使他们认真考虑如何才能成为社会先锋,同时

    向政府、教育工作者和企业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在态度和实践上更能

    够推陈出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目前很多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和做

    法非但无助于更长久的工作生涯,反而给保持高效工作更长时间设置

    了重重障碍。

    当克莱夫回想起自己的祖母时,会觉得祖母在70岁时就已经

    “老”了。但想到70岁的自己时,他并没有这种感觉。越来越多的人

    健健康康地活到了八九十岁,超过65岁就算“老”这样的传统观念已

    经被证明太过宽泛了。人们总爱臆断他这个年龄的人能做什么、该做

    什么,克莱夫也在跟这种年龄歧视苦苦斗争。政府和企业如果认为65

    岁以上的人“年纪大”“不独立”“效率低”,就必然会带来经济和

    社会问题。我们的社会才智要侧重于彻底改造中年职业生涯,重新打造企业

    政策,帮助人们,使他们能够工作到七八十岁。这一点至关重要,原

    因如上所述。

    ◎ 如何建立侧重于健康老龄化的医疗系

    统?

    除了对养老金的担忧与日俱增以外,人们对医疗成本的焦虑也日

    益加剧。看一眼图1.3就能明白这一点,这张图也说明了为什么对社会

    才智的需求那么迫切。来自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数据揭示了医疗成本随

    年龄增加的速度有多快,从接近70岁的年龄组开始就在急剧上升。实

    际上,在有些国家,比如荷兰,80岁以上人群的医疗费用高达人均收

    入的三分之二。如果假设公民的健康水平和提供医疗护理的方式不

    变,那么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来为老人提

    供医疗服务。图1.3 按年龄分组的人均医疗开支占人均GDP的比重,2011年

    (来源:经合组织医疗统计)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带来烦恼的疾病也会从传染病转变为老年

    人的非传染性疾病。这对医疗成本有重要影响,因为死于传染病往往

    很快,而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过程往往漫长得多,治疗起来也所费不

    赀。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这种病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或治愈的办法,然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估计,2010年,这种病的治疗成本约为每人每年28.7万美元。相比之下,心脏病只需

    要17.5万美元,癌症也只需要17.3万美元。

    从传染病向非传染性疾病的转变对医疗成本有重要影响,对医疗

    保健策略也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传染性

    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社会才智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找到

    办法帮助人们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保持活力。对政府来说,这意味着

    向“治未病”这个医疗方向的关键转变;而对个人来说,这一挑战提

    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生活才能尽可能健康、快乐地老去。

    ◎ 如何形成建设性的代际关系?

    弘树才20岁出头,双亲都还在堂,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也都健在。

    每次家族聚会的时候,他和堂表亲们就都觉得自己真是好年轻,而且

    恨不得称孤道寡。跟前几代人相比,弘树的兄弟姐妹更少,堂表亲也

    更少,因此在家族聚会上,他们年轻人不占主流。弘树和圆香都心知

    肚明,虽然以后他们的孩子可能会比父母那辈要少,但他们将对长辈

    负起更重的责任。

    弘树和圆香感觉到的对家庭的责任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就是代际

    冲突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正在改变政策,以适应更长的寿

    命:推迟退休日期,减少养老金,增加税收。然而从代际视角来看,问题在于,虽然这代年轻人交的税更多,这样才能支付老年人的养老金,但他们自己最后能拿到的养老金却有点菲薄。英国有项研究估

    计,未来几代人在他们这一辈子当中,会因为福利更少、税收更高而

    遭受将近10万英镑的损失。 而发生所有这一切的同时,跟他们的父

    辈经历过的相比,经济增长速度似乎正在放缓。

    对代际公平的忧虑并非只有公共财政领域才有:年轻人必然也会

    经历更多转型,工作的时间也会更久。他们可能也会发现,大学文凭

    不再是获得专业性工作的充分条件。在有些领域,大学毕业就能拿到

    更高工资的现象也将不复存在。

    科技和长寿改变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根本方式,而为了找到办法

    兑现对前几代人的承诺,同时也为年轻人带来发展和机会,社会才智

    必不可少。我们务必保证,年轻人和老年人既能公平分享长寿带来的

    机会,也能平等分担长寿带来的负担。

    人类对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人类才智创造了非凡的新技术,也大大延长了健康的预期寿命。

    但我们很清楚,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只有通过社会才智才能得到解

    决。

    虽然这些发明创造有改善人们生活的潜力,但要把这些潜力释放

    出来,需要大力变革——我们如何构想人生,教育、企业和政府机构

    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

    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跟科幻小说无关,而是跟我们生活的这个世

    界,跟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未来几十年几百年要在其中生活的世界息息

    相关。这不是关于人类未来坐而论道式的高谈阔论,而是挑明了最真

    实、最实际的问题,即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议题非常大。如果我们想作为人类一直繁盛下去,就必须充

    分发挥我们非凡的人类才智,集中精力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重新阐

    释我们的社会规范、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

    1. 用《银河系搭车客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的作者

    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的话来说就是:“技术这个词描述的就是还没有

    开始起作用的东西。”https:www.azquotes.comquote343497.

    2. 具体来说就是集成电路中能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会翻一番。

    3.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499431global-ip-data-traffic-

    forecast

    4. 也许我们也能随口编造出一个我们自己的“格拉顿——斯科特”定律:解释技术发

    展所需的定律数量随着其宣传程度呈指数级增长。

    5. R. Baldwin, The Globotics Upheaval: globalization, robotics and the

    future of work, 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 2019.

    6. “Jobs lost, jobs gained: 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December 2017.

    7.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全面自动化未能达到预期生产目标之后,马斯克指出:“是

    的,特斯拉的过度自动化是个错误。准确地说,是我的错。人类被低估了。”

    https:www.cnbc.com20180413elon-musk-admits-humans-are-sometimes-

    superior-to-robots.html.

    8. 跟埃隆·马斯克的“外星人无畏舰”工厂一样,海茵娜酒店也是傲慢自大的又一源

    泉,它于2019年关闭。机器人无法完成所有事情,甚至需要更多人工去执行任务并照

    料这些机器人。

    9. 当然,机器人无法在情感上照顾你。

    10. 这是一种数学形式,输入数据时会调整其形状以模仿真实世界(创造出原始世界的

    数字复印形式),增强洞察力和决策能力。

    11. D. Silver, J. Schrittwieser, K. Simonyan, I. Antonoglou, A. Huang,A. Guez, T. Hubert, L. Bakter,M. Lai, A. Bolton, Y. Chen, T. Lillicrap,F. Hui, L. Sifre, G. vanden Driessche, T. Graepel, D.Hassabis,“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out human knowledge”, Nature, 19

    October 2017, Vol.550, 354–9.

    12. 参 见

    https:www.npr.orgsectionsmoney20170517528807590episode-606spreadsheets?t=1533803451907。

    13. 早在17世纪,笛卡儿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就曾写道:“尽管这样的机器也许能在某

    些事情上和我们做得一样好,甚至更好,但在另一些事情上,它们也必然会失败。这就

    表明,它们并不是通过理解去做这些事情的。” Discourse on the Method, 1637.

    14. 验证码(CAPTCHA)的全称是“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图灵测试”

    (Completely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是网络上要求你识别包含汽车或其他物品的图片,是一种区分人和在线机器

    人的方法。

    15. M. Tegmark, 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 London: Allen Lane,2017, p. 42.

    16. 这是对预期寿命的一种阶段性测量,实际上是在假设生于2018年的一名日本女孩

    子一生都在2018年的条件下度过。例如,它假设在接下来87年里,预期寿命状况不会

    有进一步提高。因此,这种方法很可能会低估平均预期寿命。

    17. J. Oeppen, and J. Vaupel, “Broken Limits to Life Expectancy”,Science, May 2002, Vol. 296,5570, 1029–31.

    18. A. Case, and A. Deaton, “Ris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mid-

    life among white non-Hispanic Americans in the 21st centur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12, 49, 15078–83.

    19. N. Kassebaum,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for 315 diseases and injuries and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The Lancet, 2016; Vol. 388, 10053, 1603–58.

    20. A. Kingston, A. Comas-Herrera, and C. Jagger, “Forecasting the

    care needs of the older population in England over the next 20 years:

    estimates from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Care Simulation (PACSim)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8; Vol. 3, 9, e447–55.

    21. 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个陈述并不适用于今天出生的所有小孩,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

    不公平、不平等也就一目了然了。你出生的地方对预期寿命会有巨大的影响。

    22. 可 参 见 the Academy for Health and Lifespan Research:

    https:www.ahlresearch.orgvision。

    23. David Sinclair, with Matthew D. LaPlante, Lifespan: why we age and

    why we don’t have to,London: Thorson’s, 2019; A. Chalabi, and J.

    Mellon, Juvenescence: Investing in the age of Longevity, Douglas, Isle

    of Man: Fruitful Publications, 2017.24. 对长寿科学感兴趣的人很快就会对一种叫作秀丽线虫的1毫米的线虫特别熟悉。这

    种线虫的寿命很短,其基因结构也使其特别适合研究。

    25. S. Harper, How Population Change will Transform Our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

    26. 所有数据均来自“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7”,https:esa.un.orgunpdwppDataQuery。

    27. https:fullfact.orgeconomypoverty-uk-guide-facts-and-figures

    28. D. McCarthy, J. Sefton, and M. Weale,“Generational Accounts for

    the United Kingdom”,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377, January 2011, http:www.niesr.

    ac.uk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150311_171852.pdf第二章

    人类繁荣发展

    如何充分利用我们非凡的人类才智,打造长寿新人生?

