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7280
道悟人生:道家、道教智慧故事.pdf
http://www.100md.com 2021年2月24日
第1页
第10页
第14页
第22页
第44页
第181页

    参见附件(2427KB,273页)。

     道悟人生:道家、道教智慧故事作者葛壮,1955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潮安。长年供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为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并发表诸多论文和专著。现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推荐

    涵泳道之智慧,解读人生真谛。

    百篇道家、道教经典故事,每篇均附精彩参悟和评点。

    大千世界的众生百相,历史人物的趣事逸闻,应势而为的巧思妙策,立身处世的格调态度……

    尽显中国道家、道教文化精妙哲理与深广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一百个丰富隽永、有趣生动的传统道家、道教故事,展现中国道家、道教文化的精妙深广和独具魅力的思想;同时在每个故事后,都附有精彩的参悟和评点。古时高士真人的道术和道理,历史人物的众生相和人际关系,大千世界中的奇闻趣事……无不蕴藏着道家、道教的种种智慧,其中不乏解读人生真谛的助益之处,也彰显了全书的特色。

    目录

    石木匠与栎树社神

    丑道士给出的选择

    河上公教训汉文帝

    石人治病的荒唐事

    黄粱一梦后的觉悟

    高道左慈戏弄权贵

    以貌取人的淮南王

    权臣王敦怒杀郭璞

    三颗头颅合葬同埋

    唐明皇的碰壁之辱

    罗真人戏耍唐明皇

    张九哥剪帛化蜂蝶

    陈抟老祖笑而坠驴

    陈抟老祖棋定华山

    管仲参破失驹之事

    田子方以骄色傲人

    阳里华子的健忘症

    齐景公被晏子窃笑

    酒色之徒驳倒政客

    晋国郄雍治盗送命

    赵襄子的忧患意识

    三计妙用力保楚地

    公与私的偷盗之别

    商丘开的高超道术

    梦境中的错位人生

    顺应时势才能成功

    五王爷大战囝仔公

    冯铁丸崂山修道记

    天师灭蚊手下留情

    镇山护庙的王灵官

    两棵罗汉松的来历

    寇谦之巧遇成公兴

    四大铁人抗击金兵

    何仙姑卖药说道理

    韩湘子给叔叔拜寿

    李凝阳借尸还魂记

    邋遢道人巧分银两

    人心不足泉也倒流

    神医华佗的真本事

    华佗诊疗直言不讳

    触柱身亡的白侍郎

    桂林城隍误打孝子

    上海城隍显灵救民

    城隍借兵击退河神

    读书郎成为新城隍

    城隍庙高挂大算盘

    喝闷酒的城隍老爷

    魏伯阳炼丹试徒弟

    从射母鹿到斩妖邪

    匠石运斤成风之谜

    食肉终生未必有福

    孔子领受渔父教诲

    吴王射杀灵巧猴子

    云将与鸿蒙的相遇

    田子方夸师讽魏侯

    孔子见人一语不发

    周文王重用姜太公

    孔子从老子处问道

    扁子为学生而长叹

    壶子识破神巫面目

    子贡邂逅灌园老人

    圣人与佞人的区别

    魏王与贤人的对话

    孔子对颜回的教诲

    孔子为叶公解烦恼

    断足者王骀的德行

    申徒嘉正言驳子产

    相貌丑陋的大贤者

    忘却利禄的修心者

    不受封赏的屠羊说

    华子与颜阖的故事

    困厄于陈蔡的孔子

    为避禅让而投深渊

    孤竹国的两位贤人

    神龟托梦难逃一死

    境界不同的三种剑

    盗跖怒目斥骂孔子

    庚桑楚放言论尧舜

    南荣趎受教于老子

    鲁国国君供养海鸟

    真正知晓大道之人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

    老聃对孔子论仁义

    士成绮两度见老子

    田开之谈养生之要

    齐桓公打猎撞见鬼

    顺乎水势的泅水者

    大葫芦与大樗之用

    颜阖向蘧伯玉求教

    生死存亡浑然一体

    临尸而歌的好朋友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道悟人生:道家、道教智慧故事葛壮编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2020

    ISBN 978-7-5520-2692-4

    Ⅰ.①道… Ⅱ.①葛… Ⅲ.①道家-道教-通俗读物 Ⅳ.

    ①B95-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24279号

    道悟人生:道家、道教智慧故事

    编 著:葛壮

    特约编辑:张小忠

    责任编辑:陈慧慧

    封面设计:梁业礼

    出版发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顺昌路622号 邮编200025

    电话总机021-63315947 销售热线021-53063735

    http:www.sassp.cn E-mail: sassp@sassp.cn

    排 版:南京展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印 刷:上海瑞辉印刷厂有限公司

    开 本:890毫米×1240毫米 132

    印 张:11.125

    字 数:245千字

    版 次:2020年12月第1版 2020年12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520-2692-4B·288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葛壮

    1955年10月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潮安。长年供职于上海社会

    科学院,为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并发表诸多论文和专著。现为中国宗

    教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

    心特聘研究员。荐序

    葛壮先生刚完成一部新作《道悟人生:道家、道教智慧故事》,嘱我写一个序。葛先生是我的老师,也是老朋友,有了新著,理当祝

    贺。然而写序一事,本人自忖才疏学浅,唯恐画蛇添足,影响先生大

    作整体质量,惶恐不安。但是书的内容关乎道家、道教,自然也就斗

    胆在这里说几句,希望能不辱嘱托。

    什么是智慧?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

    学家、宗教家等,都在参与讨论,会有些不同的回答。道教徒当然也

    对此有所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一切所谓智慧都是在人生中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正确判断、处理

    的能力,也是克服面临困难的计谋、决策。显然,智慧是一种人的综

    合应变能力。但是,我们理解的智慧,也有与世俗不同的地方。世俗

    生活中免不了时时面临矛盾,要求随时加以解决。解决这些矛盾,都

    要针对具体的事与人,即一定的时空场景,要求有具体的对策。我们

    都希望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也能够规避其中的风险。《道德经》中

    说“事善能”,就是这个意思。在有些人看来,这就是智慧了。然

    而,这只是道门中人说的“智”或智能。“慧”,则要求有更高的眼

    界,更广的视野。那就是在崇敬大道的基础上,一切体道而行,从大

    道中获取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生的根本觉悟,并将它付诸实践。在这

    些根本问题面前,作出选择,排除困惑。如: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价值或者说终极的意义在哪里?由什么引

    导我们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哪里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道门中人之

    所以提倡“和光同尘”,就是要人放下各种计较、机巧之心,定下心

    来好好体悟大道的真谛。因为道是无形无象的,它生成化育一切,又

    成为一切的根源、万物化生的规律。古人称“形而上者谓之道”,既

    入于形而上之境,光凭人的感觉和思虑,不足以体悟,而种种机巧之

    心,计较之心,肉欲之求,反而会干扰对于大道的体悟。所以,历代

    高道对于纷纷扰扰的世界,会有冷静、客观的分析,对它的发展趋势

    能了然于心,能顺势而为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道教主张的智慧含义,就包括超越性的形而上的层面和生活中的妙计巧思两部分。当

    然,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大慧和临事的智巧,无法完全分开。只是要

    求把大慧与大智融为一体,而将对大道的追求、体悟放在最高的位

    置,常说的“尊道贵德”“与道合真”,才是一切大智大慧的根本源

    头。葛先生书中写的一百个故事,有些涉及人生、国家、民族根本关

    头的判断和对策,也有些是面对身边矛盾的机敏处置。但当中蕴含的

    是大智与大慧的统一,是人们运用道门智慧的具体经验。

    这一百个故事中,有对生死的了悟和坦然面对,也有对于权贵的

    戏弄,有在纷扰的乱世中对于发展大势的把握和因势利导的教化,有

    对处于某种困惑中的人们的点拨。从中可以看出,道门讲的智慧与我

    们的价值引导和道德规范是紧密相连的。这些智慧故事,也都具有劝

    诫世人、抑恶扬善的意义。如果削尖脑袋去钻营,为了蝇头小利而争

    逐,损人利己,逢迎拍马,欺上瞒下,机关算尽,虽可以有一时的成

    功,当事者自以为有智慧,但那其实不过是奸诈阴谋,表面是一时得

    利,实际上却种下恶果,逃不脱最终的惩罚,天道好还,种下恶果必

    有所报。那种所谓“智慧”,与真正的智慧南辕北辙,其实是真正的

    愚蠢。我们支持生活中的各种奇妙对策、巧思精艺,只要能造福于

    民,都应当肯定。但是我们还要有更高的追求,进一步上升到对世

    界、人生的体悟,对大道的坚守。至于那些脱离了道德底线、有违公

    序良俗的算计,素来为道门鄙夷和鞭挞。

    上面说的,是平时对于“智慧”内涵的一点思考,也是读了这本

    书后,发出的一点感慨,权且用之答葛先生之雅意。

    是为序。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道教协会会长)

    2018年11月18日自序

    《道悟人生:道家、道教智慧故事》通过一百则涵盖不同层面的

    传统的道家与道教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深广和独

    具魅力的思想;同时,在每则清新脱俗的故事后面,都附有作者个人

    的参悟与评断。古时高士真人流传后世的道术与道理,历史上不同人

    物的众生相及其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大千世界的各种奇闻趣

    事,都透射着先秦道家及后来道教文化的智慧,不乏解读人生真谛的

    助益之处,由此也尽显了全书的特色。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ies of Religion and Culture,CSRC)的大力支持。该中心成立

    于2009年岁末,作为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局下属的政策研究型智

    库,旨在借助政、学、教三界资源,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研究办法,对

    中国当代宗教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

    参考依据,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发展。本书的付梓刊行,即直接受益

    于中心的鼎力相助。

    笔者以为,在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

    喻,经由不同的渠道和途径来展现中华传统文明宝库中的绚丽色彩,包括向社会上大众读者讲述与剖析富有哲理的道家和道教的智慧故

    事,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赓续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

    一种努力,本书的主要社会意义也体现于此。

    葛壮

    (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018年8月目录

    荐序

    自序

    石木匠与栎树社神

    丑道士给出的选择

    河上公教训汉文帝

    石人治病的荒唐事

    黄粱一梦后的觉悟

    高道左慈戏弄权贵

    以貌取人的淮南王

    权臣王敦怒杀郭璞

    三颗头颅合葬同埋

    唐明皇的碰壁之辱

    罗真人戏耍唐明皇

    张九哥剪帛化蜂蝶

    陈抟老祖笑而坠驴

    陈抟老祖棋定华山

    管仲参破失驹之事

    田子方以骄色傲人

    阳里华子的健忘症

    齐景公被晏子窃笑

    酒色之徒驳倒政客

    晋国郄雍治盗送命

    赵襄子的忧患意识

    三计妙用力保楚地

    公与私的偷盗之别

    商丘开的高超道术

    梦境中的错位人生

    顺应时势才能成功

    五王爷大战囝仔公

    冯铁丸崂山修道记

    天师灭蚊手下留情

    镇山护庙的王灵官

    两棵罗汉松的来历

    寇谦之巧遇成公兴四大铁人抗击金兵

    何仙姑卖药说道理

    韩湘子给叔叔拜寿

    李凝阳借尸还魂记

    邋遢道人巧分银两

    人心不足泉也倒流

    神医华佗的真本事

    华佗诊疗直言不讳

    触柱身亡的白侍郎

    桂林城隍误打孝子

    上海城隍显灵救民

    城隍借兵击退河神

    读书郎成为新城隍

    城隍庙高挂大算盘

    喝闷酒的城隍老爷

    魏伯阳炼丹试徒弟

    从射母鹿到斩妖邪

    匠石运斤成风之谜

    食肉终生未必有福

    孔子领受渔父教诲

    吴王射杀灵巧猴子

    云将与鸿蒙的相遇

    田子方夸师讽魏侯

    孔子见人一语不发

    周文王重用姜太公

    孔子从老子处问道

    扁子为学生而长叹

    壶子识破神巫面目

    子贡邂逅灌园老人

    圣人与佞人的区别

    魏王与贤人的对话

    孔子对颜回的教诲

    孔子为叶公解烦恼

    断足者王骀的德行

    申徒嘉正言驳子产

    相貌丑陋的大贤者

    忘却利禄的修心者不受封赏的屠羊说

    华子与颜阖的故事

    困厄于陈蔡的孔子

    为避禅让而投深渊

    孤竹国的两位贤人

    神龟托梦难逃一死

    境界不同的三种剑

    盗跖怒目斥骂孔子

    庚桑楚放言论尧舜

    南荣趎受教于老子

    鲁国国君供养海鸟

    真正知晓大道之人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

    老聃对孔子论仁义

    士成绮两度见老子

    田开之谈养生之要

    齐桓公打猎撞见鬼

    顺乎水势的泅水者

    大葫芦与大樗之用

    颜阖向蘧伯玉求教

    生死存亡浑然一体

    临尸而歌的好朋友

    阳子居受教去骄态

    徐无鬼慰问魏武侯

    山木与家鹅的命运

    一言止杀的丘神仙

    山中宰相巧画双牛

    长生术引起的议论

    费长房随壶公学道

    未卜先知的逢子康

    知乱避世的郭文举

    附录 道教文化所含蕴的地域特色石木匠与栎树社神

    战国时期有位姓石的木匠,人们称呼他为匠石,有一次到齐国

    去,途经曲辕,看见路边一棵硕大无比的栎树,被人尊为社神。这棵

    栎树的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干周围有百尺粗,树身高达山

    头,几丈以上才分出枝杈。此树旁枝中可造大船的就有十多枝。树下

    聚集的观赏和朝拜者如集市般拥挤和热闹。可匠石走过树旁,却对其

    毫不在意,依旧脚不停步地向前走去。他的徒弟站在树下看了半天,然后跑步赶上师傅问:“师傅,自打我拿了斧头跟随你学艺以来,还

    从未见过这么高大的树,这么好的木材,你为何连看也不看一眼,脚

    步也不肯停一停?”

    匠石说道:“你不必说了,这只是一棵什么用处也没有的散木罢

    了。用来造船,会沉没;拿去做棺材,很快就会烂掉;做器皿的话,又不牢固;用它做门户,就会流出污浆;用来做柱子,则容易被虫蛀

    空,实在是无用之材。正因为它无用,所以才会有如此长的寿命。”

    木匠回到家中,半夜里忽然梦见栎树神前来,树神对他说:“你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论我?你拿我和那些文木比较吗?那些梨树、橘

    树、柚子树之类的都是有用的果树,每年果子熟了,人们就来摘取,摘完了果子,树干和枝叶也被折断、打落而慢慢地枯萎死去了。果树

    因为它有用而遭受苦难,往往很快地死去而不能享受天年。世间万物

    有许多灾害都是自身招惹的,我多年来一直寻求无所可用来保护自

    己,几经危险,才达到今天的境界,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大用处。如果

    我也有用的话,还能保证活到今天吗?你我都是上天造就的生灵,怎

    可以用你的标准来评价我呢?你只是一个将死的散人,又怎知道什么

    是没有用处的散木呢?”

    匠石醒后,回忆梦中情景而恍然大悟,并把栎树之神的话告诉徒

    弟。徒弟不解地问道:“一棵追求无用的树,又为何要成为树神

    呢?”木匠叱责道:“闭嘴,不许胡说!它只是寄托于做社树,却招来

    不理解者的批评和指责。倘若它不是社树的话,岂不早就让人们砍倒

    了吗?这是它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的特殊方式,与普通人的看法当然

    是格格不入的。你用常理揣度它,岂不相差得太远了吗?”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被世人尊为社神的栎树,在木匠的评头论

    足中,竟然成为看似硕大无朋,却是完全无半点用处的“散木”,而

    且,还要以此谬论来误导徒弟,于是,惹得树神难压心头之火,托梦

    前去教训那自以为是的“散人”匠石。同时,树神一番“所谓有用

    者,以其之能苦其一生”的话语,实在也是世上很多自恃聪明才智的

    人要予以警醒的,拿当下很多人以当大公司的“白骨精”(白领、骨

    干、精英)就沾沾自喜的情况而论,殊不知,绝大多数人在冠以这些

    “白骨精”头衔后,将会牺牲掉自己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私人时间和

    搭上健康的代价。只有不使自己完全沦落到仅供公司或老板利用的境

    地,以貌似“无用”而不被人过度地役使,才是保全自己健康人生的

    很好策略。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匠石长期干木匠活,对树木的材质应该说

    了然于心,在一般人中间也是跻身于能够识断木材的“专家”之列

    的,但偏偏这样的“专家”之语,一旦讲错,其谬误产生的负面效应

    更大。为了不让谬种流传,由其实追求“大用”的栎树出面修理这样

    一位专家级“散人”,并借着梦后觉悟的知错者来教诲尚不开窍的徒

    弟,实在也是很有意思之事。今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也会看到类似的

    现象发生,有不少所谓的“专家”,明明是出于误判的“砖家级”武

    断之语,却鲜有人指出其谬。其实,是人都会犯错,开口说话也难免

    失言,倒是不妨学学匠石的榜样,及时觉悟,知错即改,不也是很好

    吗?丑道士给出的选择

    众所周知,李林甫是盛唐时期唐玄宗朝的著名宰相,也是一个以

    “口蜜腹剑”而出名的阴谋家,在他为相二十年间,广兴冤狱,诛杀

    异己,其作为实际上为后来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的“安史之乱”

    预埋了祸根。唐代作家卢肇在《李林甫外传》里,描写了奸相李林甫

    与世间的高道“丑道士”的两度相见,那能够预知未来之事的丑道

    士,曾两度点化李林甫。两人的第一次相见,是在李林甫二十岁时。

    其时,李林甫还没有读过书,不过是混迹于东都洛阳的一个游手好闲

    的市井之徒。可丑道士却告诉李林甫:“我在人间停留了五百年,只

    看到你一个人位列仙班,所以,你应该白日飞升成仙。倘若你不愿马

    上成仙,就可在人间做上二十年的宰相,大权由你一人独揽。你权衡

    一下到底作何打算,三天后再回答我。”孰料贪恋人间福禄的李林

    甫,并不愿意急着白日飞升去做仙人,而是甘愿待在人间,做了二十

    年的宰相。对李林甫这样的选择,丑道士觉得十分可惜。他又警告李

    林甫:“当二十年宰相,生杀大权都在你一个人手上。你不可做阴毒

    残忍的事情,而应广积阴德,多救拔世人,这样的话,三百年后你仍

    然可以白日飞升。”

    丑道士还告诉李林甫:“你做官的机遇已经来了,快去京师长安

    吧!”李林甫拜别丑道士后,来到长安,不到十年,果然官拜宰相。

    只是在爬上宰相大位后,李林甫却完全把丑道士的忠告置之脑后,他

    施展权术、阳奉阴违、排除异己,可谓坏事做尽做绝。转瞬间,二十

    年的宰相期限已满,那位丑道士又翩然来到相府,丑道士责备李林甫

    不听他当年的告诫,故此上天要谪罚李林甫在人间六百年后才可以升

    天。奸相李林甫想知道自己被上天谪罚后,将会面临怎样的遭遇。于

    是,丑道士就让李林甫坐在床上安神静虑,然后引导李林甫出门远

    行,并给李林甫一枝竹竿,作为坐骑,两人穿云跨海,来到一个极其

    遥远的国度。丑道士告诉李林甫,这里苦差事不少,正是上天发配李

    林甫受苦受煎熬的地方。然后,丑道士又让李林甫骑上竹竿飞回长安

    城里的相府。睁开双眼后,李林甫发现自己依旧坐在原来的床上。一

    代奸相李林甫这才涕泗交流,表示要痛改前非。古人的小说主旨在于劝喻高居相位的秉政者要做到广施仁政、多

    积德,否则,作奸犯科害人者必遭天罚。其中,作为两度现身人世的

    神仙——丑道士,对奸相李林甫的事前忠告,以及事后将李氏带到谪

    罚现场观看究竟,都含有极大的警示作用,至于李林甫后来的幡然悔

    悟,显然是作者刻意的美化。因为作者小说中借丑道士之口,点明了

    李林甫是名列仙籍,将来终究要白日飞升的“谪仙人”,所以才会有

    所谓的痛改前非之表示。

    我们姑且不去看奸相李林甫的“慧根”或“仙气”如何,也不奢

    谈什么善恶因果报应。单就上述故事中丑道士首度出现时与李林甫之

    间的会晤结果来讲,不难发现,故事中对人性的丑陋所作的巧妙挞

    伐,实在称得上是鞭辟入里。显然,通晓天机的丑道士一番点明前途

    的忠告,对其时在洛阳只喜好打猎击毬的混世者李林甫来说,丝毫不

    起作用,后者根本不在乎什么“白日飞升”为仙这样的永久福报,却

    很看重那瞬间的宰相权位,这也是对世人往往会觊觎或恋栈那落在自

    己眼前权力诱惑的最典型之刻画。试想一下,在面对丑道士给出的同

    样选择时,我们会不会也重蹈李林甫的覆辙呢?恐怕有很多人会说,这绝对像时髦的广告词中所说的那样,是“挡不住的诱惑”。

    俗话说得好:权力是暂时的,荣誉是过去的,财富是身外的,只

    有健康和快乐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的一生何其短暂,要想安逸快乐地

    度过一生,就需要我们去参透人生的真谛,一切顺其自然,甚至要求

    能够做到抵御权力的诱惑。至少,不去千方百计、劳神费心地追逐那

    终究会成为过眼烟云的名利地位,也就必然会减少许许多多与之俱来

    的烦恼、压力和遗憾。河上公教训汉文帝

    西汉初年的河上公,结草庵于河滨,平日里既修黄老之术,还教

    授《道德经》。这个修道老人在与汉孝文帝刘恒邂逅时的表现,与社

    会上一般草芥之民那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觐见当朝天子的情景可谓

    大相径庭。在后来东晋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将此场景描述得栩

    栩如生。

    在汉初崇尚道学的风习熏染下,汉文帝个人对《道德经》也是十

    分欣赏,甚至颁旨,要手下的大臣们都得熟读和精通《道德经》,违

    者都不让其踏足宫廷台阶。换言之,不如此照办者,即不熟悉老子

    《道德经》之人,就没有资格过问朝廷的政事。而文帝自己对《道德

    经》碰到不了解的疑惑处,在周围臣下都莫能解答时,通过侍郎裴楷

    的上奏,知晓陕州河上有这么一号高人,就专门遣派人向河上公询问

    过《道德经》的真义。河上公的回答是:“道尊德贵,非可遥问

    也。”他的回应态度清楚地挑明:你这个做皇帝的如果不纡尊降贵地

    来登门求教,并执弟子之礼,像《道德真经》这样尊贵经典所包含的

    精深道理,我是不会轻易授人的。

    于是,汉文帝亲自赶到草庵,以请教其详。可河上公还是架子搭

    足,索性不出来迎迓皇帝一行。河上老人的这种怠慢,让大驾光临的

    皇帝十分不爽,刘恒遂叫人搬出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民;域中四大,而王居其一,子虽有道,犹朕民也,不能

    自屈,何乃高乎?朕能使民富贵贫贱”的说辞,以及强调君民之间的

    贵贱区别来数落该老人,但河上公却根本不买这个账,他踊身跃起至

    空中,离地足足有百余尺,并且止住于虚空中,并俯首下视,气定神

    闲地说道:“我上不至天,中不累及到人,下又不触及地面,哪里还

    是你的什么子民啊?陛下能令我富贵贫贱吗?”

    见状大为吃惊的刘恒,这才察悟到对方是神人,于是下马车,并

    稽首致谢。在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施行了如此叩头大礼的情况下,河上

    公这才将二卷《道德经》的注释赠送给文帝。以上的故事内容设计,其实颇有深意,贵为天子的刘恒,也只有

    乖乖地改变了自己原来侮慢老人的态度,才能得到他非常想要的能够

    解惑释疑的二卷《道德真经》之注释,遑论世间一般的想要获取学问

    真章的凡夫俗子?至于河上丈人对待皇帝老子的行止,更是有悖于世

    间的常理。其人先是要求皇帝亲自上门讨教,接着又用那形同“脑筋

    急转弯”的智能方式,即腾空跃起身子,来回答汉文帝的责问。这绝

    非普通庶民所能具有的胆魄,只有神仙之辈才会有此德行和胆识。

    不过,河上公教训那自以为是的君王,其事本身倒也不乏积极意

    义:一是让久坐龙椅、日夜沉溺在臣下和嫔妃们的一片阿谀颂赞声中

    的皇帝品尝到难得的来自仙真的率直“教诲”,这对高高在上的统治

    者而言,实在是有利无害的好事;二是借此可崇仰及推广尊师重道的

    社会习尚,世人亦可从皇帝的行为中领悟尊崇有道师长的重要性。

    中国封建社会向来就是等级森严,官本位的观念更可以说业已渗

    透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普罗大众面前,一班衙门的小吏都可以颐

    指气使,甚至是飞扬跋扈、横行霸道,更别说那高高在上的大官权贵

    了。而上述享有九五之尊的汉文帝,最后乖乖地领受河上公的耳提面

    命之事,却显现了人们容易忽略的一个场面,即在汉文帝拿所谓“域

    中四大,王居其一”的命题来说事时,河上公狡黠地跃至空中,出其

    不意地用此妙答让刘恒吃瘪,此事也将活神仙河上公的智慧体现得淋

    漓尽致。面对至尊帝王的诘问,普通人只怕早就方寸大乱地慌了神,哪里还有心思巧舌如簧地作出应对,而河上公却能如此笃定地镇静答

    复,显然说明在其心目中,并没有太把那皇帝老子当回事。遇见权贵

    能够镇定自若地不失去自我,是大智大勇者的秉性使然。事实上,那

    些看似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往往会对敢于直言相对的人心生敬意,汉

    文帝与河上公的接触就是最好的例证。石人治病的荒唐事

    在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道意》中,曾提到这样一件怪

    事。据称在汝南彭氏的墓旁,立有一石人。某位农妇去市集去买数块

    饼,路过此地。当时她就歇脚于树下,并随手把饼放在路边石人的头

    上。后来该老妇由于匆忙走开,忘记将此饼取走。事后其他行人路过

    这里时,看到石人头上竟然搁放着可以食用的饼,觉得非常诧异,于

    是问起个中的缘故。有人想当然地猜测此事,并将此现象解释成该石

    人有神灵,会治病,才会引来那些病愈者前来用饼祭谢石人云云。

    这个穿凿附会的传言,经过人们的口耳辗转相传,到后来更是越

    说越玄乎。据说头痛者只要摸一摸石人头,腹疼者只需触摸一下石人

    的肚腹,然后再抚摩自己患病的部位,好像没有不痊愈的。这个神奇

    的传说越传越厉害。于是,千里之外都有人前来求石人治病。祭祀的

    物品也由最初的饼变成鸡鸭,又升格为牛羊;还为石人搭起了帐篷,祭祀的弦乐声则连绵不断。如此者竟有数年之久,直到原先那位置饼

    于石人头上的老妇闻听此事后,向大家告知了事情的原委,这才杜绝

    了众人前去祈求石人治病的现象。

    高道葛洪在该篇中还揭露了其他诸如“桑树生李”“骨中得鲍”

    “灵水治疮”“马氏诳人”“李宽扮仙”等现象,这些事情都与“石

    人治病”一样,荒诞不经,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迷信淫祀现象的泛

    滥,也揭橥了普罗大众心理上固有的那种盲从或随大流的特征。对民

    众而言,很多事“宁肯信其有”,似乎相信一回这些怪诞之说,对自

    己也无伤大雅。作为金丹道的重要代表,抱朴子葛洪为此提出,禁绝

    其时江表地区(今江浙一带)盛行的“李家道”,他强调了“药石之

    效”,而反对类似的“祝祭之谬”。

    葛洪的这些劝喻,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一定的垂示作用。其

    实,类似这样的现象,世人常会碰上。俗话说:“病急乱投医。”不

    少人在自己或至亲的家属罹患来势汹汹的重病后,往往一时不知所措,也会很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江湖庸医的胡言乱语,有的还会被神汉

    巫婆所蒙骗,或是受到所谓的气功大师能治疗百病的蛊惑,也有的会

    相信各式各样的道听途说,而对某地的大树、怪石等崇信不疑,认为

    这些能够为他们解决病魔之灾,等等,有的人面对这样的境况,甚至

    会方寸大乱,完全没有了自己应该具有的判断与思索能力,从而心甘

    情愿地上当受骗。这正是智慧缺失的最典型例子。看来,面对那些明

    眼看上去就荒诞不经的事情,切勿人云亦云地去穿凿附会,或者以讹

    传讹;只有对万事万物皆去用理性加以分析,才会令“石人会治病”

    的荒唐事真正绝迹。黄粱一梦后的觉悟

    中国成语中有“黄粱一梦”之句,也有作“一梦黄粱”“黄粱美

    梦”或“邯郸梦”的,常用以形容结果一场空的意思,多带有讽刺的

    涵义。其出典是唐人沈既济所撰的传奇小说《枕中记》的故事。在有

    关八仙的传说中,钟离权点化吕洞宾的故事也与此相仿。

    《枕中记》的故事大意是:唐开元七年(719),郁郁不得志的卢

    生,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长安赶考,孰料发榜后名落孙山,不由得更

    加垂头丧气。在回家的旅途中,经过邯郸古城,在客店里歇脚时,邂

    逅得到神仙术的道士吕翁(明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邯郸记》,将吕

    翁改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倒霉的卢生自叹贫困、前途渺茫。道士

    吕翁二话不说,即刻取出一个瓷枕头,让卢生枕上小憩片刻。卢生倚

    枕而卧,马上就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卢生先是娶了美丽温柔的妻

    子,在仕途上也是前景光明。高中进士后,即升为陕州牧,又升任京

    兆尹,此后不断地加官晋爵,最后荣迁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还做

    到了等同于宰相的中书令,被敕封为燕国公。其膝下的五个孩子也都

    是高官厚禄,均和名门望族喜结良缘。到老时卢生儿孙满堂,可谓享

    尽荣华富贵。八十岁时,因生病而久治不愈,最终难免一死。临到断

    气时,卢生突然惊醒,转身坐起,方知是南柯一梦。他往左右一看,一切如故,那个道士吕翁正坐在自己的旁边,而此时店主人蒸的黄粱

    饭(即小米饭)还没煮熟呢!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因故事本身奇趣而寓有深意,人们便

    在邯郸市北面的王化堡村(现名黄粱梦村)修建了一个吕祖祠,因庙

    内有精工雕刻的卢生睡像,故此该庙又被称为睡公庙、吕仙祠。该庙

    建于宋,经过历代的修整,现保存至今的是明清时期建筑。它由中轴

    线上的钟离(前殿)、吕祖(主殿)、卢生(后殿)三大殿,东西行

    宫和里外院三大部分构成。其中,卢生殿为后殿,殿内有一尊用大青

    石雕刻的卢生睡像。卢生头西脚东,头枕青瓷枕,两腿微曲,侧身而

    卧,睡意正酣。刻工精细,惟妙惟肖。石床高二尺、宽三尺、长五

    尺,与睡像连成一体。北面墙壁上绘有壁画,展现了卢生一枕而睡,一觉而梦,将“富贵荣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身”的意境和寓意表

    现得非常生动。有关黄粱梦的碑碣、匾额颇多,较有代表性的如金代

    学者元好问为吕祖祠题诗曰:“死去生来不一身,定知谁妄复谁真?