    我们人类最独特的技能,是设想未来可能会有哪些结果,并为复

    杂和棘手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有了更智能的机器,也有了更长的健

    康人生摆在我们面前,现在我们有很好的机会运用人类独有的技能来

    更充分地想象和展现我们人类的潜力。

    在回答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前,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精神支柱

    支撑了人生选择和行动的很多旧日臆想显得越来越错位,甚至根本就

    是错误的。英臆想着她能在这份工作上一直干到退休,经济状况也会

    有保障;汤姆臆想着他开卡车的工作还能干很久,能让他有资格领取

    在他看来足够丰厚的工会养老金;弘树和圆香的父母臆想着自己的孩

    子也会想过他们过的那种生活;克莱夫臆想着他能安享退休后的天伦

    之乐。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精神支柱,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无依无

    靠了。我们正处于确凿无疑的过去和含混不清的未来之间。或许你也

    有过无依无靠的亲身经历——可能是因为移民,可能是因为事业上的

    重大变动,也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离婚。在这个过

    渡时期,你的身份不再是“曾经是什么”,“可以是什么”也并不清

    晰。你还没有适应新国家、新工作或新婚姻状况。

    人类学家把这种时期叫作两可之间的“间隔期”。阿诺尔德·范

    热内普(Arnold van Gennep)在研究“通过仪礼” 时观察到,随

    着过去的确定性开始消退,人们会感觉自己正在失去立足之地。 如果你感觉到自己正在失去立足之地,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科技和长

    寿带来的变化时,家庭、社会、工作单位乃至整个人群都感到无所适

    从。

    跟转型和尝试有关的焦虑会一直存在,这也是社会才智必须发挥

    作用的地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意味着向前看,形成见解,面对

    真实情况:毫不畏惧地面对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就是说,成为社会先锋。

    在现实中,这很困难,因为在向前看、形成见解的时候,我们无

    法确切知道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因此面对这种前途未卜的境地,好

    奇心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哈佛商学院弗朗西斯卡·吉诺(Francesca

    Gino)的心理学研究中很容易看到这一点。她在研究中确认了好奇心

    在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和外部压力时可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能起到关

    键作用。那些好奇心强的人更容易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而更重要

    的是,他们也更不容易成为成见和错误臆断的牺牲品。

    社会先锋需要具备的好奇心,汤姆也有一些。他会阅读并密切关

    注工会发给他的最新资料,借此跟上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他也在自

    己的关系网络中跟司机朋友们谈论他们的所见所闻。回顾过去,英希

    望自己以前也有这样的好奇心,要不然她也不会在如今处于失业边缘

    的时候几乎毫无准备。

    保持好奇、前瞻性思维和想象力虽然很重要,但还不是成为社会

    先锋的全部。同样重要的是,这也意味着要有采取行动的决心和勇

    气。在新技术和长寿面前,我们目前的工作方式,我们的职业道路,教育机构和人际关系,看起来似乎都越来越不可持续。这就意味着我

    们必须开始以不同方式行事。对于有些人来说,采取行动的意思就是

    追随社会创新者的脚步;然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采取行动就意味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再依赖过去的社会规范或现有制度来指导

    或支持。所有年龄段都有人已经成为社会先锋。他们通过形成新的人际网

    络来拓宽自己的见解;他们试着弄清楚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和责任;他

    们发起新项目,创立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项任务并不容易,有时

    候维持现状更简单。英如今认识到,她为了维持现在的职业道路不遗

    余力,结果却没能预见这么大的转型,更没有做好准备。

    重新规划人生

    如果我们面对的挑战无非是重新规划我们度过这一生的方式,那

    么应该按照哪些基本原则来重新规划呢?

    显然,经济考虑会成为所有规划的核心——基本原则之一必然是

    保证“美好生活”。人们担心机器人会摧毁人类所有的工作岗位,而

    且随着老年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也负担不起那么长的退休生

    活;这些问题背后都是对经济的隐忧。因此,对长寿和科技必然有一

    种重要回应,那就是,要能够确保良好的生活水平。

    历史当然提供了乐观的理由。虽然在以前的技术转型期可能几家

    欢喜几家愁,但长期来看,技术还是令生活水平大为改善。在人类历

    史上的大部分时期,按照1990年平价计算,全世界人均生活标准大概

    相当于年收入90美元到150美元的水平。18世纪,生活水平开始提高,到1800年达到200美元,到1900年进一步达到700美元,而到2000年超

    过了6500美元。 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同

    样的情形会再次发生。

    我们现在的工作时间也变少了:1870年,法国人平均工作时间为

    每周66个小时; 而现在是36个小时。此外,自从引入退休制度以

    来,现在人们在晚年也有了更多闲暇。展望未来,智能新技术有可能

    会进一步减少家务时间,并带来每周只需要工作4天的前景。这些创新反映的都是平均水平,但为了人类繁荣发展,必须人人

    都能从技术进步和长寿中受益才行。在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家沃尔特

    ·沙伊德尔(Walter Scheidel)看来,关心公平性不仅关乎个人结

    果,而且关乎社会风险。他的看法是,纵观人类历史,不平等加剧最

    后都只能通过战争、革命或灾难来解决。

    这个问题令人担忧,因为近几十年来,很多国家不仅在收入和预

    期寿命上的不平等正在加剧,而且未来的趋势也表明,这种不平等的

    现象很可能还会持续下去。按收入计算,占美国人口1%的顶层人口和

    底层人口之间的预期寿命差距达到了男性15年,女性10年, 因此也

    难怪这些问题会成为政治议题。

    就好像我们个人需要重新规划人生历程一样,我们向资源匮乏或

    经济上遇到困难的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帮助的制度和政策也需要改变。

    英有完成她现在面临的转型所需要的经济能力,但埃丝特尔要想完成

    转型就捉襟见肘了。要确保人人都能从这场正在进行的长期转型中获

    益,需要各式各样的政策。

    ◎ 人类繁荣发展

    下面这个原则无法反驳:人类想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资源,喜欢

    更少而不是更多的工作,也更希望在经济方面感到有保障,而不是没

    有安全感。我们对科技和长寿的回应,也必须以实现经济繁荣为核

    心。但人类议程真正的供血中枢,必须有更加远大的志向。

    就这么想吧:如果人类直接变成了超级智能机器人的宠物,那他

    们肯定享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同时也衣食无虞。

    但这并不是人类想要的生活——我们人类会展望未来,会怀抱希望、雄心和梦想;我们有需要发挥出来的人类才干;我们想要的不只是盆

    满钵满,还想得到归属感和受到敬重的感觉—— 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

    感觉。因此,塑造社会才智的原则既要保证良好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要

    确保我们能作为人类繁荣发展。生活水平好不好,检验标准很容易理

    解,但是,怎样才算是繁荣发展呢?

    我们的关注焦点是三个核心的检验标准,每一个都反映了人类根

    深蒂固的特性,同时也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叙事:为人生故事指引方向,创造能给生活带来意义、有助于

    指引我们面临的选择的叙事。我的工作会变成什么样子?我需要哪

    些技能?职业生涯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老了”是什么意思?

    探索:以让我们能够成功转型的方式学习和改变,而转型也将

    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应当如何面对更长远的未来提供的全新

    职业选择?我怎样才能学到这些职业所要求的新技能?我该如何尝

    试改变,如何度过在新阶段中夹杂着更多转型的人生?

    关系:深层连接,建立并维持有意义的关系。我应该如何应对

    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孩子更少、老人更多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要实现代际和睦,我和其他人能做些什么?

    ◎ 叙事:指引我的人生故事

    孩提时代,我们会发现故事很吸引人——它帮助我们想象和理解

    我们的世界,也带来了归属感。随着我们长大成人,这些叙事变得越

    来越关注身份认同的问题。这种身份认同——对于我们是谁的认同

    感,跟时间有关——我们以前是什么,现在是什么,以及将来也许是

    什么。回首过去,我们知道以前是什么;展望未来,就像斯坦福大学

    社会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Hazel Markus)和保拉·努纳斯

    (Paula Nunus)描述的那样,我们面前呈现了一系列未来“可能的自

    我”。 探索这些“可能的自我”,是为人生故事指引方向的关键。传统上,我们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这种结构形式很简单:全日

    制教育,继之以全职工作,再继之以完全退休。因为所有人都步调一

    致,都会在同一时间转换,同辈压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指引力量。

    这种叙事的很多表达方式,以及这种指引力量的本质特征,都正

    在改变。长寿意味着平均寿命更长,而科技的影响也带来了更频繁的

    转型。正是在寿命变长了、间隔变短了的双重作用下,一种新的叙事

    方式——多阶段而不是三阶段的人生——必然会出现。对于我们提出

    的问题——工作是什么,我们如何工作,如何规划职业生涯,以及变

    老意味着什么——答案会受到这种变化的深刻影响。

    拉迪卡展望未来时,强烈意识到需要为自己的人生创造一种独特

    的叙事,这可能跟她父母的生活截然不同。对于如何想象自己的身

    份,想象自己的人生故事,她希望自己能更加别出心裁。那么长的人

    生摆在她面前,她意识到需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更加深思熟虑,也需

    要更清楚地意识到该如何权衡现在和未来,权衡时间和金钱。

    ◎ 探索:学习和改变

    人类史就是一部关于探索的历史。人类总是渴望探索未知,而且

    我们的探索意识远远不只是地理探险,同时更是助长了我们想去了解

    这个世界的最根本的好奇心。

    贾克·潘克塞普 等神经系统科学家发现,生理学上大脑中有那

    么一块区域,他们称之为“寻找系统”。在神经学实验中,他们发现

    当个人吸收了新信息或是参与了很费脑子的任务时,这个“寻找系

    统”就会被激活,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作“被点亮了”。他们也有

    清楚的证据证明,这种神经刺激非常能调动积极性——就像伦敦商学

    院的丹尼尔·凯布尔(Daniel Cable)证明的那样,我们以探索为

    乐。好像我们生来就很适合学习和改变。未来几十年会出现很多迷人

    的问题,而我们作为社会先锋,需要努力应对。转型的频率也会越来

    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探索和学习,学会新的技能,并习惯于尝试

    新的行为方式。

    英现在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也正在重新设想自己的人生。在她的

    转型期,她必须找到新的事情去做,也必须用新的技能来武装自己。

    要探索她“可能的自我”,以及未来的一系列选择,她不但需要好奇

    心,也需要勇气。环顾四周,她发现很少有人走上她想象中的道路

    ——人到中年,她却成了社会先锋。

    ◎ 关系:深层连接

    哈佛大学有一项纵向研究, 探索了人们在一生中如何获得幸福

    感和满足感。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在指导这项研究

    时,有个方面浮出了水面——对人生最积极、最深刻的影响,来自深

    厚、浓郁、持久的友谊。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带来了一种有归属、受欣赏的感觉。当我们爱

    人和被爱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开心,感到自己被珍视、关怀和理解。

    如果我们无法跟他人产生关联,会感觉自己格格不入,对他人的信任

    会渐渐消失,也会感到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焦虑不安。

    弘树和圆香想要知道,他们要如何发展两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让

    两个人都事业有成、工作时间灵活,同时还能养家糊口。他们希望两

    个人能平等分担经济责任和家庭责任。克莱夫试图扩大自己的朋友

    圈,他开始认识到,跟比自己年轻的人真正打成一片,对他来说到底

    有多重要——他知道自己有很多要从他们身上学习的地方,同时作为

    回报,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指导他们。

    这种可以协商、可以承诺的深层关系,这种更广大的交际网络,都需要时间来建立。但是很显然,20世纪出现的三段式人生——上学、工作、退休——非常不适合用来支持这样的关系。以现在预计的

    工作强度工作60年,你基本上没有机会去建立一辈子的友情,也没法

    跟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在长寿面前保留三段式人生叙

    事,必然会导致我们跟人类最大的需求无缘。

    1997年,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深蓝”电脑击败了国际象

    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这是个重大事

    件,表明人工智能的力量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卡斯帕罗夫后来指出:

    “人工智能会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但并不会改变,而是会

    揭露我们的本性。”

    揭露人类本性的关键在于,调整我们的人生,重新规划我们的人

    生叙事,找到我们探索未来的方式,加深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并使之

    根深蒂固。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展示如何做到这些。

    1. 通过仪礼(Rite of passage)是指一个人从生命中的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的

    过程,包括出生、成年、结婚和死亡四个阶段,与中华文化中的“四礼”(冠、婚、丧、祭)有相似之处。——译者注

    2. 关于“间隔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可参阅A. van Gennep et al, The Rites

    of Passag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以及V. Turner,“Betwixt and Between: The Liminal Period in Rites de Passage”, in The

    Forest of Symbol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7。

    3. http:www.bradford-delong.com201405estimates-of-world-gdp-one-

    million-bc-present-1998my-view-as-of-1998-the-honest-broker-for-the-

    week-of-may-24-2014.html.