    邯郸今日题诗者,犹是黄粱梦里人。”

    如果说《枕中记》里的卢生在睡梦中的景象还可算是差强人意,那么,八仙传说中的吕洞宾在唐宪宗元和五年(810)的睡梦中展现的

    另一种境况,却与开元七年的卢生所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据说在

    这年,已有二十一岁的吕洞宾才识过人、满腹经纶。他和绝大多数年

    轻人一样,怀揣着在科举考试中建立功名之憧憬,梦想着能够在官场

    上谋取一官半职,以达到封妻荫子及享受人世间荣华富贵的目标。为

    此年轻的吕洞宾离家而赶奔长安去应试。

    吕洞宾一路上晓行夜宿,饱经旅途劳累。一日来到一家客店,在

    拴马卸鞍进店后,他一眼就看到一个袒胸露腹、披发赤足且相貌古怪

    的道人。一番交谈后,道人探知了吕洞宾志在仕途,便随手递给其一

    个枕头,说道:“你且睡下,我来给你一个官职,让你可以得偿所

    愿,以显耀你的门庭!”吕洞宾接过枕头,躺下后竟酣然入梦。在梦

    中,吕洞宾在殿试中高中状元,接着就是不断晋升,位极人臣,还曾

    梅开二度,两次迎娶富贵人家的美女,真是一时春风得意。没曾想在

    四十年后,身居显要的他却犯下大罪,龙颜大怒的皇帝将其罢官抄

    家,祸不单行的不如意之事接踵而至,最后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只留得其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穷困潦倒之际,老迈的吕洞宾还要在

    风雪交加的路途上踉跄而行,突然间又耳闻马嘶人喊,回头但见一队

    人马在后面追赶不止,意图索取他的性命。吕洞宾被吓得惊出了一身

    冷汗,这才从梦中惊醒。而此刻在小店中,却是风景依旧,吕洞宾进

    店前才拴好的白马仍在嘶鸣,那长相古怪的道人则端坐在自己的身

    旁。

    见其已窹,道人哈哈大笑道:“我蒸的黄粱还未熟,你的四十年

    荣华梦可是结束了!”吕洞宾顿时感到其话语中藏有玄机,于是打听

    缘由。道人答道:“只有让你从梦中知晓一心求官的下场,你才会萌

    生学道的念头。”已经彻然醒悟的吕洞宾不由地喟叹道:“真是宦途

    如梦,红尘俗世不可留恋啊!”说完,他倒身便拜,并求问道人的尊

    姓大名。这位道人说:“我名钟离权,字云房。”言毕悄然不见。吕

    洞宾知道这是汉钟离在点化他,于是决定放弃去长安参加科举应试的

    机会,决意养生修道,做一个快活逍遥的活神仙来济世度人。以上两个版本的“黄粱美梦”故事,前者是落榜的书生在梦中得

    偿所愿;后者是进京赶考的学子踌躇满志,却从梦中悟道。二者虽有

    相同的蒸煮黄粱伴美梦之要素,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后者劝人修道的

    意味更浓。不过二者的共同之处,也都非常清晰地点明了“人生如虚

    幻之梦”这一主旨,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官宦仕途、什么封妻荫子,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在两则故事里的道人眼中,世人那追逐名利的

    种种丑态,都不过是一枕黄粱而已,全变得十分的可笑。

    事实上,古往今来,能参破人生中争取名利之谬的人又有多少?

    在传统中国官本位观念的长期熏染下,即便是现下最赶得上时髦的莘

    莘学子,哪怕再怎么新潮,也多以投考公务员为目标,似乎“悠悠万

    事,唯此为大”,一个个犹如过江之鲫,都急着寻觅那升官晋职的终

    南捷径。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投考国家公务员的队伍日益庞大,就可见其一斑。诚然,大学毕业后的工作职位是保障人生生活质量的

    重要因素,尤其是公务员领取的“公仆”薪水,冠以“阳光工资”而

    名正言顺地比社会上其他行业要优厚许多,更成为时下许多年轻人的

    觅职首选。但倘若过于蝇营狗苟地去钻营或耽溺于这种追求,且乐此

    不疲地不能自拔,包括一些在职场中或机关中已经有一官半职的人,还得陇望蜀地想着怎么再设法晋升上去,副科级转正了就想那副处

    级,副处级到手了又惦记着哪天能再转成正处,正处熬了几年,又要

    千方百计地去争取“破处”,来设法弄顶厅局级的红顶子来戴戴。真

    的有了厅局级的冠冕,又在心底悄悄萌生了爬到省部级的野心,真可

    谓欲壑难填!

    这些同样的贪欲,在对钱财的渴望上也屡见不鲜,孔方兄的魅力

    和乌纱帽一样,让多少人都难挡其诱惑!很多人干脆是棺材里伸手

    ——死要钱,不依不饶地将聚敛财富进行到底。如此这般地在“名

    利”二字上“前腐后继”,贪腐的现象屡禁不止,都业已成为困扰我

    们的社会并积重难返的一种政治顽症和痼疾。

    如果更多的人在看完黄粱一梦的故事,特别是第二个版本的故事

    后,能从汉钟离的警世良言中感悟到相对的哲理,能对道人的“枕

    头”——作为享受名利实质上的象征加以拒绝,不再贪恋那虚幻的东

    西,而是实实在在地等着黄粱煮熟而果腹饱肚、安逸平稳地过好自己

    的人生而少点折腾,当然也会减少许多相应的烦恼。那么,不用真的

    去什么深山岩穴或洞天福地去辟谷、炼丹、修道,只消洞彻了追逐名

    利、到头成空的道理,一样会对世间很多俗事看得开,从而能更好地

    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令自己的人生质量得到提高。高道左慈戏弄权贵

    东汉末年的庐江人左慈,字元放。年少时就知晓五经,兼通星纬

    之术,当时见汉朝气数将尽,天下纷乱四起,不由感叹道:“值此衰

    运,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华不足贪也。”于是放弃学经成儒

    做官吏的念想,改学道术,成就了一身本事,尤明六甲,并能役使鬼

    神为自己服务。他曾经在天柱山中修炼精思,据说得到石室内的《九

    丹金液经》,掌握了能够变化万端的本领。

    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闻听左慈的名声后,就召其入宫,还专门将

    左慈关于一密室中,使人守视,并断其谷食,不给他提供口粮,每天

    只给他二升水,一年后才将左慈释放出来,但见左慈颜色如故。曹操

    大为赞叹,说:“我还自以为天下没有不吃饭的人呢。”于是,曹操

    就想师从左慈学道。左慈说道:“学道当得清净无为,不是尊贵之人

    所适宜的选择。”被拒绝了的曹操恼羞成怒,遂起杀心。

    左慈知道不可久留,于是恳求曹操放行。曹操说:“为何你又忽

    然想到要离去了呢?”左慈挑明了说:“您想杀我,我这才求归去

    啊。”曹操说:“没有此意,不过先生是一个有高尚志向的人,本来

    也是不会久留的啊。”曹操还嘱人为左慈设酒践行。左慈说道:“今

    当远行,愿求能分杯饮酒。”对此曹操称善而允诺。当其时,正是天

    寒地冻之际,温酒还尚未热,左慈解下身上的佩剑用以搅酒,不一会

    儿,就像写字者磨墨时的情形那样,他那用来搅拌酒的佩剑都尽化入

    酒中。

    起先,曹操听到左慈请求分杯饮酒,心里还在思忖左慈应当请自

    己先饮,然后才以剩下的留给自己饮用,没想到左慈拔簪以划杯酒,酒即中断,一分为二。左慈当即饮用了其中的一半,将另一半交给曹

    操,曹操顿时感到不快,也就没有饮酒。左慈又乞求自饮之,饮毕,以杯掷向屋栋,那酒杯悬于屋栋摇动,就像那飞鸟在俯仰上下,好似

    想落下而又不落下,一室之人莫不瞩目看着那酒杯。就在这当口,左

    慈就像遁地一般已是踪迹全无。曹操再问其情况,下人回报说左慈已回到自己的住处。曹操闻此,更加动了杀机,非要取左慈的性命不

    可,遂下令宫廷内外都来搜捕左慈。追赶的人明明看见左慈走入一群

    羊中,却转瞬就看不见其身影,于是怀疑他变化为羊,以致不能辨别

    其人。追捕的官员只好对羊群说道:“曹公只是想见一下先生,不会

    为难先生的。”讲完此话后,只见有一只大个的羊,跪下开口说话。

    官兵们相互说:“看来这只跪下的羊,就是左慈了。”于是又想上前

    擒拿此羊,不料所有的羊只不论大小都作跪伏状,这下追赶左慈的人

    也不知左慈所在,只好作罢。

    事后有知道左慈住处的人向曹操禀告其下落,曹操立即派遣官吏

    收捕左慈,左慈不是不会隐身之术,只是有意让人知道其神化的本

    领,于是故意让追捕者抓获而锒铛入狱。狱吏想拷问他,可是屋里有

    一个左慈,屋外也有一个左慈,都不知哪一个才是左慈的真身。曹操

    闻听此事后,愈发地嫌恶左慈,于是下令将左慈引出来当街斩杀。不

    久,有七个和左慈长得相似的人前来,官员收捕其中的六个,却少了

    一个。没一会儿,刚才的六个“左慈”统统不见,后又见左慈走入市

    集,于是官府关闭市集东南西北四门而追索其人。或有不识之人问起

    左慈的形貌长相,传言左慈瞎了一只眼睛,穿着青葛巾单衣,官方称

    凡有看见相貌穿戴如此人者便可拿获。谁知此时一市中人都是瞎了一

    只眼睛,身穿葛巾单衣,一时竟不能分辨真伪。曹操又下令全部追逐

    之,如见到便杀。后有人见到左慈,便砍断其头以献曹操,曹公大

    喜,可真的拿到手上仔细端详,却只是一束茅草罢了。

    有从荆州来的人说,曾看见左慈在荆州出没。荆州牧刘表以为其

    妖言惑众,和曹操一样,刘表也想把自己看不顺眼的左慈杀掉。左慈

    对这些当官老爷的心思已然知悉。刘表出行时炫耀兵威,并且想见识

    一下左慈的道术,左慈则慢条斯理地前去谒见刘表,说自己有薄礼愿

    用以犒赏军队。刘表说:“你只是一个人,我的军队士兵众多,非你

    个人所能打点得了的。”左慈重新表明了此番意思,刘表于是使人去

    取物品。左慈有酒一器、肉脯一束,而十多个人都扛不动,左慈就自

    个上前去取,他以一刀削肉脯于地上,并请一百人来运酒和肉脯到兵

    营去犒劳士兵。每人各分有酒三杯、肉脯一片,吃喝下去如同寻常的

    酒和肉脯滋味,有万余人都得到酒肉,而器中的酒却如故,肉脯的数

    量也不减半分。座中又有宾客数十人,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刘表见

    状不禁大惊失色,从此不敢再起杀害左慈之意。

    左慈数日后离开刘表,东去进入孙吴境内。当时东吴有个叫徐随

    的人,也懂得一些道术。此人居住在丹徒。左慈路过徐随家门,其门下有客车六七乘,这些人对左慈扯谎说:“徐公不在。”左慈听罢便

    告辞而去。徐府的这些门客们见其牛都在杨柳树梢上走动,而刚上树

    却又不见牛,下了树又看到牛在树上行走,他们又看见车毂中都生出

    了荆棘,长有一尺,既斫不断,又摇不动。门客们非常害怕,赶紧回

    报徐公,说:“有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老者来到门前,我们欺骗了他,说您老不在,此人走后,一会儿就使车和牛都如此,不知何意?”徐

    公曰:“哎呀,这是左公在愚弄我啊,你们这些人哪里可以欺骗他

    啊,还不快去追他啊!”这些门客分头前去追逐,等找到左慈,立即

    一字排开来叩头谢罪,左慈这才消气,于是遣这些人回去。等到他们

    回到徐府,但见赶车的牛还系在原处,车毂中也再没有什么荆棘了。

    左慈见到吴主孙权后,孙权素知左慈有道,遂以礼相待和敬重其

    人。谢送是孙权的侍臣,他知道曹操和刘表都忌讳左慈有惑众的本

    领,于是也向孙权进谗言,想借孙权之手来杀掉左慈,后趁出游之

    际,特地叫上左慈同行,并下令左慈走在自己的马前,意图从后面刺

    杀左慈。而左慈却是穿着木屐,手里拿着青竹杖,非常缓慢地步行,但常保持在马前百步左右的距离,无论谢送是用鞭策马,或操持兵器

    追赶,终不能追上。谢送这才知道左慈真的是有道之士,自己根本奈

    何不了他,于是放弃了杀其之念。

    后来左慈向跟随他学道的葛玄说:“我应当到霍山中去炼合九转

    丹了。”等到九转丹成,也就成仙远去了。

    上述出自《神仙传》中关于东汉末年高道左慈的故事,让人读后

    觉得很有意思。故事中那些不可一世的达官贵人,如“挟天子以令诸

    侯”的曹操,以及坐拥荆州军事重镇的统治者刘表,都可算是东汉末

    年社会动荡之际冒出来的政治枭雄,这些人的本事之大,自不待言。

    但作为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往往也会有人性上的弱点,那就是十

    分忌讳拥有自己所不可能掌控之能力的杰出人物,所谓卧榻之旁,岂

    容他人鼾睡,这种“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心理误区,有时就是独

    断专行的政治人物难以避免的毛病。不唯左慈多次险遭杀身之祸,历

    史上著名的曹操杀杨修之故事,不也是因为后者的聪慧,让曹操产生

    了无比的嫌恶和忌讳的心理,以致杨修这位人中才俊最后惨遭身首异

    处的命运。无怪乎,人们会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就是现在,有

    的人为了揣摩上级的心思,还真须动足脑筋,活得相当地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你面对的是曹操、刘表这样的专横和刚愎自

    用的上司,甚至遭遇到那些孙权的侍臣谢送之类的家伙,专门给你下

    绊子或设套子,或用现代人的话来说,挖个坑害你,设法置你于“死

    地”(不是真的肉体消灭)的那些人,倒不妨采用一下高道左慈的做

    法,直截了当地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本事,或是教对方像曹操那样难以

    得逞,或表面上让其耍威风,实际上却是令其本人受到戏弄;或者以

    自己的本事,让对方买账,像刘表、谢送之流最后自动中辍其念。因

    为,一味地去迎合对自己有敌意的上司或图谋陷害自己的对手,是无

    济于事的,人际关系险恶无常,谁能想到有时看似友善的对方会在背

    后捅你刀子呢?故事中的孙权,也算三国时坐拥江东富庶之地的一代

    豪雄,相对于曹操、刘表来说,他对待左慈的态度要好得多,但生活

    中就偏偏会有谢送这样的奸佞小人,他所干的正是名副其实的背后下

    毒手之事,所幸高道左慈早有所察,孙权的礼待并没有磨灭其应有的

    警惕。古语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左慈这次使

    用的,还是戏耍曹操时用过的类似道术,让谢送自惭形秽地终止恶

    念。

    总之,“该出手时就出手”,必要时敢于亮剑示人,正是个人展

    现大智大勇的好机会。在公众面前适时地露一手,让持有敌意者不敢

    小觑自己!或许,这就是高道左慈戏弄权贵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

    吧。以貌取人的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生平酷爱道术,为此他还常常摆下宴席款待同道的亲

    朋好友。天下人都知道淮南王有此雅兴,前来求见拜谒的不计其数。

    某年正月里的一天上午,有八位白发老者驾临王府大门,向门人宣称

    要参见淮南王。看门的仆人便进府内向王爷禀告此事,没想到刘安一

    听是八个耄耋老人来求见,就提不起兴趣。人才中年的他,根本不打

    算见这些垂垂老矣的糟老头子,但又觉得人家大老远地登门造访,直

    白地加以拒绝,显得有点太不懂礼数,于是,就让看门的下人别用他

    的名义拒人于千里之外,最好自己设法去打发这些不速之客。

    俗话说,宰相家人七品官。看门人知道了淮南王的意思后,觉得

    心中有底了,于是趾高气扬地回到大门前,向那八位还在等待回话的

    老人们宣称道:“我们王爷喜欢练习长生不老之术,从你们的长相岁

    数上,就可以猜到,你们这些人恐怕没有这个本领,我也就不敢去惊

    动我们的王爷了。”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八位老者一听就知道淮南

    王刘安这是嫌弃他们长得太老,而有意避开不见。于是乎,这八个人

    在离开后,立刻变化成八个眉清目秀、俊朗脱俗的童子,重新来到淮

    南王的府邸前,叩打门环求见。这回在接到看门人的禀报后,一听是

    八位仙童模样的同道前来拜访,素有喜欢接待同道之习惯的刘安可高

    兴了,他下令赶紧召见来客,并马上吩咐下人准备奏乐设宴等事宜,用了最为隆重的礼节来招待这八位来宾。席间,难抑兴奋之情的刘

    安,还一边操琴,一边高歌。后人把其遗留下来的歌曲,整理为专门

    的琴曲,并将此曲定名为“淮南操”。

    大凡世人多有厌衰怕老的心理特征,试问有哪个会不喜欢自己的

    身边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不愿意举目皆是一个个充满健康活力的

    身影?现代社会残酷的竞争规律,让命运之神一再地将青睐的目光投

    向年轻人的群体,大众媒体喜好关注的天平也基本上毫不犹豫地向那

    有着年龄优势的青年人倾斜。这正像流行歌曲中唱到的那样:“从来

    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是故,还有很多人为了在职场中分得一杯羹,不惜“老黄瓜刷绿漆”一般地装嫩,个中的滋味,只消问

    问那些在政府机关、公司职场中经常要往自己两鬓飘雪的头上焗油染

    黑的中老年男女们,如果他们愿意作答,就可明白其实有很多人的头

    发黑漆漆地像铺马路的柏油,大部分是假冒伪劣的化装结果,真正的

    黑发早已不属于这些上了岁数的人群。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人们还是喜欢将自己打扮得更加年轻一

    些,原因是什么?相信看了上述《搜神记》中记载的这则故事,答案

    也就不言自明了。就连修道已经很有些名气的西汉淮南王,尚且未能

    免俗,看人只注重外表。而以貌取人的毛病,在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

    转换后,不还是像有缺陷的基因一样地不断复制在我们当代人的头脑

    中吗?刘安在这里的表现,倒并不是什么前倨后恭,因为他并不知道

    自己接待的八位眉分八采、面如朗星的可爱仙童,其实就是之前被他

    叫下人给打发掉的那八位皓首白眉、老态龙钟的老者。但事实上,这

    位有天潢贵胄之尊的王爷还是看走了眼,没有想到自己终究是被神仙

    们戏耍了一回。

    这个篇幅甚短的故事,从两个方面提醒我们在处世时必须表现出

    来的智慧:一方面,针对人们普遍的视觉感受和由此产生的心理特

    征,得尽量注意修整好自己的边幅,这也是体现对别人的尊重。同

    时,将自己尽可能地打扮得年轻一点,有利于自身形象的展示,也可

    以提振自己的信心,更有利于改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现代社会的

    各种竞争中,适当地“装嫩”,应该是无法舍弃的聪明选择。

    另一方面,千万不要重蹈淮南王刘安的覆辙,即只看重他人的外

    表,却不留意其内涵。上述八位仙翁从“吃闭门羹”到“成座上宾”

    的不同经历,并不是因为其内里掌握的道行和仙术法力有什么改变或

    增减,他们只是做了改头换面的小把戏,就让贵为淮南王的刘安,不

    顾宗室贵族应有的尊严而乐颠颠地亲自操琴唱歌,并且自始至终地一

    直蒙在鼓里,徒然成为历代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权臣王敦怒杀郭璞

    东晋初年,明帝在位期间,时任大将军的王敦兵权在握。此人出

    身著名的琅琊王氏,与官居相位的堂弟王导两人是一武一文,把持着

    朝政,以致时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位列门阀世族之首

    的琅琊王氏与皇族的司马氏共同在偏安江左的东晋小朝廷中分享着权

    势和利益。即便如此,个人野心勃勃的王敦还是图谋举兵闹事,从而

    达到可将司马氏家族从皇位上掀翻下来,让自己坐上龙椅的目的。

    王敦身边的幕僚中,有一个名叫郭璞的文士。此人才高八斗,满

    腹经纶,见识广博。当时王敦将其起用为记室参军。郭璞对王敦的阴

    谋诡计一眼就看透了。他对王敦的谋反行止十分不满,故此屡屡进

    言,隐含讽谏之意,想以此来谏止其事。例如,王敦手下时任大将军

    掾一职的颍川陈述(字嗣祖)是当时颇有美名的士人,素为王敦所倚

    重,可没有多久就去世了。郭璞对这位同僚的辞世哭得非常伤心,一

    边哭,还一边呼号着说:“嗣祖!嗣祖!你这一死还真是焉知非福

    啊!”他这是暗指陈嗣祖死得是时候,总比不久后有可能顶着叛逆随

    从的罪名死于兵燹要好些。因为在陈述死后不久,果然发生了“王敦

    之乱”。可对于郭璞的这些讽喻,王敦就是执迷不悟,他总在盘算着

    如何早点登上那九五至尊的龙椅呢。一天,大将军设宴,酒酣耳热之

    际,王敦向郭璞问道:“昨晚我梦见一根巨木直竖而刺破天,不知其

    意如何?”

    郭 璞 说 : “ 此 梦 可 不 是 什 么 吉 兆 啊 , 木 上 破 天 就 是 一

    个‘末’字,将军近日遇事,切不可轻举妄动。”

    王敦听罢,大为不满。活神仙一样的郭璞这番话,让他暗暗吃

    惊,脸色顿时难看了许多。因为他知道郭璞其人的道行很深,说话一

    般多有应验。但大将军还是有点不甘心,就像一个赌输却不服的赌徒

    一样,他再度下令要郭璞继续占卜。郭璞摆弄占具完毕后,对王敦说占卜的结果不明。这下,王敦益

    发不悦,他有意找茬子,便向郭璞问道:“依你看,我的寿命有多

    少?”

    郭璞答道:“将军若是无端地举事,则祸即来至;若将军明智,率兵归回武昌,则寿未可估量也。”王敦听了,很不耐烦地问道:

    “那你的寿命又是多少呢?”

    郭璞脸色不变地回答道:“就在今天的正午时分了。”正是中午

    时光,被郭璞激怒了的王敦即刻命令武士把郭璞缚绑后推出,在南岗

    斩首。

    几天过去,没想到那前些天已被开刀问斩的郭璞又出现于市集,人们见到他,都纷纷上前与他交谈,或寒暄几句。大将军麾下有亲兵

    见到郭璞在市集上闲逛,赶紧回府向王敦禀报。王敦闻讯,大惊失

    色,遂下令开棺戮尸,但打开入土数日的棺材,只见棺中空空如也。

    此后的王敦终日恍恍惚惚,不知所适。不久,他果真举兵犯上作乱,但与朝廷大军一交战,顿时溃不成军。王敦战败后,发病而死,年仅

    五十九岁。之后其尸首被戮,还被暴尸于光天化日之下。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叫作“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

    行”。虽说世人皆知这个道理,但临到自己头上,很多人却不愿意听

    到和自己主观意愿相背离的话语。有的人身为下属,即便所说的话句

    句是为着上司的利益着想,但只要是话不投机,即刻会“大祸”临

    头。东晋初期的权臣王敦和其手下的幕僚,即担任记室参军的郭璞两

    人之间,就上演了一出下属为向上级进谏而被处以极刑的历史悲剧。

    古往今来,类似的故事不知发生和重复上演了多少,就连那位在历史

    上以从善如流而名垂青史的明君唐太宗,不也一度对长孙皇后发过狠

    话,说自己真想杀掉身边那个经常进谏的“乡巴佬”魏征吗?

    由此可见,统治者亦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心理上的误区,往往

    对真实的好话是听不进去的,除非下属所言和自己想做想说的正好合

    拍,方才会觉得受用而入耳。我们仍旧以王敦为例,根据《晋书·王

    敦传》记载,王敦因为平时荒淫过度,史称“体为之弊”,即身体都

    有些吃不消了,而“左右谏之”的结果,却是王敦很爽快地予以接受

    了。他表示,此事非常容易办到,于是打开自己的后屋,将婢妾数十

    人驱赶出来,并将她们全部放行,其金屋藏娇的数量如此庞大,让时人都瞠目结舌。此刻的王敦,扮演的不正是一个全然接受手下意见的

    聪明人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生理状况出了问题,也知道这与其

    性生活过于频密和糜烂有关,所以当下属针对这点谏劝时,才会让他

    动心。而郭璞的谏劝是在给其勃勃的政治野心兜头泼冷水,这却是志

    在篡夺帝位的王敦根本听不进去的话语,无怪乎他要对不识相的郭璞

    下毒手了。

    被后人尊为风水界祖师的郭璞,是有道术在身之人,所以事先能

    知道很多身后事,也能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寿限。更重要的是他

    还会死后重生,显然,这种神仙本领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当然,为

    进逆耳之忠言进行谏劝而掉脑袋的事,今人恐怕是很难再遭逢的,但

    同样的道理依旧摆在那里:有时,向上司呈递中肯的意见,却会给自

    己的地位升迁、晋职、加薪等带来直接的麻烦,或者自己在领导或老

    板眼中的印象,有可能从此就被定格为“另类”,即俗话说的“不待

    见”,这不啻现下意义上的“杀头”。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如只说人家喜欢听的话,社会上也就没有什

    么敢于直言和发表谠论的诤友了,整个社会甚至会出现“乡愿”充斥

    的情形,这同样是不正常的。

    看来,为求自保,有些该说的话,我们还真得斟酌再三才能说出

    口。毕竟,说出去的话,是泼出去的水。在让上司或长辈听从你自以

    为是“良言”的话语前,不如三思而行,亦不妨先换位思考一下,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或许,我们会让生活中各色各样的“王

    敦”们欣然接纳自己相劝的良言呢。至于听得进去,还是听不进去,就由它去吧。

    风水鼻祖郭璞,终因直言犯上而人头落地,类似的历史教训不胜

    枚举,有什么启示?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人际关系相当复杂,打交

    道时的话语还需斟酌再三,遑论险象环生的官场,稍不小心,殷鉴不

    远,像郭璞一般被处以极刑尚不至于,但从此官星陨落,却是不争事

    实。三颗头颅合葬同埋

    战国时候,楚国有一户工匠,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他们奉

    命替楚王铸剑,经过三年,才终于煅铸成一雌一雄的对剑。可刚愎自

    用的楚王却非常恼怒,以为这对以铸剑行家著称于江湖的夫妇是在故

    意拖延时间来怠慢王命,于是要加害他们。

    当时莫邪怀孕期已满,即将临产。干将就对妻子说:“我替大王

    铸剑,经过三年方才铸成。大王一定十分恼怒,我此去必然被杀。你

    如果生下的是儿子,长大后让他为我报仇。告诉他,出了家门远望南

    山,有一块上面长棵松树的石头,剑就藏在石头的背面。”

    干将说完,带了那柄雌剑去见楚王。楚王果然大怒,并派人去干

    将家查看。使者回来禀告:“干将铸了两柄剑,一雌一雄。如今他只

    是把雌剑拿来交差,雄剑却被他藏了起来。”听了使者的禀报,楚王

    更加愤怒,于是命令手下立即把干将杀了。

    不久,莫邪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为赤比。等到十几年过去,赤

    比长成了一个壮实的少年。有一天,他突然问起母亲:“娘,我的父

    亲在哪里?”

    莫邪凄怆地答道:“你父亲为楚王铸剑,经三年才炼成。可大王

    嫌太慢,发怒杀了你的父亲。你父亲在被杀前曾叮嘱我,说出了家门

    远望南山,有一块长着松树的石头,石头背面就藏着那把雄剑。他要

    你用此剑来替他报仇。”

    于是,赤比按照父亲的遗言,出家门朝南眺望,看不见有什么大

    山,却看见堂前松树下横卧着一块大石,就上前用斧子将石头劈开,从中得到了一把剑,这就是父亲干将铸成的那把雄剑。赤比得剑后,日夜想着要报杀父之仇。远在都城里的楚王常做噩梦,梦见一个少年,两眉分开将近有一

    寸,手里提着剑,口口声声嚷着要向楚王报仇。楚王心里害怕,于是

    悬赏千金捕捉梦中之人。赤比听说后,立即离家逃亡。他逃进山里,边走边哭,哭声凄切悲哀。有一过路的术士听到哭声,同情地问:

    “你还是一个孩子,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赤比回答道:“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要报仇!”