    4. M. Huberman, and C. Minns, “The times they are not changin’: days

    and hours of work in Old and New Worlds, 1870–2000”,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s History, Vol. 44 (200710), 538–67.

    5. W. Scheidel, 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

    6. R. Chetty, M. Stepner, S. Abraham, S. Lin, B. Scuderi, N. Turner,A. Bergeron, D. Cutl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come and lifeexpectancy in the US”,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6,Vol. 315 (20160426), 1750–66.

    7. H. Markus, and P. Nunus,“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 Vol. 4 (9), 954–69.

    8. J. Panksepp,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9. D. Cable, Alive at Work: the Neuroscience of Helping Your People

    Love What They Do, 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8.

    10. G. Vaillant, Triumph of Experience,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1. 加里·卡斯帕罗夫的引文见https:www.verdict.co.ukgarry-kasparov-

    humans-technology“Garry Kasparov: We need better humans, not less

    technology”, Verdict, Robert Scammell, 19 February 2019。第二部分

    人类才智第三章

    叙事:指引我的人生故事

    我们人类是否在繁荣发展,基本的检验标准之一是我们是否有能

    力创造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意义的叙事方式。长寿和科技带来了更多

    转型期,你的叙事顺序和方向都会随之改变。在这些情况下指引人生

    方向时,我们就需要面对一些关键问题:我的工作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需要哪些技能?职业生涯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老了”是什么意

    思?

    你可以考虑用图3.1所示的架构来指引你自己的人生。图中所示为

    在你面前展开的你的人生——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是已知的,因

    此被描绘成通向现在的单独一条道路。未来没有哪条道路是已知的,而是有很多可能的道路(用虚线表示),每一条都走向独一无二的一

    组可能的自我。

    在你想象自己未来的人生时,有些(但并非全部)未来的自我看

    起来可以实现。看看这个架构,有一种可能的自我“A”没有明显路径

    可以通达。这是因为你未来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你目前的人生叙

    事所依赖的平台限制。这个平台的构成要素包括你目前的能力、身体

    状况、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状况以及你的人脉的广度和深

    度。你过去的决定和经历过的事情,都会影响这个平台。你未来的人

    生道路也会影响未来的平台,而你未来的平台反过来又决定了你可以

    有哪些选择。图3.1 你“可能的自我”

    重新阐释年龄

    在你人生叙事的自然节奏和结构中,标记的是日历上的时间和过

    往的岁月。在长寿面前,如果我们想重新阐释年龄,就必须首先破除

    时间和年龄之间的简单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去设想,年龄可以延展

    ——当你能够活得更久,也更有机会健健康康地活到老的时候,40

    岁、60岁和80岁分别意味着什么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对你生命中不同

    阶段的重新规划,也正是以这种可延展性为基础的。

    从表面上看,“年龄”这个概念好像还挺直接,就算小孩子也知

    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小孩子对“你多大了?”这个

    问题的答案有些局限,因为他们考虑的是纯粹以多少年来衡量时间。

    年龄的概念既可以是生物学的(你身体的年龄),也可以是社会学的

    (其他人怎么看待你),还可以是主观的(你觉得自己多大)。对年龄的这些不同理解,我们每天都能听到——“现在我真是感觉自己上

    岁数了”“他们这个年龄能有这样子很不错了呀”“你这个年纪可不

    该干这种事儿”。

    年龄变得可以延展之后,这些不同概念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也会发

    生变化。到这个孩子60岁的时候,她的生物学年龄跟她的时序年龄也

    许会有很大不同,而她对自己的看法也有可能跟别人对她的看法大异

    其趣。关于年龄的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被打乱了,因此我们再也

    不能用具体的时序年龄标记来构建我们的人生叙事。

    这并不容易。时序年龄既是衡量年龄的主要形式,也是人生三阶

    段的基础。大量的教育、社会以及政府的政策和实践也恰好强化了这

    个概念:18岁上大学,20多岁或30岁出头结婚,65岁退休。

    我们并非总是依赖时序年龄。实际上,就连庆祝生日都是20世纪

    才有的事。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出生的确切

    日期乃至确切年份。直到19世纪,各国政府开始搜集准确的出生记

    录,时序年龄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从那时起,时序年龄就成了我

    们人生的时间结构。

    其结果是某种形式的数字决定论。社会规范和刻板印象,还有我

    们对未来生活的假设,都归结为一个数字——你已经出生多少年了?

    这种数字决定论是彻头彻尾的误导,也带来了对年龄的刻板印象,限

    制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 什么是“老了”?

    在你自己人生叙事的节奏中,对于什么是年轻、什么是老了,你

    会有自己的感觉。然而随着时序年龄、生物学年龄、社会学年龄和主

    观年龄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老了”是什么意思也会改变。在

    老年学家不断引入的描述年龄的新词中,这一点也非常明显:年过花甲现在叫“青老年”,古稀之年如今是“老老年”,而耄耋之年则叫

    作“最老年”。

    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老了”是什么意思,我们还必须引入另

    外一个衡量标准——死亡学年龄。这个概念不是根据你自出生以来已

    经过了多少年,而是根据你还能活多少岁来定义的。这个概念并不那

    么直接,因为也幸好,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所以要对这个

    概念有点感觉,我们得看看人口统计和死亡率数据(也就是在特定年

    龄死亡的概率)。在你生命中的任何时候,你的死亡率越低,就意味

    着你死亡的机会越小,你的剩余预期寿命也会越长。因此,死亡学年

    龄与死亡率呈负相关。你的死亡率也比你的时序年龄更能代表你总体

    上的健康状况。 因此就人口而言,死亡率越低既意味着越健康,也

    意味着还能活更多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更年轻”的

    指标。

    要理解这些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的情况。图3.2显示

    了自1950年以来平均年龄(平均时序年龄)和平均死亡率(表示为每

    千人的死亡率)。从这张图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的年龄衡量标准之间的

    差别。按时序年龄来看,英国人口从来没有这么老龄化过。如果其他

    条件相同,你大概会认为这会带来更高的平均死亡率,因为老年人更

    容易死。然而,实际情形刚好相反——平均死亡率一直在下降。简单

    来说就是,英国人虽然变老了,却从未有过这么长的寿命。如果我们

    只关注时序年龄这个衡量标准,那英国明显是个老龄化社会。但是看

    看死亡学年龄,就会认为英国从来没有这么年轻过。

    原因在于年龄可以延展——人们活得更久了,而且人们老去的方

    式也变了。随着人们的老境变得越来越好,人们更健康了,每个年龄

    段的死亡率也都下降了。一项对21.5万名50岁以上美国人进行的研究

    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该研究发现,1988年到2010年,(由一系列身

    体指标衡量的)生物学年龄相对于时序年龄下降了。图3.2 平均年龄和平均死亡率,英国,1950—2017年

    只关注时序年龄的问题是,这纯粹是一种名义上的衡量标准,无

    法把真正重要的因素——你的健康状况和行为习惯——考虑进去。如

    果健康状况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在某个年龄段没有变化还好,但如

    果年龄可以延展,那么使用这种名义上的衡量标准就会让人困惑不已

    了。

    在经济学中说到通货膨胀时,这种困惑我们已经屡见不鲜。1952

    年,1品脱(英美制容量单位)啤酒在美国要花0.65美元,而2016年要

    花3.99美元。似乎很明显,啤酒在时光流逝中变得越来越贵了。但如

    果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那时的0.6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93美

    元。也就是说,2016年的啤酒实际上比1952年卖得便宜。与此类似,也需要对年龄通胀做些调整——就好像每年的通胀意味着一块钱能买

    到的东西变少了一样,年龄通胀也意味着随着时光流逝,一自然年对

    应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小。这对什么是“老了”有重要意义。在1925年的英国,65岁以上的