    术士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说:“哦,你就是那个少年啊,听说楚

    王悬赏千金,要取你的人头,你如肯将头和剑交给我,我就一定能为

    你报仇。”

    赤比报仇心切,痛快地答应了,随即拔剑自刎,双手捧着头和剑

    递给术士,其身体却依然直立不倒。过路的术士为之感动,遂对着无

    头的赤比说:“我是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此话出口,赤比的尸体

    这才倒了下去。术士提着赤比的头去见楚王,一直为此惴惴不安的楚

    王看见少年的人头,心中大喜。

    术士对楚王说:“这是勇士的头颅,只有用沸水煮才会烂。”

    楚王吩咐手下照办。结果将赤比的头在沸水中煮了三天三夜,却

    依然不烂。不仅如此,最后此头还一下子跳到了地上,满脸怒气,两

    目圆睁。术士见状就对楚王宣称:“此人的头煮了三天都还没烂,只

    有大王亲自上前看着,或许会烂。”

    楚王听了术士的话,下令卫士把刚才跳出来的人头重新放入鼎

    内,自己也从王座上面站了起来,并朝大鼎走去。术士跟在后面。说

    时迟那时快,术士迅疾如闪电一般地用剑从背后猛地把楚王的头也割

    了下来,楚王的头颅一下子滚落到了沸水中。而这时,术士也把自己

    的头割了下来,一样地滚入了盛满沸水的大鼎里。只见三颗头颅在沸

    水中上下翻滚,不多一会儿就全烂了。被这发生的一幕惊呆了的大臣

    们,好一会儿才清醒过来,他们急忙上前从沸水中捞出三颗头来,却

    无从分辨出哪颗是楚王的头,于是只得把三颗头骨与楚王的尸体合葬

    在一起。所以在汝南北宜春故城境内的楚王墓又叫作“三王墓”。

    《搜神记》中记载的这则故事,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也出现

    过,其中,复仇少年的名字由赤比改作眉间尺。干将、莫邪是铸剑为生的行家,这对夫妻的名字也是江湖上古剑的名称,常被视作名剑的

    象征。雌雄宝剑既然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制作而成,却偏偏遇上一个专

    横冷血的君王不奖反惩,实在让人感到不值。但古代的专制统治就是

    这样黑暗,君要臣死,还不是随心所欲之事。聪明的工匠干将事先已

    估计到必死的结局,也就干脆不让楚王得到雄剑,而且要妻子告诉遗

    腹子,将来为自己报仇,故事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着采取何种报仇的

    方式而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本则故事中的复仇方式可谓另类,赤比将自己的

    头毅然割下来用作复仇工具,已经是匪夷所思之事。特别是那位过路

    术士采用的将三个人头混煮在沸水里,让人难以辨别何者为君王头颅

    的做法,实在高明。从此,王室祭奠的君王对象,只能是由此三颗头

    颅来共同分担其身份,让三颗仇雠相向的头颅一起来分享最高统治者

    才有的葬仪礼遇,这实在是对原本高高在上的王权一种绝妙的讽刺和

    嘲弄。这样的复仇,远比简单地行刺楚王要厉害多了。

    这个故事中还有一处颇为感人之处,复仇少年赤比的刚毅坚忍和

    那位术士的诚信机智,以及春秋战国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通过寥

    寥几笔对话,就相当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面对当下社会中人际

    关系之间诚信的极度匮乏状况,古人那种即便素昧平生,却是一言既

    出驷马难追的气概,只怕在当下已难以复制了。这也相应地凸显出时

    下强调的重建“诚信”价值观的重要性。唐明皇的碰壁之辱

    唐朝的著名画家吴道子被人尊为“画圣”,又名道玄。其出生在

    公元685年前后,卒年不详,古时阳翟人。吴道子生活的年代是唐玄宗

    李隆基当政的盛唐时代,吴道子个人擅长人物、山水画,更善于绘制

    佛教与道教的人物。他一生曾创作了大量壁画,有三百多幅。其画技

    可说是出神入化,达于独到境界。吴道子自己也系神仙人物,得道后

    易名为道元。

    唐玄宗久闻吴道子的盛名,一日召其入宫,道子奉旨进入后宫。

    拜见后,玄宗就命其作画。吴道子问道:“画何物,画在何处?”

    玄宗用手指着一堵白色的墙壁说:“爱卿可在墙上作画,就尽你

    所能作画吧。”

    吴道子向皇上要了几幅白幔,挂在了墙上,又准备了墨浆一桶。

    但见吴道子用手掀起了挂在墙上的白幔,然后,提起一桶墨浆,用力

    地往墙上泼去,随后仍用白幔覆盖好。顷刻间就完了事,然后再去拜

    见唐玄宗。

    玄宗问:“所作何画?”

    吴道子说:“山水、人物俱有,请陛下观之。”

    吴道子命令宫人将白幔撤去,但见原先的白壁上峰峦叠嶂,流水

    弯弯,林木参天,人物茅舍、奇兽异鸟无不齐具。而且画中还呈现了

    林风萧萧、树梢摇曳,山坳之间但见炊烟袅袅的盛世景象,真是一派

    绝妙清幽的天然美色。李隆基对着画满了山水人物的白壁,细细观赏

    良久,不由大为感叹地称赞道:“宫中画师虽然众多,却都及不上你

    啊。”这时,吴道子慢慢地走上前去,指着画中的一处山谷对玄宗说:

    “陛下知否,此山岩之下有一个石洞,洞中住着一位仙翁,如果陛下

    有兴趣,不妨叩此洞门,必有人会答应的。”

    玄宗根本不相信,当即用手叩之,果然,从洞中走出一个仙童,垂手立于洞侧。

    吴道子对玄宗说:“陛下,此洞景致甚佳,今臣先入,陛下可随

    后而来。”

    说毕,道子一跃而入画中,等到抵达洞口时回首,招呼玄宗,玄

    宗抬起腿来准备走入洞中,谁知“砰”地一下,坚硬的山石把玄宗撞

    得额痛鼻酸,眼前金星乱冒。原来根本就不能走入其中。正在此刻,吴道子又回过头来笑笑,并径自进入洞中,洞门也就在此刻关上了。

    玄宗是恼羞成怒,却又不知所措,只好对着令其吃足了苦头的白壁干

    瞪眼。

    这时宫外侍卫疾步奔入宫内,向玄宗启禀道:“画师吴道子已一

    人骑驴出宫而去。”玄宗闻听后大怒,他再回头看看那墙壁,此刻哪

    里还有什么山水人物之画啊,自己眼前,仍是一堵白墙而已。

    封建社会的历代皇帝都被黎民百姓尊为“天子”,但上述出自

    《明皇杂录》的这则故事,却把有九五之尊的唐明皇尽情地挖苦了一

    番。确实,没有得道的皇帝,在已经得道的“画圣”眼中,只是普通

    的凡人一个,最后只能尝到头撞南墙的滋味。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

    位,在这种凭借法术“穿墙入画”的场合,统统变得毫无用处。人生

    中还有一些东西,也是凭靠着权力、金钱无法获得的,譬如健康,就

    需要自身不断地锻炼来获得,还要掌握维持健康体魄和保持愉快心情

    的相关知识,以及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不然的话,我们在寻求养颜

    增寿的过程中,亦会遭逢类似唐明皇“穿墙入画”时的碰壁窘况。罗真人戏耍唐明皇

    罗公远又名罗思远、罗公达,也叫罗真人。彭州九陇县人,有人

    说他是晋成帝咸和年间修道成真的。曾历经隋唐数百年,往来于青城

    罗川、漓沅一带。

    唐开元初年三月,罗真人游于鄂州。这天,鄂州刺史正设宴于园

    亭,地方上的名流士绅都去赴宴和游园。正在热闹之际,有一位仪容

    端庄的男子踱着方步而来,其人高八九尺,一身白衣随风飘拂,尤显

    洒脱。门吏从未见过此人,见其并无门帖,就阻止他入园,因此,发

    生了争执。此时,忽然有个童子大声叱斥道:“谁让你离开职守来此

    凑趣,还不速速回府。”

    白衣青年回头一看是童子,不再言语,迅即离去。门吏也未见过

    这童子,就追问他:“你同那个后生是什么关系,来此地干什么?”

    童子不语。

    “你从何处而来,姓甚名谁?”童子依然不语。

    门吏见状,大起疑心,于是就拉着童子去见刺史。刺史看是个孩

    子,就敷衍地问:“你姓甚名谁,来此何干?”

    “我姓罗,名公远,刚才看到守江龙出府,就尾随至此。”

    刺史以为童子戏言,哪里会相信,又问道:“你讲他是守江龙,那么守江龙来此又做什么呢?”说完,刺史就哈哈地笑了起来。

    “你们不要笑,如不是我,这个宴席早就砸了,他是专程来此找

    刺史比试比试的。”

    刺史心里想何必与小孩子认真呢,便说:“你要游园就去游园

    吧,不要再讲了。再说比试也罢,不比试也罢,未见其形怎么比啊!

    等它现形我再同它比试。”“此言当真?”童子正色地面向众人说道:“大人要见真龙,我

    愿引来相见,各位有兴致的请后天同大人一起在津亭下相会。”童子

    说完土遁而去,踪迹不见,刺史和宾客们见状都猛然一惊。

    隔天清晨,刺史率领幕僚、宾客等一行来到津亭下。不一会儿,只看见童子由江上而来,到了江岸,他蹲在岸下围了一个小长沟,然

    后引水入沟,招呼刺史等人站立沟旁。众人见沟内别无他物,只有一

    条五寸长的白鱼沿沟四周游弋,每游一周长大一寸,变到尺许,猛地

    一挺,跃出沟外,径自跃去江中,而且随其游处,是一片烟雨蒙蒙。

    童子急忙唤刺史、宾客离江岸登上高处的津亭。众人知会有变,逃命

    似的爬上岸朝津亭奔去。等他们刚上岸没走几步,空中烟雨尽消,黑

    雾阴霾横地袭来,咫尺之间方向不辨,刺史等众人战战兢兢、颤抖恐

    惧地紧挨着童子,童子暗自感到好笑。又一会儿,只见雷电交加、大

    雨如注,江中掀起数丈高的巨浪。约莫小半个时辰,方才雷止雨住,天欲放晴,一个幕僚忽地发现江心有条白龙跃出水面。刺史随手所指

    看去,果然一条白龙腾空飞起,龙首与云相接,转眼消失于空中。刺

    史吓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言。

    童子揶揄道:“刺史大人要见真龙,见了龙,却又为何如此心惊

    胆战呢?”

    “嗯,这个……”刺史惭愧而又尴尬,不知回答什么才好。

    自此之后,童子成了刺史府的座上客,刺史优礼以加。他进府以

    后,刺史方知他就是罗公远,童子只是其变化的形体,事后以真相现

    身的罗公远看上去是一派道貌、飘然洒脱。

    唐明皇李隆基以好道著称,宫廷中本来已有张果老、叶法善等高

    道了,但他还是诏令天下,专门访求世上高道。刺史心中不愿罗公远

    进宫,但又不敢向朝廷隐瞒,为之而游移不决。罗公远理解刺史的心

    情,安慰他道:“大人不必顾虑,道缘自有深浅,你我固有缘分,然

    我与皇上也有夙缘。我走之后,你好生修炼,及早归田,不必留恋尘

    世。”

    鄂州刺史无奈,只得向唐明皇推荐。数年以后,他自己果真按照

    罗真人所言,辞官引退,不知去向。罗公远进宫后,朝夕与唐明皇、张果老、叶法善等人相处,但他

    同唐明皇等人并不十分投缘,彼此的关系处得有点僵。

    四川剑南有种特产,俗称“日熟子”。一天唐明皇、张果老、叶

    法善以法术取之,施法后确信午时会到。此时罗公远走进内房,与三

    人围着丹炉等候送来的“日熟子”。看着午时已到,“日熟子”还没

    有送来,过了午后一直等到夜晚,仍不见使者送来。张果老、叶法善

    面面相觑,心中起疑,对唐明皇讲:“莫不是罗君在戏弄我等?”

    罗公远微微一笑,将丹炉门打开,从炭灰中拔出一根被火烧得通

    红的铁筷子。随即使者由空而降,持着“日熟子”来到炉前。见状,叶法善诘问使者,为何延误时辰。

    使者说:“小神持果而来,刚要进城,骤然城内烈焰弥天,无路

    可以通过,直到刚才烈焰退去,才能来见诸公。”唐明皇、张果老、叶法善闻言后失色,知道刚才延宕之事,系罗真人作法搞怪所致,故

    此心中不悦。经历了这件事后,唐玄宗一心想压制罗公远,于是经常

    要他同张果老、叶法善等其他高道来比试法术,但公远常胜,张、叶

    屡败,唐明皇就更不高兴。尤其叫他难堪的是,罗公远不管人前人

    后,还总要微言讽谏,使他这个皇帝下不了台。

    这天,唐明皇在宫中要罗公远传授法术。罗公远说:“陛下玉书

    金简已格九清,宜沿袭唐虞的无为之治,继承汉代文景时期的节俭。

    怎能舍弃威震四海的帝王之尊和万乘之贵,不顾宗庙之重和社稷之

    重,轻易地去学那种不足挂齿的阘茸小技?如若你真要学我的法术,也必须以齐民、爱民为怀,深入民间。试问天下哪有穿着道服、胸藏

    传国玉玺的道士呢?”

    罗真人拒绝传授法术,唐明皇以为他抗旨,就百般辱骂。公远秉

    性耿直从不买账,反而是走下台阶,历数唐明皇的过失。唐明皇本来

    就恼他不传道术,此时又见公远反揭自己的短,于是,怒不可遏地拔

    剑就劈。公远隐于旗杆里面,明皇就劈旗杆,公远隐于柱子里,明皇

    又将柱子击为数十块,每块里都有罗公远的身形。唐明皇看硬的不

    行,就来软的,又求又拜。公远拗不过唐明皇,不得已只好传他隐身

    法术。唐明皇在罗公远前试炼隐身,每次都灵验。但离开罗真人自

    练,就像狐狸留尾巴一样,不是衣带露在了外面,就是将裤衩露在外

    面。唐明皇学不周全,却要耍赖,他怪公远不尽心传授,如此积怨日深,以致他千方百计地要加害公远。公远闻而笑之,不辞而别。唐明

    皇见罗真人走了,越加愤怒,却又奈何他不得。

    几年以后,有个使者叫仙玉的自西川还京,出青城,道上正遇罗

    公远西行。两人寒暄以后,公远对仙玉说:“我曾在晋成帝咸和年间

    入蜀,栖息林泉以修真为怀。后来听说天子好道,乃舍弃烟霞之乐,来往尘世,欲以至道来教人主、化万民。但皇帝置我于别殿,天天陪

    他炼灵丹、传法术。我告诉他天下不靖,府库藏荤充血,三田不虚,六气未洁,需修十年方能成道。他却等不及而怀有杀机,这个皇帝竟

    如此暴虐。我原想严加惩戒,只念他同列丹华之籍,有玉系之旧,姑

    且作罢。”

    说到此,罗真人从袖中取出了一封书信,交给仙玉道:“这封书

    信你拿去给皇帝,上面书我姓名罗公远,乃静真先生弟子。他见此或

    有所悟,否则只能咎由自取了。”

    仙玉接过书信后,罗真人则踏云而去。

    作为高道仙真,罗公远对那同列丹华之籍,且对道教十分钟爱的

    唐玄宗李隆基,其实还是十分客气的。否则,对方欲置自己于死地,岂有不加以惩戒教训之理。虽说也是道教中人,罗真人却以国家百姓

    为重,并不欣赏李隆基那不顾宗庙社稷的利益,不管自己万金之躯的

    身份,只是一味地沉溺于炼丹、传习法术的行止。在罗真人看来,皇

    帝这样做是不务正业。而微言讽谏、直面数落,乃至戏耍,甚至包括

    传书点化,本质上都还是为了皇帝坐稳自己的江山。只是好道入魔的

    唐明皇听不进去这些。从开元年间的盛唐,到天宝年间的“安史之

    乱”,好端端的一个盛世局面,毁于一旦,大唐就此由盛转衰,究其

    原因,最高统治者唐明皇的昏聩,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故事中

    唐明皇荒废政事,笨拙地试炼隐身之术的丑态,在法术高明的真人眼

    里,实在可笑之至。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附庸风雅的

    达官贵人或巨贾富商,非要在他们不熟悉的学术领域内显摆自己,其

    实,结果只会像那隐身术学得不周全的唐明皇一样,不免将自己的

    “裤衩”露在外面,贻笑大方。张九哥剪帛化蜂蝶

    宋仁宗庆历年间,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中有个叫张九哥的,城里人都说他是个有道会法术的人。一日,宋燕王登上高楼,看见张

    九哥在街上行走,后面跟着一群嬉闹的孩儿。听闻过其底细的燕王便

    唤人叫来张九哥,问他:“你有道法吗?”

    “没有。”张九哥答。

    “那你会什么技艺呢?”

    “我只会耍一些让人快活的本事。”

    燕王听了哈哈大笑,吩咐左右赐酒给张九哥。过了几天,燕王遇

    见了张九哥,又命手下随从赐九哥一壶酒。

    几年以后的一天,张九哥来到燕王的宫门前对门官说:“你向燕

    王通报一声,说张九哥前来辞行。”

    门官小觑张九哥,根本不予通报,张九哥便硬是往里面闯,两下

    便吵将起来。

    那燕王听见自己府邸的门口有人喧哗,就召来门官询问,门官说

    是张九哥要见燕王,燕王一听,便急急奔出,热情地招呼道:“九

    哥,九哥。”

    张九哥进入宫里,对燕王说:“承蒙王爷赐酒给我,过些天我将

    外出远游,所以特来向王爷告别。”

    于是燕王吩咐左右摆酒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张九哥对燕王说:“我会一些小技艺,想让大王高兴高兴,可以吗?”燕王不解:“什么技艺呢?”

    张九哥便向燕王借锦罗一匹、金剪一把。只见他将锦罗折叠起

    来,用剪子剪成蜜蜂、蝴蝶形状,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蝴蝶、蜜蜂就

    纷纷从剪下飞出。锦罗剪完,蝴蝶、蜜蜂不计其数。有的绕着燕王的

    衣袂打转,有的聚集在宫女的钗髻上,更有在庭院中漫天飞舞的。燕

    王见了,真是又惊又喜。蝴蝶翩翩、蜜蜂嗡嗡,大家高兴地观赏了一

    阵以后,张九哥说:“我还是收了吧,不然要把王爷的锦罗给弄丢

    了。”随即将蜂蝶一一呼入手中,重新化作锦罗。只可惜锦罗缺了一

    端,形状恰似一只蝴蝶。

    燕王问:“这蝴蝶还能回来吗?”

    张九哥说:“这蝴蝶被宫人捕获,已呼唤不来了。即使能够回复

    到原物,锦罗仍会留下痕迹的。”

    燕王见九哥神力高超,便问九哥,自己能够活多久?张九哥说可

    与城里开宝寺的佛塔同寿。两人开怀畅饮之后,张九哥起身告辞。

    好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佛塔遇灾倒塌,也就在这一天,燕王无病

    而薨。

    中国古代的社会向来等级森严,官民之间往往横亘着无形而巨大

    的沟壑,有天潢贵胄血统之尊的宋燕王却偏偏喜结布衣之交,在历来

    的王公贵戚中算得上是个另类。他不嫌九哥之低贱,待之以礼,敬之

    以酒。更可贵的是,他也不像有些追求新奇的达官贵人那样,喜欢向

    高道刨根问底或硬要对方表演法术,燕王只是请张九哥喝酒而已,别

    无他求。

    到了九哥辞行之日,势力的门官以貌取人,燕王闻听是几年前的

    白丁朋友造访,竟连忙出门相迎,口中不迭声地招呼着九哥的名字,那种令人倍感亲切温馨的场面,着实让当事人动情。无怪乎,张九哥

    主动提出表演技艺,用金剪锦罗为道具,变化出活生生的蜂飞蝶舞的

    画面,甚至懂得道法的张九哥也不顾“天机不可泄”的禁忌,向打听

    阳寿的燕王吐露今后“塔倒人薨”的生命秘密。这正是所谓“精诚所

    至,金石为开”的最好写照。我们平时待人,如能做到像燕王那样不

    分贵贱地交友,发自内心地真诚待人,也一定会取得对等回报的。无

    独有偶,据史书记载,曾做过孙吴政权丞相的顾雍的孙子顾荣,西晋时与陆机、陆云兄弟同时入洛阳,号称三俊。“八王之乱”时期,在

    赵王司马伦门下做官,一日顾荣与同僚宴会吃烤肉,发现烤肉者相貌

    不凡,又露出想吃的样子,就割了点让烤肉者吃了。同座不解,顾荣

    解释:“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可见他为人还挺厚道的。及至

    赵王司马伦政争失败,顾荣险被株连,救他的正是当时吃他烤肉之

    人。陈抟老祖笑而坠驴

    希夷先生陈抟,是五代时的著名高道。他素来就有管理国家的才

    能和抱负,当初五代的时候,从后梁到后周,封建朝廷像走马灯似的

    更换。陈抟每当听到一次帝王改朝换代的消息后,在好几天内,都会

    皱眉蹙额地不开心。有人来问他,他都瞪起眼睛不作任何回答。有时

    陈抟拿了镜子对着自己照,非常自信地说:“我将来不是仙人就是帝

    王。”

    一天,陈抟骑着毛驴走在长安的大街上,突然遇到两个人,不觉

    放声大笑,一下子从驴背上坠了下来,口中连连说道:“原来真龙天

    子还在人世间呐!”

    这两个人就是来长安游览,后来成为宋太祖的赵匡胤与他的大臣

    赵普。

    陈抟握着宋太祖的手说:“我们可以一起买碗酒喝吗?”

    宋太祖说:“可以,我们与学究赵普先生一起去吧。”

    陈抟傲慢地用眼睛斜视了一下赵普说:“也行,也行。”说完就

    跟随他们一起,走进了一家酒店。到了酒肆,赵普就在酒席的左边坐

    了下来。陈抟不高兴地一把拉过赵普,训斥道:“你不过是帝王宫殿

    中的一颗小星星,竟敢坐在上席,可以吗?”说着就将赵普按在了酒

    席的右座上。此时,陈抟已看出当时还只是后周军官的宋太祖有帝王

    的迹象了。

    后来陈抟带领了数百名品行顽劣的少年到汴州去,半路上听到宋

    太祖登上皇位的消息,又惊又喜,不觉哈哈大笑。人们就问他是什么

    原因,他再次哈哈大笑地说:“世间从此可以安定了。”并作诗道:

    “齁齁睡了四十年,不觉东方日已明。”说完就到华山隐居正式出家

    当了道士。宋太祖数次起用他,陈抟都不肯出山。认为天下从此安定的陈抟,隐居于深山后,咏嘲风月,笑傲云霞,全然不把红尘世情放

    在自己眼里。

    公元960年,时任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

    为北宋开国皇帝。经过南征北战,终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状况,形

    成中国历史上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这是值得称道的历史伟业。取自

    《太华希夷志》的这则故事,背景就与此相关。人称“睡仙”的陈抟

    老祖口中所称的“世间从此可以安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倒也是

    很准确的预言。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故事中的陈抟老祖,才高八斗,学富

    五车,所以在五代兵燹不断的多事之秋,会自诩有神仙或帝王之相。

    这种自信,源自对时局的认识,对自己掌握的才识及本领有绝对的把

    握。可一旦看到生活中还有比自己更符合“帝王条件”的人选,陈抟

    的反应先是从胯下的毛驴身上坠落,并承认了真命天子是别人,且在

    人间,接着就是带了几百名顽劣少年要到汴州去参与逐鹿中原的事

    业,说明陈抟还存有几分政治上的野心,但陈桥兵变的消息让他彻底

    坚定了修道成仙的念头。有“睡仙”之称的陈抟,明白自己在管理国

    家方面无法和赵匡胤相匹敌,于是再也不肯离开华山半步,就此与政

    治无缘。史称其享寿百余年。

    人生有时也要面临几种截然不同的抉择,自己最适用哪一种人生

    道路,不仅要仔细思量,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从以睡

    功名传遐迩的陈抟来看,其练就的高深莫测的睡功,的确是他得享期

    颐高寿的重要因素。陈抟的睡功诀即所谓“蛰龙法”,亦称“胎息

    法”,传至后世又衍生为多种多样的内丹修养功。而这些,正是在他

    离开政治,专心致志地修道后,所作出的对人类探索延长生命奥秘的

    最大贡献,这同样是可以名垂青史的一番伟业。陈抟老祖棋定华山

    “赢棋定华山”是著名高道陈抟与宋太祖赵匡胤之间下棋的故

    事,在宋朝以后脍炙人口,并且伴随这座名山一直流传至今。

    西岳华山奇峰高耸、山势险要,山上有座供奉西岳大帝的古庙,不远处有一个仙洞,称为“希夷洞”,洞中住着一位道号为“希夷先

    生”的修道者,此即著名的“陈抟老祖”。

    这一天,一位小道童奉陈抟老祖之命来到山下,见一红脸大汉昏

    迷不醒,道童用丹药救醒他后,引他上山来见老祖。而这红脸大汉正

    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与道童不一会儿来到希夷洞前,见那

    洞前松柏参天,密密麻麻的枝叶遮蔽日光,甚为优美。一座白石台摆

    靠柏树旁,陈抟老祖正在与另一位道人对面而坐,用三十二个白玉石

    棋子论输赢。

    赵匡胤的象棋曾压倒汴梁城,此时,他也不由自主地入了迷,静

    悄悄立于执黑棋者的身后观看。他哪晓得其中奥秘,只见执白棋者将

    车放在黑马嘴边,诱惑黑棋来吃,以便舍车捉将,准备大获全胜。正

    待黑棋上当,“吃车走不得!”匡胤在后不知不觉暗打出口,执白棋

    者用眼角余光将匡胤扫了一下,没有言辞,只顾走棋。执黑棋者静观

    思谋,好像听了对方的话而改变了主意,同时也发现了白棋的破绽,便不行马,另出一计“围魏救赵”之策,不出几个回合,反赢了白

    棋。输家给对方两锭金子,开口怪罪道:“多嘴。瞅不见上面的‘观

    棋不语真君子,看着多言是小人’吗?”

    两道人很快摆棋再战,行不多时,只见使白棋者用炮轰对方卒

    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匡胤想方设法欲使白棋夺回一局,暗示

    “发炮不能擒将,反倒自家空虚”。执白棋者炮口急转,挡住马腿,化解双马卧槽的败局。匡胤不知其实人家下棋是设局,专门诱其上

    钩。此刻,执黑棋者看了看匡胤,感觉火候已到,便以激将法言道:

    “红面君子,您在这场所,也太没有棋规,要你不要多嘴,你偏要多

    嘴。既是这等名手,敢与我下上三盘,才能称得上顶天立地的汉

    子。”

    “那我就与你下上三盘,看你再能小瞧我吗?”匡胤当即应战。

    “好,痛快!”一旁的执白棋老者火上加油,说应该有个约定,“不知是赌金子,还是赌银子,先要讲好。”经过一番的讨价,决定

    每盘彩银五十两,不准赖账。匡胤在白棋老者的位置就座,白棋老者

    于旁监局作证。赵匡胤执白棋先行,孰料首局即被执黑棋者,也就是

    陈希夷用弃车法杀败。

    首局失利后,匡胤心中甚为不服,想夺回所失银两,言道:“第

    二局赌一百两,如何?”老祖笑嘻嘻地说:“一百两,好,就依君之

    言。”二人又把棋子摆好,这盘该老祖执黑先行,他用仙人指路开

    局,很快又让匡胤缴械投降。

    赵匡胤在汴梁城号称“魁首”,今到关西连败两局,输掉财帛事

    小,棋艺不精,难免被人取笑。为了翻本,他决定狠心一博,对老者

    道:“这盘相赌,将前两局一百五十两合并,我若赢了一同退掉;若

    您赢了,我照数还您如何?”陈抟笑着说:“三百两彩银也不少,只

    怕拿不出来,那可是脸面蒙羞之事啊。”匡胤听了这等话,为了翻

    本,只得忍气吞声。

    第三盘本该赢者先行,老祖却有意让给对方。匡胤心中欢喜,起

    步就想在棋势上压倒对方,使出咄咄逼人的凶悍招数,陈抟却是攻守

    兼备,用柔克刚;激烈之间,宛如战马奔腾嘶叫,又似惊涛骇浪,一

    浪胜于一浪。陈抟乘风破浪,连出妙手,至残局时巧妙地运用“千里

    单骑马巧胜炮马卒士象全”,最后直捣黄龙,将死了对方。

    匡胤这盘又被老者赢去,而且身边并无财帛,好不懊悔,寻思片

    刻说道:“老人家,刚才这盘本该我赢,错失一着,不算,若赌银

    子,重来。”老者闻听后变了脸,大声斥责道:“荒唐,想出哄骗孩

    童之语,什么事都应光明磊落才是,况且这只不过是棋乎?愿赌服

    输,君子无更;既然输了,让我们将三百两彩银救济他人,说那无行

    之语,自己蒙羞不说,反被人家笑谈。”匡胤实无贵重物品,赖也不

    成,走也不成,只好讨饶道:“我全身上下不值三百两,咋办?”老者说:“别说你那身衣服,就是五爪龙袍也不稀罕;实在没有家产的

    话,或指一条路,或指一座山,立一张卖契就作罢。”匡胤一听,心

    想,这老道原来是个痴人,待我混他一混,问明老道姓氏后,赵匡胤

    随意拿起一块石片,就在峻峭的岩石上划道:

    “东京赵匡胤,因无钱使用,愿将这华山一座,言定价银三百,卖与陈姓之业,永无租税,恐后无凭,亲笔卖契于石山为证。”

    赵匡胤这一划不打紧,山神土地见未来的真龙天子卖掉了华山,这可是万古千秋之事,谁个不依,忙将白印字变黑。肉眼凡胎的赵匡

    胤看到也甚感惊奇。他这才感到,面前的陈抟老祖道行实在高深。临

    别时,赵匡胤执意要行弟子礼,陈抟多次拒之,后被诚意感而应允,又将自己身边多年的“蟠龙棍”与棍法传于匡胤,并说以后自有用

    处。匡胤感激不尽,说:“仙翁,弟子敢问今后前程吉凶何如?”陈

    抟早已知晓其会有此一问,遂递一封早准备好的函帖于他,然后与另

    一老者化清风而去。匡胤捧起函帖细看:“陈抟书奉赵公子足下:适

    因清闲无事,特邀西岳华山仙翁遣兴下棋……陈桥始基,才得天下兴

    隆;烛影摇红,便是火龙升运。”匡胤反复思阅,只解前半段意思。

    其实,函帖已预言了自安史之乱(755—763)二百年后要出现的大治

    局面。后果真如此,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江山一统。

    匡胤不失前言,免收华山数十里的地税钱粮。

    到了真宗时代,皇帝多次遣中使宣召,欲降以爵禄,陈抟称疾不

    应,真宗认为不给皇帝面子,怒曰:“江山尽属皇朝管,不许荒山老

    道眠。”陈抟哈哈大笑,叫中使带话:“江山愿属皇朝管,卖与荒山

    老道眠。”陈抟引中使观看太祖匡胤当年卖山契约,中使转告真宗,皇帝只好依此,再没有惊扰他。陈抟“赢棋定华山”的故事却流传了

    下来。

    虽然还是发生在高道陈抟和尚未当上皇帝的赵匡胤之间的传奇故

    事,但与上一则故事有明显不同的是,此则故事里的陈抟仙气十足,已经全然没有半点政治上的期许和作为,只是考虑如何从未来天子那

    里讨些便宜,是故才会设局下棋来赢了赵匡胤,然后让未来的真命天

    子将整整一座西岳贱“卖”于自己。金口玉言既开,其后赵宋官家也

    难以奈何得了在华山修道的老睡仙。巧妙地利用对方的身份布局,以

    满足自己占有华山为永业和免去钱税的利益,陈抟老祖的如意算盘打

    得还真是地道。此则故事中的红脸汉子赵匡胤,在乍听陈抟老祖要其指山立契抵

    银子的建议时,还想当然地以为自己遇见了痴人愚者,毫不犹豫地就

    以石片作笔,划字据于山岩上,自以为得计。其实,最大的输家终究

    还是他,毕竟一座华山,岂是区区三百两纹银可以置换得来的?虽说

    不知者不为罪,此时的赵匡胤还无法探知未来之事,眼前拿不出打赌

    输掉的银子之尴尬,可以靠这样的看似荒唐的卖山立契之事来解脱,无疑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要知道,天底下哪有什么无缘无故掉馅饼

    的大好事啊,看似容易得来的好事背后,大多有陷阱大坑等着你跳下

    去,赵匡胤一条军棍打下四百军州的皇帝梦做成,是不是沾了那条

    “蟠龙棍”的仙气还难说,至少,贵为天子的宋太祖,在那天下棋后

    的表现是很蠢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倘若也遇到类似陈抟老道这样

    的高人,不妨提醒自己,别轻易为眼前利益所迷惑,人生似棋局,落

    子之前三思而行,凡事思前想后,总比贸然行事要来得稳妥些。管仲参破失驹之事

    齐桓公打猎,因追逐猎物,迷失方向而误入一个山谷。他看见一

    位老翁,便上前问道:“此山谷叫什么地名?”

    老者说:“这里叫愚公谷。”

    齐桓公问:“为什么会叫这个地名呢?”

    老者说:“这是出于我的缘故。”

    齐桓公觉得很奇怪,便对老者说:“我看老先生的仪容外表不像

    愚昧的人,为何因你而叫此名呢?”

    老者说:“让我来告诉你其中的原因吧。我曾经饲养过一头牛,牛产犊后,牛犊长大,我把牛卖了,又买回来一匹马驹。有个后生少

    年跑来对我讲,牛应当产牛犊,怎么会产马驹呢,说完他就硬将马驹

    牵了去。左右的邻居知道这事后,都说我太愚蠢了。所以就把此山谷

    叫作愚公谷。”

    齐桓公听完说:“说你不愚,还真的有点愚,那你为什么要让他

    将马驹牵走呢?”

    第二天,齐桓公上朝,将自己在愚公谷的见闻经过告诉了管仲,管仲急忙整理衣帽向齐桓公请罪:“这个事情是我的过错,假如尧舜

    盛世,或由皋陶制定法律,应该不会发生随意牵走别人马驹的事情。

    今天,如果换一个人,遭遇和老者一样被欺凌的情况,他决不会让人

    牵走属于自己的马驹。老者之所以被牵走马驹,是因为他知道在诉讼

    中有不正之风,这才会任人牵走马驹。请大王容许我退朝之后就去着

    手修改律法吧。”春秋时期有一代贤相之美称的管仲,能够从国君带回来的见闻中

    参破个中奥秘,即从普通百姓愚公在被人强行牵走马驹后作出的反常

    之举上,联想到国家的律法制度存在着不完善的弊端,可见其着实有

    过人的识见。这也正是管仲能振兴国力,让齐桓公成为历史上的春秋

    五霸之首,帮助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伟业的重要原

    因。闻过则改,善莫大焉。古人可以如此举一反三,今人同样可以触

    类旁通。在遇见生活中一些让人感到纳闷和想不通的“怪事”时,我

    们若能像管仲那样以史为镜地加以比照分析,肯定会对我们解决问题

    或提高办事效率有所助益。

    当然,这个取自西汉刘向所著《说苑·政理》的故事,儒家说教

    的意味固然很浓,但毕竟处于当时的时代,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其

    中也隐约可见,故事中的愚公,应当属于当时隐居山野的修道之人。

    正像齐桓公看到的那样,其仪容外表不似愚昧,所以,此翁之言,不

    过是讽喻,让自己讽谏的意思通过说类似的反话来表达,其人智慧亦

    可想见。田子方以骄色傲人

    魏文侯在攻克中山国之后,匆匆赶回魏都安邑。田子方随从殿

    后。中途,太子击遇见田子方后,急忙下车,快步走到田子方车前,田子方却纹丝不动地端坐在车上,对他说:“烦你转告君主在朝歌等

    候我。”

    太子击看到田子方态度这样傲慢,还真的有点不高兴。他向田子

    方诘问道:“不知天下是穷人以骄色傲人呢,还是富人以骄色傲人

    呢?”

    田子方答道:“当然是穷人以骄色傲人咯,富贵者有哪个敢用傲

    然的态度待人的?国君傲然于人,必亡其国,如今我尚未见到有准备

    亡国而傲人的君主;士大夫傲然于人,必定会失去其封地采邑,如今

    我还没有看到准备失邑而傲人的士大夫。穷人没有这些顾忌,如感到

    有什么不惬意的,会提上鞋跟立刻走人,什么地方没有贫穷啊?所

    以,我讲穷人会以骄色傲人,富贵的人不敢。”

    太子击听罢田子方的这番话,一言不发。他赶上了魏文侯的车骑

    后,就立刻将田子方的话讲给父亲魏文侯听。魏文侯感叹地对儿子

    说:“若不是你的缘故,或许我还听不到这些话呢。我用礼贤下士的

    态度去和田子方交朋友,自从结交之后,上下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变得

    亲近了,许多百姓也远道来归,这些成功的原因在于我能够‘知友识

    士’。就以征伐中山国来说吧,我以武德礼待大将军乐羊,三年后,他就取得了中山国,这是礼遇武将的结果。所以,我见到的只是进

    取,没有发现凭着个人才智向我傲然施以骄色的。倘若真的让我得到

    恃才骄矜之人,何愁魏国的业绩赶不上古人呢?”

    俗话说:“穷人气大。”生活中的不得意和经济上的拮据窘迫,都会让阮囊羞涩者们在心态上产生愤激之情,有时甚至会产生仇富的

    心理。如上述故事中田子方所说的,穷人没有什么顾忌,也就是俗话中所讲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相对有着各种“坛坛罐罐”怕打碎的

    富贵人士而言,穷人反而具有富人没有的“骄色”。

    不过,细究故事中的意思,其实还是指那些有才干与抱负的寒素

    清白之士、没有封地和财产的穷人,在智力上、精神上完全可以有恃

    才骄人的底蕴和本钱,而这正是魏文侯这样的有志向的国君希冀网罗

    的人才。田子方应当就是属于这类“以骄色傲人”的穷人吧。他回答

    太子击的一番话和魏文侯后来听闻后的感叹,都表明了“礼贤下士”

    是很有益处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倘若真的碰上一些恃才傲物之人,与其像太子击最先的反应那样,不问青红皂白地对那些才能与乖张脾

    性兼而有之者产生排拒,真不如像“知友识士”的魏文侯那样,去虚

    怀若谷地向那些带有傲然骄色,也有真才实学之人汲取优点呢。

    从另一方面来看,站在社会上绝大多数地位低、财产少的普罗大

    众角度,刘向《说苑·尊贤》中田子方傲然待人的行止,确有值得褒

    扬之处。正所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穷人气大,不该是嫉妒和

    仇富的愤懑之“气”,而应当是志向之“气”。穷人也有天赋异禀,那就是自由,堂堂正正地做人,无欲则刚。不在生活中当那阿谀权贵

    和趋炎附势的小人,那不也是令人感到无比自豪的事情吗?不过,以

    现在社会强调的情商要求而言,田子方对待太子的态度过于倨傲,不

    值得效仿。因为尊重他人,也是自己人格的一种展示。凡事过犹不

    及,如果刻意地去对任何人都傲然相处,只会让人讨厌憎恶。阳里华子的健忘症

    宋国有个叫阳里华子的人,在其中年时,就得了健忘症。他每天

    清早取了东西,到晚上就会忘记;晚上若是给过别人什么东西,到第

    二天早晨,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平时在道路上会忘记行走,到了屋

    内,他又会忘记就座。现在已经不知道过去发生过的旧事,过后又记

    不住刚才发生之事。阳里华子的全家老小都为他的健忘感到苦恼。家

    属去敦请史官来为其占卜,无法应验;请来了巫师专门为他祈祷,同

    样不见起色;把医生找来为他看病,连药石都攻克不下阳里华子的这

    种健忘症。

    鲁国有个儒生听闻此事后,自称能医治阳里华子的健忘症。阳里

    华子的老婆与儿女表示,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来换取鲁国儒生的药

    方。

    儒生说:“这病不是卦兆就能占验出来的,也不是靠人祈祷可以

    驱除的,更不是用药石能够攻克消除掉的。让我来试试看,是否可以

    感化他的心境,改变他的思虑,或许可以治疗他的病吧!”

    于是,家属按照儒生的要求,把阳里华子放到露天受冻,当感到

    冷了,他就要求给加衣服;又不给他吃饭,阳里华子饿了,就求人给

    他吃的食物;阳里华子还被家人关在暗处,当他觉得受不了时,就要

    求光亮。到这时,儒生就很高兴地告诉华子的儿子:“这种病已可以

    治好,不过我的方术是保密的,世代家传,从不告人,你得替我屏退

    华子身边之人,让我单独和他在屋内住上七天吧。”

    阳里华子的家人听从了儒生之言,可并不知道其葫芦里卖什么

    药,谁都搞不清儒生在屋里搞些什么名堂,总之,阳里华子多年所患

    的健忘症居然就一下子被根除了。

    阳里华子恢复记忆后,脾气竟然是暴戾万分,整天不是怒骂老

    婆,就是惩罚儿子,甚至手拿干戈来追逐驱赶那鲁国前来给他治病的儒生。宋国的老百姓们见其性格狂躁得实在离谱,就动手制伏了阳里

    华子,并责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恩将仇报。

    阳里华子说:“以前我健忘时,头脑在一片空白的渺茫空旷中,根本不觉得天地是有还是无。现在却让我一下子回忆起所有的往事,几十年下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纷纷乱乱,全都涌上心头。

    我恐怕将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同样会像今天这样来扰乱我的

    心,即便我再想要有片刻的工夫来忘记这一切,难道还能做到吗?”

    子贡在听到此事后,觉得非常奇怪,就把此事告诉了孔子。孔子

    说:“这里面的奥妙不是你能了解的啊!”说罢,孔子掉转头,要自

    己最满意的高足颜回记住这件事情。

    出自《列子·周穆王》的这则故事,里面主人公阳里华子虽人才

    到中年,却罹患了健忘症,其症状酷似现代社会人们十分担忧的阿尔

    茨海默病。按照常理,那位从邻近鲁国来的儒生用祖传的方术医治好

    病人,后者应该感激涕零才是;华子的家属事先表示要以一半家产换

    取药方,宋国的百姓事后将华子抓住询问其暴怒狂躁之因,都是基于

    这样的考虑。可偏偏阳里华子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健忘让自己可以处

    在空白渺茫的澄净状态,乃至天地的有无都可以感受不到,而让纷乱

    的俗事杂念充斥于脑中,反而是件痛苦的事情。

    阳里华子的说法看似荒诞,其实有一定的哲理。鉴于种种心理活

    动都与人的意识、欲念及联想紧紧相连,以致会引发无穷无尽的烦

    恼。所以重视养生的道教人士就提倡“不思”和“坐忘”,所谓“道

    不在烦,但能不思”,“不思”二字实为彻底排遣各种心里烦恼的最

    佳方法。现代人生活节奏之快和工作压力之大,远非古人可以比拟。

    要做到不思、坐忘,无异于天方夜谭,也无此必要。但尝试着时不时

    地有意让自己忘却一些纷扰的俗事,还是可以做到的。倘若在人生逆

    旅中,每个人都会遭逢的衣食之忧、声色诱惑、胜负计较、得失盘

    算、荣辱考虑等,有短暂的片刻统统可被置于脑后,“不思”当然也

    就“不烦”,而“心不劳”的结果,对形体的健康自然也会有益处。齐景公被晏子窃笑

    齐景公游览牛山,该山的北面正邻近他的国城。齐景公看到秀丽

    的风貌,很有感触,乃至痛哭流涕地说道:“美哉!我的国家!草木

    茂盛,古人为何要一个个离开这个国家而死呢,再假如古人都不死的

    话,我将离开这里而到什么地方呢?”

    身边的随从大臣史孔、梁丘据听了后,也都跟随着主公哭泣起

    来,他们说:“臣子依赖大王的赏赐,腐烂的肉,只要能得到的就

    吃;低劣的马、不平的车,只要能得到的就乘,就是这样。我们还不

    想死呢,何况你是国王啊。”

    晏子一个人却在旁边暗自发笑。齐景公揩干了眼泪,面向晏子

    说:“我今天游览,觉得很悲伤,史孔和梁丘据也都跟着我流泪,你

    却一个人偷偷发笑,为什么呢?”