    人就有资格领取国家养老金。今天,一个78岁老人的死亡率与1922年

    一个65岁的老人相当,因此经过年龄通胀调整后,新的“老了”是78

    岁。

    对“老龄化社会”的描述单纯以时序年龄为依据,因此结论只能

    是老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不考虑“年龄通胀”因素的话,就无法捕捉

    到老龄化方式的重大变化,也将忽视更长的寿命同时给个人和社会带

    来的机会和解决方案。

    ◎ 改变你对自己年龄的看法

    美国文化观察家弗兰·勒波维茨(Fran Lebowitz)曾经评论道,她年轻的时候将老年人视为不同的种族,并没有意识到时间在现在的

    年轻人和未来的老年人之间建立的联系。这就是用你会自动跨过的65

    岁的自然界限来定义老年会带来的问题。如何变老并非命中注定,而

    是会受到你的行为和信念的深刻影响。

    如果你以时序年龄为标准来看待自己的年龄,就会很容易相信每

    个人都是以同一个固定不变的速度老去的——年复一年。但是从年龄

    可以延展的角度来看,情形远非如此。认识到你的年龄只有四分之一

    由基因决定还挺有意思的。 这给你的行动留了相当大的空间,也让

    你有了很大空间对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事情施加影响。

    这意味着,你在每个年龄能做什么并不是由生日蛋糕上有多少根

    蜡烛决定的。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多出来的寿命,认可年龄可以延展

    的想法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你的行为造成的影响会循

    环作用——你现在的所作所为与你的未来息息相关,也将影响你的未

    来。如果你用这种递归循环的观点来看待你的人生,你会更愿意向前

    看,去关注你即将拥有的时间,而不是你已经逝去的时间。这种视角继而会鼓励你对未来大力投资,学习新技能,建立新关系,并为健康

    大力投入。

    如何理解年龄的延展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你对年龄的主观感

    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对老龄化有积极自我认知的人,比

    消极自我认知的人平均多活7.5岁。 对英国6000名50岁以上老人进

    行的一项纵向研究也再次强调了态度对人们如何变老有深刻影响。

    对老年生活持悲观态度(相信自己的身体状况会恶化,或者相信自己

    会感到孤单)的那些人,对衰老的感受更负面的机会要大得多。

    我们每个人老去的方式都受到我们的行为、环境、情势和基因的

    影响,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由于循环作用的影响,这些差异会随

    着时间积累起来。未来几十年,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活到90岁、100岁

    以上,老龄化的绝对多样性会变得更加明显。你会读到百岁老人在运

    动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也会知道有些40多岁的人过着波澜不惊的生

    活,或者经常多愁多病。面对这种多样性,重要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应

    该改变我们人生的叙事方式,不再单纯依赖年龄的自然衡量标准,而

    是对你目前的情势、你未来的需求和期望做出更个人化的评估。也就

    是说,对我们的生物学年龄和主观年龄做出自己的判断。

    ◎ 改变你对他人年龄的看法

    视角的这种改变不仅关系到你如何看待自己,也关系到你如何看

    待他人。这就是“社会学年龄”的本质,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衡量

    标准,决定了你对他人的期望。对年龄的这种社会规范非常重要,它

    们形成了一致意见,影响了刻板印象和行为。

    关于年龄的社会规范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还会继续变化。例

    如,在17世纪80年代的英国,活到50岁并不常见——大概每五个人当

    中只有一个能活到这个岁数。在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播不怎么广泛,没有什么书本,大部分人压根儿不识字。因此,知识是通过讲故事和分享经验来口耳相传的。而由于越老的人积累的知识也越多,社会规

    范认为,50岁以上的人会很聪明。随着印刷机等新技术的出现,社会

    对年龄的这种看法开始改变。时光流逝,印出来的书越来越多,识字

    率也越来越高,口耳相传这种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开始消退,继而老

    年人的智慧变得不再重要,于是活到知天命之年不再被视为智慧的象

    征。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时序年龄与生物学年龄之间的差距正在

    快速变化,而社会规范正在努力适应。在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

    制作的一段视频中,年轻人被要求“就像老人那样”做出各种动作。

    当老人加入他们时,年轻人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和他们的实际行动之

    间的差距令人震惊。在这个滚石乐队的平均年龄比美国最高法院大法

    官的平均年龄还大15岁的世界上,我们的社会规范需要迅速更新。

    现在关于年龄的这些社会规范已经过时,而且已经在劳动力市场

    上造成了很多问题。在本书第六章《企业议题》中,我们将论及,很

    多公司都有这么一条不言自明的假设,认为五六十岁的人工作效率和

    学习能力都不如年轻员工。但在寿命和职业生涯都在延长的情况下,亟须看到其他人老去的方式各有不同。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长寿带来

    的机会和好处就无法实现。

    需要注意,基于年龄的刻板印象不只是对他人的成见,也是对未

    来自己的成见。这种成见必然会限制你的长远机会,以及你“可能的

    自我”的范围。你也许可以试想一下和80岁的自己谈天,或是在选择

    朋友和点头之交时试试“年龄不可知”。花时间和不同年龄的人在一

    起,可以帮助你形成更强有力的人生叙事,将你跟未来的自己连接起

    来。

    重新阐释时间随着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在你面前有了更多时间。能否利用好

    这个优势,取决于你如何想象和重新阐释时间。

    ◎ 未来的时间

    你对时间的看法也许如图3.3所示。你可以假设自己站在山顶,未

    来在你前方,而过去在你身后。在这种山顶视角中,当下比任何其他

    时刻(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更大、更突出。你往山下看得越

    远,那里的一单位时间看起来就越小、越遥不可及。你关注的是现在

    你身在何处,以及接下来要走的几步路。你感觉到的就是行为经济学

    家所谓的“当前偏误”, 而在决定如何在你的一生当中分配时间

    时,你重点关注的都是近在眼前的利益和事情。

    对时间的另一种看法是鸟瞰视角。现在你是从上往下看,底下的

    地形看起来很平坦。底下每一块地方(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看起

    来都一样重要(见图3.4)。想想你会怎么看一张日历——每个代表着

    年、月、日、时的小方格一个挨着一个铺成一片——就类似这种情

    形。

    在更长寿的人生中采用这种视角的好处是,可以更强调未来的自

    我,这样能让你有动力为未来的选择大力投入,比如来一个间隔年,花时间陪陪孩子,再或者学习一门新技能。你的寿命越长,你的未来

    就越广阔,因此在考虑自己面临的选择时,应当赋予未来更大权重。

    也就是说,要做好更有耐心的心理准备,也要准备好对未来少贴现。

    在你决定如何——在一周、一年乃至你的整个一生当中——分配

    自己的时间时,这种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视角加强了你生命中

    不同时刻的行动之间的关联,也让你更容易利用年龄的循环作用。你

    现在采取的行动,有助于提高你未来成功的机会。图3.3 对时间的山顶视角

    图3.4 对时间的鸟瞰视角

    ◎ 复利的魔力

    更长远的视角也让你能够充分利用复利。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是

    出了名的老生常谈,但既然连爱因斯坦都说这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花

    点时间了解一下其含义还是值得的。

    我们先从财务角度来看看复利吧。假设你在20岁的时候投资了100

    美元,回报率是4%。到你50岁的时候,这笔投资就会变成324美元,而到你70岁的时候,会达到711美元。现在,再来假设你不是在20岁投

    资,而是晚些时候——我们假设是40岁。因为开始得比较晚,如果你

    想在50岁的时候得到同样数额,就需要投资219美元,而不是100美

    元。如果你把这件事留到更晚的时候——50岁,你就需要投资324美

    元,才能在70岁时得到同样数额。你的钱用于投资的时间越长,复利

    就会替你完成越多工作。

    复利的魔力并非只能作用于金钱。还有另外一些投资形式也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对你的技能、健康和人际关系的投资。以在

    学习新技能上的投资为例。如果你现在55岁,也预计自己会干到65岁

    就退休,那么在学习新技能上投资,其回报看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值得

    了。但现在假设你还是55岁,但预计自己会干到75岁才退休。突然之

    间,在学习新技能上投资就变得有意义了,因为有累积效应——你有

    更长时间从投资中得到回报。在医疗和健身方面的投资也同样如此。

    如果你现在60岁,而且指望自己能活到100岁,那么比起只能活到70岁

    的情形,你在医疗和健身上面的投资会带来更多“复利”,也会带来

    更多“红利”。

    ◎ 当前

    你关于未来如何分配时间的决定是在当前做出的。你前进的道路

    将由你现在每天做出的选择铺就而成——这个没有尽头的决策序列往

    往需要权衡。

    你知道那种感觉——早上醒来,你不知道该如何安排时间完成所

    有事情。通常你也不会这么做,而是会今天集中精力做一些事情,把

    另一些事情推到明天,剩下的事情就留到未来某个时候。也就是说,你是在不同时间段之间权衡,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你也决定了

    什么事情最重要。在你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很难对未来做出明智的决定。在传统的

    人生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这种“夹点”会特别艰难。“上学、工

    作、退休”的三段式人生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权衡时间的方法。在第一

    阶段,你钱很少,但你是在学习技能,以便为职业生涯所用。在第二

    阶段,你没什么空闲,但你辛勤工作,就为了有钱退休。在第三阶

    段,你一边享受闲暇,一边坐吃山空。这会给第二阶段带来很大的时

    间压力,而且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会让第二阶段成为心理很不健康的

    时期。 在第二阶段,相互竞争的活动太多了——努力工作以求事业

    有成,存钱以备退休,养家糊口,照顾年迈的父母,努力维持人际关

    系,思考人生的意义。

    如果寿命变长,你就有机会通过重新分配活动来减少夹点。如果

    把核心活动(上学、工作、退休)在整个人生中重新分配,最终生活

    中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的时间压力、精神压力和权衡都会减少一些。这

    就意味着,比如说花在受教育上的时间就变成了终身学习的一系列活

    动,或者把退休后的“停机时间”重新分配到整个一生当中,比如说

    在孩子成长的时候多花些时间陪陪他们,或者多花些时间去看看世

    界,来个间隔年。这样重新分配非常有意义,因为研究表明,如果把

    全部活动都放到一天当中超负荷的几个小时里去完成,人们会变得很

    有压力、很不开心,但如果把这些活动重新分配到几个星期乃至几个

    月当中,他们就会觉得开心得多。

    从表面上看,这种重新分配似乎还算简单。但实际情况是很难做

    到。后面我们会指出,重新分配时间的有些障碍来自企业惩罚非线性

    工作叙事的一些做法。但不止于此,这也关乎我们自己对时间的看

    法。

    我们所有人都很难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但有些情形会迫使

    我们只关注眼前。如果马上要交房租了,但还有一个星期才发工资,那么建议别人目光长远既不实际,也没有意义。埃丝特尔努力赚钱养

    活几个孩子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她很清楚大学课程在时间的长河中会给她带来多大价值,也感觉到了16岁就辍学没有文凭的劣势。她希

    望有资格当美容师,也期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开家美容院。但这是在展

    望未来,而现在眼前的一切都在争相吸引她的注意力,她既要挣钱付

    账单,照顾孩子,又要随时待命,指望着能在疗养院多工作几个小

    时。对埃丝特尔来说,时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这种稀缺性很可能会

    影响她如何做决定。

    哈 佛 大 学 经 济 学 家 塞 德 希 尔 · 穆 来 纳 森 ( 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证明, 如果某种资源很稀缺,就会主导思考,并成为必须

    解决的问题。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就是,人们会变得很容易

    做出很糟糕的决定。长期来看,这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埃丝特

    尔一直在操心钱,随之而来的还有认知上的“隧道效应”,这些必然

    会让她的脑力“带宽”变窄。这就意味着她更有可能只去关心眼前面

    临的问题,也会做出有长期影响的糟糕决定,并自食其果。比如说,最近她开始依赖发薪日贷款,尽管利息和手续费都特别高。

    最能抵消“拆东墙补西墙”的是“晴备雨伞饱备干粮”——创建

    一个资源库,限制稀缺资源对决策的畸变影响。这种准备可以有多种

    形式:可以是能动用的存款,可以是积少成多的时间,可以是学到未

    来也许会派上用场的新技能,也可以是起步水平的健康状况。这些方

    式都可以预先建立起平衡,在未来出现很糟糕的情形时给你带来喘息

    之机。这样做也有助于消除稀缺性,让你对未来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从“日拱一卒”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也会很有用。把事情安排

    好,这样正确决定就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了。这可能是说,比如每次付房租的时候另外放5美元在一个罐子里,或是每周二下午都

    空出来,不要安排会议。在更长寿的人生中,早早养成这样的习惯,可以为将来打下基础。

    ◎ 逃离工作的通道摆脱三段式人生最困难但可能也是最鼓舞人心的一方面是,把握

    好工作和闲暇之间的平衡。在三段式人生的第二阶段,占主导地位的

    是工作。但随着人们寿命延长,要充分利用多出来的这些年,有时候

    你可以也应该放下工作来换取闲暇。但可能不只是企业的有些做法会

    妨碍你这么做,你自己另辟蹊径回避工作的重要性的习惯也会有影

    响。

    2016年在剑桥大学举行的关于“工作的未来”的会议上,贾奇商

    学院布伦丹·伯切尔(Brendan Burchell)对此发表的评论令我们大

    吃一惊:“你要是从药店买一包对乙酰氨基酚,包装上会注明你需要

    服用多少片。但是关于有偿工作,没有哪项研究能告诉我们,你要做

    多少才能得到全部好处。这个量也许远远低于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的

    工作量,也许低至每周8到15小时。”

    历史上,人类社会中最富有的阶层,即“有闲阶级”,工作的时

    间比那些收入较低的人少得多。 现在,是工资最高的人工作时间最

    长——他们在用闲暇换金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能是因为如

    果每工作一小时都能得到相当可观的报酬,那么休假的成本就太高

    了;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高薪工作竞争激烈,于是更容易出现“现时

    主义”——人们需要看到他们特别高产;还有可能是因为人们发现这

    些高薪工作更让人享受、更有意义,于是把时间从没那么让人开心的

    任务转移到了这些更让人开心的工作上来。税率下降也让这些拿高薪

    的人从工作中得到的报酬更为丰厚。

    但这些选择也会产生重要后果——尤其是超负荷工作的危险,以

    及未能将闲暇时间从人生暮年重新分配到中年。这些后果值得考虑,尤其是考虑到超负荷工作的负面影响以及回血期的积极作用。

    随着我们的寿命延长,我们的工作生涯也会变长,这就给了我们

    在工作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之间做出取舍的机会。为了说明这种两

    难境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哈尔·赫什菲尔德(Hal Hershfiel)

    及其合著者向4000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关于取舍的问题:“假设你是一位大学教授,受邀去其他州开一个周末研讨班。但是你家里有个小女

    儿,出生才三个月。你从研讨班拿到的课时费足以支付看孩子的费

    用,但这样一来,你就不能跟小女儿一起过周末了——你会怎么

    选?”

    这是个很直接的工作时间和家庭时间如何取舍的问题。你会怎么

    考虑这个选择呢?当然,钱的价值很容易量化。但你或许会发现,很

    难对你失去的陪伴家人的时间估值。在对这种时间估值的时候——长

    寿给这种权衡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而这个视角总是会让你选

    择跟小女儿共度周末。赫什菲尔德指出:“再过222个周末,小女儿就

    要上幼儿园了。那时候,高质量的家庭时间就要让位于跟朋友拼车接

    送小孩子上下学了。” 随着我们寿命延长、工作时间也变长,这种

    权衡的性质也变了。虽然你能跟小女儿共度的周末不会增加,但满是

    文山会海的周末肯定会越来越多。因此总的来说,花时间陪孩子更有

    价值,你以后的人生当中还有大把时间去参加工作会议。在工作和家

    庭的取舍中充分利用这些变化,是在多阶段的人生中重新分配时间时

    要考虑的核心要素。

    重新阐释一份工作

    在我们的叙事节奏中,有一个重要的定音符是我们现在和未来的

    工作岗位。在给你的人生故事规划方向时,工作可以满足一个基本需

    求:为确保良好的生活水平提供资源。但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工作

    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它塑造了我们的身份,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大

    部分内容。这种身份认同如今正在被技术才智重塑,因为技术才智正

    在从根本上改变工作的性质。

    汤姆对自己的工作一言难尽。积极的一面是,这份工作给了他稳

    定的、还算不错的收入,他喜欢在路上,也喜欢这份工作带来的熟悉和平淡。但在跑长途的时候,他也会想念家人,记挂着年迈的双亲。

    跟很多干卡车司机这一行的人一样,汤姆也体重超标,这是因为路边

    餐吃得太多了,他的医生也警告他有得糖尿病的危险。汤姆的年纪越

    来越大,他开始发现自己出门的时候睡不着觉,久坐不动的生活给他

    的身体带来了伤害。汤姆曾有一个万无一失的退休计划,但又听说他

    所在的工会最近将退休补助削减了30%,好让退休金体系能维持下去。

    在地球另一边的悉尼,英也有同样的担心。她工作了大半辈子的

    会计师事务所要她走人,这让她怒火中烧。她会怀念这份工作,以及

    工作中结下的同事情谊,也需要另一份收入来源。英的事务所之所以

    解雇她,原因之一是他们在财务软件上投入不菲。这个软件处理几千

    份纳税申报单只需要几毫秒,而薪水不低的英要花好几个星期才能完

    成。

    我们并不是最早对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感到焦虑的人。然

    而所有经济学教科书都会告诉你,从历史经验看,新技术最终总是会

    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也从来没有造成总体失业人数上升。然而,就

    这么假设现在也会是这种情形还是太危险了。技术对工作的影响非常

    复杂,我们不能只是通过历史来认识未来的几十年。

    ◎ 恩格斯停滞

    汤姆和英的情形不过是工作的性质和形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一部

    分。想对转变规模有点概念的话,可以看看这样一个估计:到2030

    年,可能会有7500万到3.75亿人需要转行并学习新技能——占所有工

    人的14%。

    这么大规模的转变,其影响可以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例子来理

    解。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这

    种转变有如许评价:“机械化最终,也就是好几代人之后,使英国的

    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但很难说工业革命初期,普通工人是否都能从中受益,很多工人显然受到了伤害。” 注意他的时间表述——“好几

    代人”。这就是经济史学家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所谓的

    “恩格斯停滞”——在工业革命的前半程,尽管生产力不断提高,工

    人的工资却停滞不前,不平等状况日益加剧。在工业革命中失去机会

    的,不只是那些丢了工作的人。

    已经有迹象表明,在目前的转变中,类似的情形可能正在发生。

    以支付给工人的经济份额(“劳动份额”)为例。在美国,这个份额

    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5%左右,稳步下降到2018年的60%左右。这

    个变化幅度听起来可能不大,但从历史上看,这是个巨大的变化。过

    去支付给工人的收益现在付给了使用或生产机器的公司业主,以及开

    发取代工人的软件的人,再不就是那些自己的技能通过科技得到增强

    和提升的工人。展望未来,就算汤姆能保住卡车司机这份工作,他的

    工资也很可能会降低。能拿到更多收入的,是自动驾驶卡车的制造

    商,以及他们雇用的软件工程师。

    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让工作场所发生改变时,可能会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那14%可能会失业的工人。剩下的86%也将受到影

    响,他们也会担心自己有可能失业,而有些人的工作会被重新定义,他们的工资也会下降。因此,跟你的工作叙事有关的问题远远不只是

    你还能不能找到工作那么简单。要了解这到底有多复杂,我们来好好

    看看在汤姆身上可能会发生什么。

    ◎ 汤姆的困境

    美国有400万人以驾驶为职业,汤姆是其中一员。由于数据大规模

    数字化,计算能力呈指数增长,算法也在不断改进,自动驾驶汽车已

    经成为现实,这让汤姆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但如果我们对汤

    姆的情况详加审视,就会发现技术、工作岗位、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相互作用的方式非常复杂。因此,很难在自动化和失业之间找到简

    单联系。

    大部分劳动力市场(比如卡车司机市场)每年都会有非常大的人

    员流动,但这未必会导致更高的失业率。虽然媒体总是侧重于报道失

    业率水平,对每年创造的新工作岗位却关注甚少,对被毁掉(无论是

    辞职还是被裁)的岗位数也鲜有关注。看看2018年美国总的劳动力数

    据,就能知道劳动力市场的这种流动规模有多大。这一年共有1.49亿

    人找到工作,新增了6890万个工作岗位,还有661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

    了。 也就是说,失业并不会自动导致高失业率。

    在汤姆的行业中,这一点显而易见。在运输行业,每年总的离职

    人数(那些或是自愿离职或是被裁员的人)约占受雇用人数的40%。因

    此,卡车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没法招到和留住足够多的司机。目

    前这个市场上缺5万名司机 ,到2024年,预计缺口会扩大到17.5万

    名。短缺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部分原因是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结构

    变化。汤姆年方40,在这个年龄低于35岁的司机还不到20%的行业里相

    对比较年轻。随着大批五六十岁的司机即将退休,卡车运输领域需要

    近100万名新司机才能满足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头版新闻中自动化导致的失业数字被夸大了。

    像中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尤其如此,据预计,两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未

    来30年将分别减少3亿和3200万。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在减少,而机

    器人来得不够快。

    但要真正了解机器对你当前或未来的工作会有什么影响,还需要

    区分一份工作和组成这份工作的各项任务。机器执行的是任务,而一

    份工作由很多项任务组成。因此,你的工作是否有风险,取决于你执

    行的任务类型,以及其中有多少容易受自动化影响。一开始,研究自

    动化造成的失业的研究人员假设,一份工作由少量界定明确的任务组

    成,然而这样一来,就大大高估了会受机器影响的工作数量。在现实

    中,大部分工作都由很多种类型的活动和任务组成。 想想你自己的工作,比如说我们的工作,包括著书立说、撰写学术论文、评审同行

    文章、在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上发言、备课和讲课、给学生批卷子,还

    有名目繁多的文山会海。

    工作和任务之间的这种区分很重要,因为虽然机器无疑会取代汤

    姆的工作中涉及的很多任务,但不太可能取代所有任务。而比如说在

    我们的例子中,我们期待着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批改学生的考卷,或是

    备课乃至讲课。这些独立任务如果能自动化,组成我们工作的那些任

    务就会改变重点。例如,由于给学生批卷子花的时间变少了,伦敦商

    学院的管理层就可以要求教授们提供更多研究成果,也有可能是开更

    多的会。

    在汤姆的例子中,自动驾驶汽车目前还很难在城市中行驶,特别

    是天气恶劣的时候,或者在无法预知的地形中。这就表明,自动化可

    能会让汤姆的工作不再包括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任务,但可能会包括

    在城市中导航的任务。而且在旅程的两端,都会有一些卡车自己无法

    做到的手动任务,这同样为汤姆提供了机会。再者,就算自动化能够

    执行汤姆目前的所有任务,完全自动化也会因为一系列法律法规问

    题,以及与对人工智能的文化接受程度有关的问题,旨在保护就业的

    有政治动机的政策问题等而推迟。虽然自动驾驶卡车试验已经在得克

    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之间开展,但这些卡车仍然需要人类司机,而

    且只能跑高速。

    要精准预测自动驾驶汽车会在何时以及如何推行非常困难,因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车辆是部分还是完全自动驾驶。从短期和中期

    来看,似乎部分自动化更有可能,也就是说汤姆最终会以“副驾驶”

    或“虚拟司机”的身份在一个控制中心工作。汤姆这一代卡车司机最

    可能的情形是跟人工智能一起工作,而不是被完全取代。

    因此我们预计,汤姆在近期仍然会有一份工作。但身为卡车司机

    意味着什么,会随着他转变角色、经历转型而发生变化,也会影响他

    的人生叙事和他面临的选择。工作性质的变化也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薪资。如果他起到的作用、执行的任务没那么有价值了,他挣到的可

    能就没有往常那么多。他的工作跟他现在的工作越像,但来自科技的

    帮助越来越多,他能挣到的钱就越少。反之,他的工作越是升级为智

    巧型——这样他就会成为控制一台高度复杂的电子机器的人,他能挣

    到的钱就越多。

    那汤姆现在能做什么呢?选择之一是继续当卡车司机。在图3.1所

    示的架构中,他的未来叙事就只会从他现在的位置沿直线前进。汤姆

    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决定学习新技能,毕竟自动驾驶卡车这一行

    在不断扩大,也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修理工来维护。汤姆还有别的路

    可以走:他可以申请去仓库工作,积累新的技能和经验,他有很多朋

    友都在那里干活。汤姆现在选择的道路最终会让他走向未来不同的平

    台,也将改变他未来的可能路径以及可能的自我。

    汤姆应当如何选择呢?眼下他更想继续当卡车司机,而不是去仓

    库干活,他想留在自己的老路上。他也会设想自己成为发动机修理

    工,但他担心自己究竟学不学得会这一行,以及是不是有足够的钱去

    考资格证。这条路会更加革新,但也会有风险随之而来。如果汤姆向

    前看,而且对自动化的规模和范围也略知一二,就肯定会担心如果继

    续当卡车司机,他未来的很多道路就都封死了。如果他在对自动化至

    关重要的这五年时间里被解雇,他可能就得努力寻找另外的选择,而

    不会致力于获得在发动机商店工作的资格或经验。

    这种突如其来的结局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它们夺走了做计划和

    做准备的机会,缩小了未来的选择范围。如果汤姆准备转行,那么早

    转比晚转好,因为最早转行的人往往受益最大。他不仅要考虑眼前的

    行动,也需要考虑对未来几个人生阶段的影响。也就是说,他现在就

    得想清楚,他今天的决定会让他走向何方。

    ◎ 工作的未来汤姆的卡车司机这份工作显示了很多科技将带给劳动力市场的细

    微变化。我们还能预料到什么呢?

    考虑到个中情形如此复杂,在科技对工作的净影响上还没有达成

    共识或许就不足为奇了。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认为机器取

    代的工作岗位会比创造的工作岗位多的专家与持相反意见的专家旗鼓

    相当,二者人数比为52∶48。 一般来讲,技术专家对就业前景的预

    测较为悲观,因为他们重点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而这意味

    着很多工作岗位可能都会消失。经济学家则更加乐观:他们注意到技

    术从未造成大规模失业,而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他们也认为技术专

    家夸大了推行自动化的速度。此外,经济学家也指出,看到有哪些工

    作岗位将被摧毁相对还算简单,但要预测新技术、新市场和新产品会

    创造哪些新的工作岗位就难多了。

    我们发现,参考麻省理工学院的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波士顿大学的帕斯夸尔·雷斯特雷波(Pascual

    Restrepo)建立的框架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点。 他们的观点

    是,个别工作岗位和更广大的劳动力市场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替代效应

    的影响:自动化替换了任务,因此公司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作人员。要

    了解这对你自己的工作会有什么影响,需要考虑这种替代效应的潜在

    规模。你的工作中例行任务的比例越高,自动化给这份工作带来的风

    险就越高。比如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些任务就是例行公事(例如出

    卷子、做演示文稿),也有些任务很复杂(比如提出研究假说、指导

    博士生)。虽然每一项工作中例行任务和复杂任务的搭配方式都独一

    无二,还是有研究项目预计,一般来讲,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中的任务大约会有一半是例行任务,因此相对容易自动化。 但是,90%至100%都由可以自动化的任务组成的工作在所有工作中只占5%左

    右,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过去由自动化取代的工作岗位并不多。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美国人口普查列出的270种职业当中,只有一种因

    为自动化而完全消失了,就是电梯操作员。虽然大部分工作都不能完全自动化,但还是有很多(60%左右)工

    作约有三分之一的任务很容易自动化。在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工作任

    务自动化的潜力很大(估计有75%)。在制造、运输、仓储和农业等行

    业中,约有60%的任务可以自动化,而在零售业和采矿业,这个比例大

    概是50%。还有一些工作可以自动化的任务所占百分比要低很多。这些

    工作所在的行业包括:教育(约为25%),其中教学、指导和辅导不太

    可能自动化;管理,也包含训练、指导和下达指令这些任务;专业工

    作,比如律师和顾问;还有医疗,比如护士、全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

    工作。

    在考虑你自己的工作,或者将来你可能想从事的工作时,不可能

    给出准确的自动化时间表——未知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但是你可以对

    变化保持警觉,并通过留意这些过程展开的速度,有理有据地猜测一

    番。特别是要考虑到,有四个障碍可能会阻止你的工作全面自动化。

    首先是你的工作中非例行任务占的比例有多大,这一点将决定你的工

    作被自动化替代有多难。其次是你是否有机会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任

    务,即莫拉维克的“人类能力地形图”中处在高地上的那些任务,比

    如同理心、人际关系、判断力和创造性。你还需要考虑,就你现在的

    技能来说,你是否处于能得到这些新机会的有利地位。第三个因素是

    工作的环境,例如:出于安全考虑和人类优先的需要而制定的规章制

    度是否会成为自动化的障碍?最后一点是,将你的工作自动化是否具

    有成本效益?例如我们前面讲到的阿尔法围棋确实很了不起,但也需

    要强大的计算能力,而且所费不赀。重要的并不是机器能不能完成你

    的工作,而是能不能做到惠而不费。

    你工作中的任务自动化的速度会有多快,取决于这些障碍对你的

    影响有多大。如果这些障碍都不成其为障碍,那你可能会看到自动化

    会在两三年之内迅速影响你的角色。但是请记住,就算障碍很大,你

    还是很可能在10年内看到你的工作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阿西莫格鲁和雷斯特雷波框架中第二方面的影响来自生产率提

    高。虽然自动化替代了一部分任务,但也有助于让工人更有生产力、更能带来收益,这样也会鼓励公司雇用更多员工。也就是说,科技增

    强了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了人类的角色。因此,比如说在美国,VisiCalc出现后虽然失去了40万个簿记工作岗位,但同时也有60万个

    会计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由于计算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公司可以

    创造更多数据,也可以形成高质量的财务意见,因此这些以数据分析

    为基础的工作的生产力也提高了,其结果就是有更多会计师受雇。与

    此类似,在有了自动取款机之后,银行出纳员的人数实际上也增加

    了。这些机器将出纳员和助理从给客户取钱等低端业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提供价值更高的服务,比如帮助客户解决更复杂的

    问题,交叉销售一系列银行产品和服务等。转向价值更高的服务继而

    也让各分行变得更有效率,于是银行出纳员的人数也增加了。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虽然就整个劳动力市场来看,生产力效应

    对就业有正面影响,但工作性质和所需技能也势必会发生重大转变。

    并不是所有出纳员都能成为管理人际关系的能手,也不是所有簿记员

    都能成为会计师。

    自动化提高了工人的生产力,有些人能拿到的工资也会更高。汤

    姆现在的上司拥有数据分析专业的研究生学位,拿到的工资比他的前

    任领导要高得多,因为他的工作已经从简单的日程安排转向优化管

    理。在部门整合中,英的管理职责变重了,工资也随之增加了。那些

    决定学习新技能,好让自己的角色从即将自动化的任务中抽身而出,转向更能带来收益的工作的人,也很可能会拿到更高的工资。

    阿西莫格鲁和雷斯特雷波模型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方面的影

    响是创造新的工作类型。在这些新的工作岗位中,有的会非常复杂。

    汤姆已经成年的儿子对高科技特别感兴趣,梦想着能从事人工智能的

    前沿工作。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系列新工作:他可以让自己成为“培

    训师”(构建人工智能程序在训练中所需要的算法的数据科学家)、“解释者”(负责传达和解释人工智能决策过程背后的算法并解释结

    果的一项传达工作)或“维护者”(修理、维护和开发人工智能系

    统)。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这波新就业浪潮的规模有多大,那么麦肯

    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一项研究可以告诉你:预计到2030年,全球会

    新增2000 ~5000万个数字工作岗位。

    但如果认定所有新工作机会都会出现在数字和技术领域,那也大

    错特错。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老去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对健身教练和

    瑜伽老师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而随着人们把终身学习摆在人生的中

    心位置,作为职业顾问和人生导师的工作机会也会越来越多。为了欣

    赏人类的创造力,享受娱乐作品,我们也要准备付更多钱。麦肯锡全

    球研究院预计,对创意工作——对艺术家、设计师、艺人和媒体工作

    者——的需求会增加。这是个全球现象:预计到2030年,对这些技能

    的需求在中国会增长85%,在印度会增长58%。除此之外,由于老龄人

    口比例越来越高所产生的需求,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和适应气候变化等

    方面的重大投资,也都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不稳定的职业生涯

    职场生活的日常活动由工作和活计组成——从时间长河来看,这

    就是职业生涯的基础。随着时间长河的形态从三阶段变成多阶段,职

    业生涯也变得更不稳定了。

    ◎ 更长的工作年限

    职业生涯不稳定的部分原因是工作年限延长了。在《百岁人生》

    中,我们计算过,如果你预计自己能活100岁,并且存下了10%的工

    资,那么如果要拿到相当于你实际工资一半的养老金,你得一直工作到80岁左右才行。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吉姆·波特巴(Jim

    Poterba)的计算,预期寿命每增加10岁,就需要多工作7年才能有足

    够的钱退休(以目前的利率和养老金水平为基础)。因此,考虑到

    1981年以来英国预期寿命的增加,目前50岁的人要做好准备一直工作

    到68岁到72岁。

    你也可以期待政府会通过逐步提高领取政府养老金的年龄来适应

    延长的寿命。以英国为例,20世纪20年代,男性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

    龄是65岁,女性是60岁;到1995年,政府宣布要缩小性别差距,而女

    性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也慢慢提高到了65岁;2019年,它宣布,到2044

    —2046年,男性和女性领取养老金的年龄都将提高到68岁。英国政府

    甚至给出了未来退休年龄将如何随着寿命延长而变化的指导意见:国

    家退休年龄在10年内的变化不会超过一年,而且人们可以指望着成年

    生活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符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

    在中国,预期寿命快速增长也必然意味着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

    会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男性的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白领为55岁,女

    性蓝领则为50岁。有些议案提出,将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增加1岁,男

    性每6年增加1岁。按目前情况推算,到2045年,男性和女性的退休年

    龄就会都提高到65岁。这样提高退休门槛也会带来政治影响。2018

    年,在俄罗斯主办世界杯足球赛的第一天,俄罗斯政府宣布将男性领

    取政府养老金的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女性从55岁提高到63岁。随

    后引发的政治抗议使总统普京的支持率创纪录暴跌,90%的国民都反对

    这项改革。

    政府养老金年龄的提高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很多人已经选择工作

    更长时间。在日本,人们可以在60~70岁的任何时候提取国家养老金,而提取的时间越晚,他们能拿到的养老金就越多。但是,还有30%以上

    70~74岁的日本人仍在工作。在美国,这个比例为20%,英国则刚刚超

    过10%,而且两国的这个数字都在上升。随着职业生涯越来越长,也越来越不稳定,一直工作到70多岁,甚至到80多岁都还能为工作出一些

    力,似乎最后会变成常态。

    这种前景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气馁,但也并非全是坏消息。实际

    上,有证据表明,工作使人健康。事实上,对于不涉及体力劳动的工

    作,似乎越晚退休,你会活得越久。有人研究了1992—2010年退休的

    近3000人,比较了那些在65岁、67岁、70岁和72岁退休的人的死亡风

    险。多工作两年的人都比同组更早退休的人活得久。具体来讲,工作

    到67岁会让在67岁死亡的风险降低20%;跟65岁退休相比,工作到70岁

    会让在70岁死亡的风险降低44%;而工作到72岁会让在72岁死亡的风险

    降低56%。 工作时间变长会带来的这些积极影响也许能解释最近

    “不退休”的趋势。在英国,65岁退休的人当中每4个就有1个会在5年

    内重返职场 ——多阶段人生的先锋。

    ◎ 更多闲暇时间

    长寿多出来的年头并非全都用来工作,这就意味着闲暇时间也变

    多了。在三段式人生中,闲暇时间主要分配在人生的结尾,即退休生

    活中。但在多阶段人生中,我们有机会在整个一生当中重新分配多出

    来的这些年,也许可以来一个间隔年,作为职业转型中期的一部分或

    是65岁左右重返职场之前的一小段时间。

    对多出来的这些闲暇时间的重新分配不必非得是整块时间,比如

    说几个月或几年,而是也可以被重新分配为更短的时间段,比如一天

    当中的几个小时,或是一个为期三天的周末。这种乐观背后是一个很

    简单的经济逻辑:随着科技提高人类的生产力,每工作一小时的产出

    会越来越高,收入也会增加。而有钱之后总会想要更多的东西,包括

    闲暇。 因此,由于生产力的奇迹般提高,人们消费得更多,工作得

    更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趋势在近代史上已经上演。例如1870

    年,德国人平均每周工作68小时,而美国人平均每周工作62小时。到200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降到41小时和43小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其结果就是每周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少。

    这就意味着如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影响跟过去的技术一

    样,那么我们很可能最后会看到一周四个工作日、三天周末。已经有

    一些公司采用了四天工作制,而这些公司的情况表明,这样能提高生

    产力,增进员工福祉。 现在只有那些工作方式最灵活的公司有可能

    成功实行四天工作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进来,这种制度很

    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里成为新常态。

    在对科技进步最乌托邦式的想象中,机器的生产力会变得极高,人们甚至不再需要为了挣钱而工作,闲暇时间也会多得不能再多。麻

    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称之为“数

    字雅典”,指的是奴隶们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和柏拉图——解放出来,使他们把时间花在思考深刻的哲学问题上,使当时的雅典百花齐放。在智能机器的世界里,数字奴隶可以让人类

    从苦差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从事更有

    意义、更自我驱动的活动,比如制作手工艺品或志愿服务。当然,这

    是一种人类需要形成全新叙事方式的极端情况。但即使社会没有达到

    这种乌托邦状态,我们仍然需要给更多闲暇留出空间。

    ◎ 更多另类工作

    对于工作,目前的主流理解是稳定、有保障的全职工作。人们以

    有保证的、相对持久的方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金钱和其他好处。虽

    然全职工作可能仍然是最常见的工作模式,但在更不稳定的职业生涯

    中,更聪明的做法是假设很多人都会在某个阶段经历临时工作或另类

    工作。无论是要额外挣些钱,好好利用过渡期,还是克服公司里的年

    龄歧视,在晚年继续工作,你都应该预先考虑到会在人生中的某个时

    候从事这类工作。这种类型的工作可以是自由职业(像拉迪卡那样)、临时工作机

    构(像埃丝特尔有时候那样)、按需兼职工作,也可以是最近的打零

    工这种形式。这类工作与更传统的工作类型之间的区别是,这类工作

    以公司和员工之间的短期关系为基础,员工只根据自己执行的任务获

    取报酬,而且也都知道这份工作很快就会在某个时候结束。20世纪90

    年代以来,在经合组织成员国新出现的工作中,一半以上都是临时工

    作。然而,虽然很多新工作都是临时的,也需要意识到,在2017年全

    美国的就业市场上,这样的工作仍然只占总工作岗位的10%左右。

    拉迪卡的工作都是临时的。她不为任何雇主全职工作,而是以项

    目为准,为很多雇主工作。这种工作类型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越

    来越复杂的工作平台以尽可能少的摩擦将那些有任务需要人来完成的

    一方和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一方联系在一起。像自由职业者

    (Freelancer)和Upwork(一个兼职平台)这样的在线平台就在提供

    这种服务,我们也可以想象,还有更多这样的平台正在发展。虽然拉

    迪卡会用到的这些,以及跑腿兔(TaskRabbit)和优步等在线平台都

    正在快速发展,但这些人在美国工人中占比仍然不足1%。未来可期,不可限量。

    技术创新让这些平台的生存成为可能,也有助于将工作分解为独

    立、标准化的任务。接下来,这些任务就可以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

    员,而不是只能由一个人来做。技术也让工作人员的表现可以受到监

    控,并与他人进行对比。像拉迪卡这样的自由职业者会执行非常具体

    的任务,比如写篇文章或制作网页。她不是一名“员工”,只有通过

    为多名客户完成这些任务,才能找到自己“在工作”的感觉。也就是

    说,她的工作模式跟汤姆很不一样,汤姆负责的事情很多,他对这些

    责任了然于胸,而且每天都在重复。拉迪卡在公开市场上竞标明确界

    定的任务和项目,这就意味着她比汤姆更自主、更灵活,可以自行决

    定接什么活,以及什么时候完成。但是,这也有不利的一面——她每

    天都在担心下一份合同,琢磨着更传统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友谊。你对临时工作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从事这种工作的动机和

    原因。 约有30%是拉迪卡这样的“自由选手”,吸引他们的是这种

    工作带来的自由和灵活。大概40%是“挣零花钱的”,是想在主要收入

    来源之外再挣点家用。这两类人通常都对自己的工作和角色感到满

    意,但还有大概30%的人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更喜欢全职工作。

    英就属于最后一种。她更喜欢全职工作,担心自己如果成了自由

    职业者,她的工资会减少,干的活听起来也没那么高大上了。埃丝特

    尔在疗养院工作是为了增加收入——她是“挣零花钱的”,手头拮

    据,还想着要不要当一名优步司机。优步的广告吸引了她,因为上面

    说可以挣更多钱,而且更自由,但她在担心怎么筹钱买车,以及怎么

    在目前这些工作和照顾孩子之间找到平衡。她现在还不知道,怎样才

    能把这一切都捋顺了。

    有观点认为,像是优步和“户户送”(Deliveroo)这样的平台

    “零工”工作是“很糟糕”的。这种工作相对来讲通常不需要什么技

    能,工资也低,人们必须工作很长时间,因此享受不到这种临时工作

    最主要的吸引力——自由和自主。自由职业工作也是一样。到

    Freelance.com或Upwork的网站上随便看看就能发现,上面的工作通常

    按小时付酬,费率也很微薄。这样的工作也是不定期的,项目的持续

    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很少超过这个时间。这就意味着找工作变

    成了每周甚至每天的活动,想为未来做点规划也很困难。此外,由于

    大部分临时工都没有被归类为员工,因此他们目前很少甚至根本没有

    带薪假、养老金和医保。布兰代斯大学的戴维·韦尔(David Weil)

    将这种结果描述为“有裂缝的工作场所”,即公司利用临时工来精简

    人员,提高盈利能力,并将自己在薪酬、安全和福利等方面的义务转

    移到公司之外。因此,“维持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所能带来的价

    值,远远低于留住忠实客户,以及为投资者带来的价值”。

    随着这种临时性工作变得越来越普遍,公司也会变得越来越留意

    如何对其善加利用。已经有一些公司发现,如果频繁使用相同的承包者,围绕企业价值观和标准进行一些培训是有意义的。这些承包者会

    被看成是公司的“板凳队员”,而非“临时员工”,可以招进具体项

    目,或是在高峰时雇用。因此在你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需要预料到你

    跟雇主的关系会有相当大的变化——可能是合同工,可能是以项目为

    导向的员工,也可能是“板凳”上的自由职业者。

    ◎ 工作的广义概念

    你未来的道路和可能的自我架构,肯定会随着你跟雇主的关系分

    分合合而呈现出更不稳定的样子。有时候,你会在传统工作中扮演一

    个独特的角色。有时候,你会在更灵活、更自主的临时性工作中执行

    具体任务,但同时经济方面的风险更大,身份认同也会更弱一些。有

    时候,你会在办公室或工厂里工作,有时候,你会在家办公。

    职业形式更不稳定的重要影响是,你要承担更多责任,更多发挥

    自己的作用。这份职业并不是你和雇主之间的共同事业,雇主并不打

    算承担让你提升技能、规划你的下一个人生阶段、为你的未来做好财

    务上的准备、研究你有哪些选择等责任。有些事情,越来越需要由你

    自己负责。这意味着,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将不仅仅是你的带薪

    工作时间,也包括你用于建设当前或未来资源的时间——为你的下一

    个工作阶段学习更多技能;花时间研究其他职业道路;参加数字雅典

    中的社群活动。重新分配时间的能力和勇气至关重要,原因就在这

    里。在三段式人生中,有薪酬的工作和无薪酬的闲暇时间泾渭分明。

    而在灵活的多阶段人生中,个人责任感和个人能动性的感觉都会增

    强,“工作”的含义也会更加宽泛。

    是什么造就了美好生活?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是,科技和长寿将如何改变你

    的人生叙事的结构——会让人生变长、包含更多阶段,并容纳工作、闲暇、生活和财务状况的多种排列组合。但是,任何叙事都不仅需要

    一个结构,而且需要一个统一的主题和目标。你的人生叙事背后的动

    机必须是:是什么造就了美好生活?

    钱当然很重要——毫无疑问,在百岁人生中,我们迫切需要挣到

    足够的钱,才能拥有美好的退休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可用于

    终身学习和恢复的中场休息时间。

    可以想想一位东方僧人的话。当被问及人性当中有什么地方让他

    惊讶时,他答道:“人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金钱,然后又牺牲金钱

    来恢复健康;再然后,他对未来那么焦虑,没有办法享受现在。结果

    就是他既没有活在现在,也没有活在未来。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好像

    自己永远不会死去,而死的时候,又好像从来没有真的活过。”在他

    看来,金钱和幸福并无关联。

    如果从他的话转到没那么诗情画意的实证研究领域,就会发现,似乎一般来讲,一个人拥有的金钱越多,或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越

    高,那么这个人或这个国家的国民一般就会越幸福。不过也没有那么

    简单,也有一些异数,而且金钱带来的回报似乎是递减的。收入6万英

    镑的时候多挣1000英镑,跟收入2万英镑的时候多挣1000英镑相比,对

    幸福的提升效果肯定不一样。这并不是说金钱无法让你更快乐,而是

    作用力没有那么强了。

    至于说幸福究竟是什么,也有很多争论。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

    为,幸福就是快乐,就是没有不愉快的经历;而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幸

    福(eudaimonia,或者说人类幸福)的概念中,将幸福的实质描述为

    意义和康乐。我们再次转向实证研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

    家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在一项针对美国人的大型研究中探索了幸福

    和金钱的关系。 他们发现,当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时,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人并不会因为钱越多就越感到满足。 然而就目标而

    言,一般来讲越有钱的人对自己的生活越满意。迪顿和卡尼曼这样总

    结他们的研究结果:“高收入会带来生活的满足感,但不会带来幸福

    感,而低收入与生活满足感低、情绪方面的幸福感低都有关联。”这

    表明,虽然金钱未必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但至少也是支撑美好生活的

    重要支柱。

    然而,有些研究更广泛地探讨了整个人生中幸福和满足感的问

    题,并发现了另外一个关键变量。在哈佛医学院的格兰特研究(Grant

    Study)中,这个变量的性质有突出体现。这项研究涉及一组268名同

    龄人,追踪了他们75年以上——从他们1939—1944年从哈佛大学毕业

    就开始了(其中一位是肯尼迪总统)。这组人后来又补充了另外一组

    456名生活在波士顿市中心的底层青年。

    格兰特研究关注的是生活满意度中的因果关系。实际上,那些有

    钱人确实往往更幸福。但其结果也表明,金钱这一因素固然很重要,但它对满足、幸福的人生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最

    大的是“温暖人心的人际关系”。用该研究的负责人乔治·瓦利恩特

    的话来说就是:“幸福就是爱。完毕。”似乎跟他人建立关系是美好

    生活的基础,也会让你有能力应对生活带来的挑战。

    哈尔·赫什菲尔德曾研究过人们是会选择留在家里陪刚出生的小

    女儿,还是有偿参加周末的会议,他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

    这项研究中,65%的人选择了挣钱,而结果表明,那些选择陪伴家人的

    人平均来讲更幸福,对生活也更满足。为什么会这样?赫什菲尔德指

    出,那些选择挣钱而不是陪伴家人的人更有可能老是想着自己的钱不

    够多。而那些选择陪伴家人而不是挣钱的人,更关注的是如何度过自

    己的时间,计划着将时间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而不是需要做的事

    情上(比如说培养一项兴趣爱好,而不是做家务)。特别是,他们经

    常会打算跟别人一起消磨时间,而不是独处。在思考这些关于幸福的不同见解时,想想在多阶段的人生中,你

    如何在不同阶段有机会建立起各式各样的资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

    它给了你将这些资源转移到人生中较晚的阶段去的机会。金钱当然是

    这些资源中的一种,但它并不总是主要资源。也许在人生中的某些时

    候,让你未来的养老金增加的最佳方法不是存更多的钱,而是把这些

    钱和时间投资在学习和教育上,或者是将未来的时间重新分配到现

    在,用来维持友谊,建立人际关系。

    实现财务安全是长寿的重要目标,但其他活动(诸如目标、参

    与、健康、人际关系)的回报也必须考虑在内。要小心别因为没在这

    些活动上花足够多的时间而危及你未来的自我,这跟要小心别让什么

    威胁到你的财务状况一样。也就是说,不要只用财务规划来推动自己

    的人生叙事,而是要用自己的人生叙事来推动财务规划,这一点很重

    要。

    你的人生叙事

    ◎ 描绘可能的自我

    我们首先对“可能的自我”进行了大致描绘,然后考察了汤姆的

    人生历程——他眼前可以走的路,以及他面临的选择。你也可以在自

    己身上这么练习一遍——设想一下你未来的道路是什么样子,然后用

    大量假设和问题来检验一番。

    ◎ 检验你的基本假设

    要知道,长寿、科技和社会变化都需要你建立新的人生叙事,而

    非仅仅以过去的假设为基础。新的人生叙事更长,也包含有大量排列方式的更多人生片段。你的职业生涯会延伸得更远,但是也会有更大

    的突然结束的风险。

    会突然结束吗?在前面关于技术革新的讨论中,我们说到汤姆

    和英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受到自动化的哪些影响,而他们的人生道路

    也确实有突然结束的可能。你描绘的任何一条道路最后突然结束的

    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你此时已经建好的平台是否足

    够大,是否能让你适应另一条路?

    我的思想是否过于狭隘?有没有你还没考虑到的其他选择,或

    者对你来说有没有更宽泛的选择?在采取行动时,你能更勇于尝试

    吗?你的关系网是否太狭窄、太有限?考虑试探性质的道路越多,你就越能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走向未来。

    我关于年龄做出的假设是错的吗?看看你正在考虑的道路,还

    有你已经描述过的人生阶段。你是否无意中对你未来的年龄和老去

    的过程做出了错误假设?你的假设是否过于依赖时序年龄?你是不

    是过早放弃了自己的一些选择,有“未老先衰”的危险?

    我要把制度变化也考虑进去吗?你未来的人生叙事必然会以你

    关于过去和现在的经验为基础。但是,影响你未来的人生叙事的制

    度——在企业实践、教育机会和政府政策等方面——也许会发生很

    大变化。检查一下你通往未来的可能路径是否考虑到了这种制度变

    化,我们将在本书第三部分讨论这些内容。

    ◎ 考虑时间分配

    时间是你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好好利用时间非常关键。

    我可以重新分配时间吗?好好想想你的每一条可能的道路,以

    及这些道路上的各个阶段,有可能重新安排这些人生阶段中的各项

    活动,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吗?例如,这可能意味着不要把所有活动都集中到一个阶段,而是拆成小块时间,让它们在你的整个人生

    道路上更均匀地重新分配。

    根据什么来分配时间?在考虑所有人生道路时,你可以想想在

    每一条道路上决定你如何分配时间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比如说,你在分配时间的时候,是计划把时间花在挣钱上、学习新技能上,还是想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度过?这么分配对吗?你需要考虑,这些

    道路是否会危及你未来的自我。

    最后要记住,你的人生叙事是递归循环的,因为你今天采取的行

    动会决定你在未来可以依赖的平台和选择。这是反对决定论的有力证

    据:在你生命中的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采取积极行动,重塑未来。

    1. K. Thomas, “Age and Authori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London:

    British Academy, 1976.

    2. P. Zweifel, S. Felder, and M. Meiers, “Aging of population and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a red herring?”, Health Economics, 1999, Vol.

    8 (6) 485–96.

    3. M. E. Levine, and E. M. Crimmins, “Is 60 the new 50?: examining

    changes in biological age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Demography,2018, 55, 2, 387–402.

    4. J. B. Shoven, G. S. Goda, “Adjusting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age

    inflation”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 Working Paper,14231, 2008.

    5. J. Beard, and D. Bloom,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public health

    response to population aging”,The Lancet, 2015; 385, 658–61.

    6. B. Levy, et al, “Longevity increased by positive self-perceptions

    of ag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Vol.

    83, 2, 261–70.

    7. https:www.aging-better.org.uksitesdefault files2018-11ELSA-

    analysis.pdf8. P. Thane, Old Age in English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reload=9v=lYdNjrUs4NM.

    10. T. O’ Donoghue, and M. Rabin, “Doing it now or late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9, 1 March 1999, 103–24.

    11. 贴现率是财务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你觉得今天的100美元和一年后的110美元

    没有区别,那么你的贴现率是10%,因为如果你给110美元打10%的折扣,就会得到100

    美元,二者就相等了。你的贴现率越低,你就越有耐心。贴现率为0意味着你认为今天

    的100美元跟一年后的100美元没有区别,也就是说,你拥有鸟瞰视角。

    12. C. Mogilner, H. E. Hershfield, J. Aaker, “Rethinking time:

    implications for well-being”,Consumer Psychology Review, 2018, Vol. 1,Issue 1, 41–53.

    13. D. Blanchflower, and A. Oswald,“Is well-being u-shaped over the

    life cycl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8, Vol. 66 (8), 1733–

    49; 亦可参见J. Rauch, The Happiness Curv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2018。

    14. J. Etkin, and C. Mogilner, “Does variety among activities increase

    happines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6, 43 (2), 210–29.

    15. S. Mullainathan, and E. Shafir Scarcity, London: Penguin, 2014.

    16. D. Kamerade, S. Wang, B. Burchell, S. Balderson, and A. Coutts, “A

    shorter working week for everyone: how much paid work is needed for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Social Sc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4363KB,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