    晏子回答:“假使贤明的君主能够长久地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

    太公、桓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假使勇敢的君主能够长久地

    拥有自己的国家,那么庄公、灵公就会长久地拥有这个国家了。这么

    多君主都将拥有这个国家,那您现在就只能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站在

    田地之中,一心只考虑怎么干好手中的农活了,哪里还有闲暇去想到

    死呢?您又怎么能得到国君的位置而成为国君呢?就是因为他们一个

    个成为国君,又一个个相继死去,才轮到了您,您却偏要为此而流

    泪,这是不仁。见到不仁的君主,又看到阿谀的臣子,我见到这两种

    人,所以才独自偷笑。”

    齐景公听后自感惭愧,就举杯自罚,同时又罚两个臣子各两杯

    酒。

    晏子使楚的故事世人皆知,其智慧也由此名垂青史。但晏子窃笑

    齐景公和那两个佞臣的故事,知道的人恐怕就要少了许多。齐景公的可笑,在于其喟叹和伤感实在是毫无道理,以致作为臣子的晏婴也忍

    不住要指责其国君的“不仁”了。而更可笑的是那两位跟着主子作哭

    泣状的佞臣,如此无病呻吟地在那里惺惺作态,难怪要遭到晏子的嗤

    笑。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见到有人莫名其妙地发些无谓的感叹,但

    就因为其身份地位放在那里,言不及义的话语居然也就带上了权威性

    的印记,也就真有那么一些阿谀奉承之辈,会让人发笑地附和。碰到

    这样的场面,如简单地袭用晏子的态度,丝毫不给面子地指出对方言

    谈举止中的欠妥之处,显然有唐突之嫌。但至少我们可以从引自《列

    子·力命》的这则故事中看到齐景公和史孔、梁丘据君臣三人的可笑

    状,尤其是以后两人为前车之鉴,少一点奉承拍马,多一点做人的尊

    严,至少可以像晏子那样暗自偷笑,反而有可能赢得如齐景公那样有

    权威者的尊重。酒色之徒驳倒政客

    子产任郑国的宰相,掌握了国家的政权。三年之后,好人服从他

    的教化,坏人害怕他的禁令,郑国得到了治理,各国诸侯都害怕郑

    国。子产有个哥哥叫公孙朝,有个弟弟叫公孙穆。公孙朝嗜好饮酒,公孙穆嗜好女色。公孙朝的家里,收藏的酒达一千坛,积蓄的酒曲堆

    成山,离他家大门还有一百步远,酒糟的气味便扑鼻而来。在他沉迷

    于酒菜而荒废正事的日子里,全然不知道社会时局的安全与危急、人

    们的悔恨与宽宏、家业的大小有无、家族的远近亲疏、生死存亡的悲

    哀和喜乐,即使是水火兵刃一齐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也一概都不知

    道。公孙穆的后院并列着几十个房间,里面都住着精心挑选过的年轻

    美貌女子。在他沉湎于女色的日子里,公孙穆排除与一切亲戚的往

    来,断绝了与所有朋友的联系,自己躲到了后院里,不分昼夜,三个

    月才出来一次,就这样他还觉得不惬意。但凡发现乡间有美貌的处

    女,他就一定要用钱财把她弄来,托人做媒并引诱她,必须到了手后

    才会罢休。

    作为亲兄弟,子产日夜为他俩忧愁,于是悄悄地到邓析那里去讨

    教对策。子产说:“我听说修养好自身后可推及家庭,治理好家庭然

    后可推及国家,这是说从近处开始,再推广到远处。我治理郑国已很

    成功了,而家庭却混乱了。难道是我的方法错了吗?有什么办法可挽

    救我这两个兄弟呢?”

    邓析说:“我对此事也奇怪很久了,只是没敢先说出来,你为何

    不在他们清醒的时候,用性命的重要去晓谕他们,用礼义的尊贵去诱

    导他们呢?”

    子产采用了邓析的话,找了个机会去见两位兄弟,告诉他们:

    “人比禽兽尊贵的地方,在于人有智慧思虑。智慧思虑所依据的是礼

    义。成就了礼义,那么名誉和地位也就来了。你们放纵情欲去做事,沉溺于嗜欲,那么性命就危险了。你们听我的话,早上悔改,晚上就

    会当官得到俸禄了。”公孙朝和公孙穆说:“我们早就懂得这些道理了,做这样的选择

    也已经很久了,难道要等你讲了以后我们才会明白吗?人生难得一

    遇,死亡却容易到来。以难得的生存去等待容易到来的死亡,还有什

    么可考虑的呢?你想尊重礼义,以便向人夸耀,抑制本人性情以招来

    名誉,我以为这还不如死了为好。为了要享尽一生的欢娱,饱尝人生

    的乐趣,只怕肚子破了不能放肆地去喝酒,精力疲惫了不能放肆地去

    淫乐,没有工夫去担忧名声的丑恶和性命的危险。而且你以治理国家

    的才能向我们夸耀,想用漂亮的词句来扰乱我们的心念,用荣华富贵

    来引诱我们改变意志,不也十分鄙陋而可怜吗?我们想进一步地和你

    辩论一下,善于治理身外之物的,外物未必能治好,而自身却有许多

    辛苦;善于调理身内心性的,外物未必混乱,而本性却十分安逸。以

    你的能够治外,那些方法可以暂时在一个国家内实行,却并不符合人

    的本心;以我们善于治内,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到天下,君臣之道也就

    用不着了。我们经常用这种办法去开导别人,没想到你却反而要用你

    的办法来教育我们吗?”

    听了两位兄弟的一番言论,子产感到茫然,无话可说。过了些

    天,他把这事告诉了邓析。邓析说:“你同真人住在一起,却还不知

    道他们,谁说你是聪明人啊?郑国的治理不过是偶然的,并不是你的

    功劳。”

    在历史上,公孙三兄弟中的子产享有鼎鼎大名。这个受孔子推崇

    的政治家,在两位沉溺于酒色的手足面前,竟会笨嘴拙舌地无言以

    对。子产用来劝诫兄弟的说辞,是那样地苍白无力。古人常以“修齐

    治平”来作为勖勉之词,儒家思想也大多崇尚有为和积极向上,子产

    的成功似乎印证了这点,他在对话中也曾据此对兄弟加以晓谕和诱

    导。但另两位更善于治内和修身养性,且懂得享受生活的快乐,故此

    双方不同的价值观在碰撞后,只能出现“鸡同鸭讲”的效果,很难用

    今人的眼光来评判孰优孰劣。但公孙朝和公孙穆两位活在当下,及时

    行乐的行止,倒也符合道法自然、率性求真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

    讲,邓析最后对这两位冠以“真人”的名号,及他对子产的批评,多

    少体现了对前者的肯定。历史上邓析因撰写《竹刑》而被子产杀了

    头,后者的铁腕和严苛,也可见一斑。与这样的政客相比,两位“真

    人”要可爱多了!晋国郄雍治盗送命

    晋国苦于强盗太多。有一个叫郄雍的人,能看出强盗的相貌,单

    靠看他们的眉目之间,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真情。晋侯叫他去查看强

    盗,千百人中都不会遗漏一个。晋侯大为高兴,告诉赵文子:“我得

    到一个能人,全国的强盗就都没有了,何必要用那么多的人呢?”

    赵文子说:“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强盗,不但强盗清除不尽,而且郄雍一定会不得好死。”

    过了不多久,一群强盗商量说:“我们之所以会穷困,就是因为

    这个郄雍。”于是共同抓获并残杀了他。

    晋侯听说此事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了赵文子,告诉他:“事情

    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郄雍死了。但收拾强盗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赵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会不

    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会有灾殃。’况且您要想没有

    强盗,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强盗呢?”

    晋侯采纳了赵文子的建议,任用了有贤德之心的随会来主持国家

    政事,这样,强盗们在晋国没有了立足之地,便都跑到秦国去了。

    晋侯只重视用郄雍的过人本领来抓捕强盗,并由此得出何必使用

    众多官吏从事吏治的结论,显然是非常不靠谱的谬论。而且这样片面

    地依赖个别人的能干,不是通过完善国家机器,强化吏治效果的做

    法,对于肃清盗贼猖獗现象而言,不啻治标不治本。只有赵文子的建

    议切实可行,选贤任才,整肃政治,使民众有耻于为盗做贼,才能根

    治晋国的弊病。至于治盗功臣郄雍个人的悲剧,则在于其人过于显摆自己的特殊

    才能,如果他能更多一些藏拙的本领,或许就不会受到晋侯如此的青

    睐和擢拔,更不至于就此搭上个人的身家性命。昙花一现地在政治舞

    台上亮相,最后换来的是死于非命,实在是亏大了。赵襄子的忧患意识

    赵襄子命令家臣新稚穆子攻打翟人,取得了胜利。新稚穆子还乘

    胜进占了左人和中人这两座城池,派传递公文的人去向赵襄子报捷。

    此时正逢赵襄子在吃饭,听到捷报,赵襄子的脸上却露出了忧虑之

    色。手下人见状,觉得大惑不解,忍不住开口问道:“一天工夫就攻

    取了两座城,这是人们听到都会高兴的事啊,怎么现在主公却面露忧

    色,这是为什么呢?”

    赵襄子缓缓地答道:“江河涨潮时,最多也不过三天就会退去,暴风骤雨不能整日里下个没完,日正中天到正午最旺时也不过停留片

    刻工夫。现在我们赵氏并没积下多少德行,却一天里就攻下了两城,只怕灾难就快降临到我头上来啦。”

    孔子听闻此事后就说:“赵氏要昌盛发达了!”

    忧虑担心是转为兴旺昌盛的原因,兴高采烈、得意洋洋便是种下

    了败亡的祸根。取得胜利和成功并非难事,能保持胜利成果,才是很

    困难的。贤明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并以此来维持胜利,所以才能使他

    们享有幸福并延及子孙后代。齐、楚、吴、越等诸侯强国都曾经取胜

    过,然而终究走上了灭亡之途,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国君不明白这个保

    持胜利的道理。只有知晓和掌握这种道理的君主才是能做到保持胜利

    的人。

    孔子的力气之大,能扛起城门上的闩闸,可他不肯以力气来向世

    人夸示自己。墨子能制定防守策略来对付公输般的进攻,让对手折

    服,但他也不愿以自己善知兵法而名传天下。因此,善于保持胜利的

    人往往视自己的强大为弱小。

    同日之内连拔两城,听闻捷报不喜反忧,无怪乎手下人要对赵襄

    子之举感到大惑不解。可圣贤之人如孔子者,却对赵襄子流露忧患意识的话语大为嘉许,并预测了赵氏将来要鼎盛的结果。素来不语

    “怪、力、乱、神”的孔子发此推断之语,也在于他充分明白水满则

    溢,月满则亏的道理,知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法则。

    至于上述故事末尾提到孔、墨这样的圣贤,在生活中不愿夸示自

    己的才干,也恰恰表明了其人深谙“柔弱胜刚强”的真谛,当今之人

    亦可从中看到古代贤人处世低调,不欲张扬自己的那种性格特征与人

    格魅力,从而加深对自身性格的省察。反观时下的职场和机关单位的

    环境中,包括媒体网络上,性格张扬的年轻后生们多以彰显自己的才

    艺为时髦,似乎不这样,未免太老土和吃亏。也许,《列子·说符》

    的这个故事,可以令我们得到有益的来自道家学说的启迪:凡事别高

    兴得太过分,做人有时不妨低调些。三计妙用力保楚地

    楚顷襄王为太子之时,作为诸侯联盟的人质而被扣押在齐国。其

    时官拜楚国太子少傅的慎到,即慎子也随从而羁留在齐国。数年后,楚太子之父怀王去世,楚太子辞别齐王,想归国即位。齐王见状,有

    意挟持。他对太子说:“你要回到楚国,我可以放行,但条件是你要

    答应割让楚国东面五百里地给齐国,如不同意,我就不放你回国登基

    即位。”

    太子说:“我有师傅,请允许我回宅去向师傅请教。”齐王准

    允,太子回到住所,就同师傅慎到商议。

    慎子说:“献地给齐国,是为了身体不受到齐国的羁押;如果舍

    不得划地,会依旧被留在齐国,而不能回到楚国去祭奠追悼亡父,这

    是不义之举。依臣之见,不如先答应齐王,就将楚东五百里之地划让

    给齐国吧。”

    太子听从了师傅慎到的这个意见后,跑去见齐王,表示同意将会

    敬献楚东五百里地。随后,齐王也放楚太子返回楚国。

    太子归楚后即位为王。齐国也迅即派了使者,有车五十乘,来取

    东地于楚。楚顷襄王告诉慎子:“齐使来求取东地,当初是不得已而

    为之,如今齐国来要求履约,怎么办呢?”

    慎子说:“大王明日召见群臣,就听听他们都有些什么良策妙计

    吧。”

    次日,楚顷襄王在早朝上公布了此事,然后下令要群臣献计。散

    朝后,上柱国子良求见。楚王对子良说:“寡人当初在齐国为人质,为了回楚国料理先王的丧事和面见群臣,归复国家祖宗的社稷,曾以

    东地五百里答应齐国交换人质的条件。如今齐国令使者来向楚国求

    地,那可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可不给齐国土地啊。大王是亲口允诺了强大的

    万乘之齐国,倘若现在否认而变卦不给,就是没有信义,无信的话以

    后就不可以同其他诸侯联谊约盟。请大王先将地给齐国,然后再图谋

    攻取索还。将地给齐国,这是信义;日后再攻伐夺回土地,是武德之

    举。故此,臣主张眼前不如将地划给齐国。”

    楚顷襄王听后,并没有作出决断。子良走后,昭常又入王宫求见

    楚王。楚顷襄王问道:“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有何办法?”昭常答

    道:“齐国是乘先王故世之机而胁迫大王的,土地不可给齐国。万乘

    之国的君主就是以地大为万乘。如今割去东地五百里,都快分去我国

    的一半了,楚国徒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所以此事不可为之。

    如果齐国一定要强取,臣愿意赶赴前线去坚守国土。”

    昭常出宫廷后,另一个大夫景鲤求见。楚顷襄王问道:“齐使来

    求东地五百里,有何良策?”景鲤说:“不可给其土地。虽然如此,仅凭楚国之力也不能独守御敌。所以,臣请西行,去向强秦讨救兵

    去。”

    景鲤出宫后,慎子入宫谒君。楚顷襄王以三位大臣的主意告诉慎

    子说:“子良见寡人时说:‘不可不给地,先给其地,然后再攻取夺

    回。’昭常见寡人时称:‘不可给齐国地,昭常请赴地坚守。’景鲤

    见寡人时认为:‘不可给齐国土地,虽然如此,楚国又无独守之力,臣请索救于秦。’你看,寡人该用这三人所出计谋中的哪一个?”

    慎到回答道:“大王可以全部采纳。”楚顷襄王怫然作色而问

    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臣请大王就按照他们三个人的方法去做,因为他们的

    意见都是切实可行的。请大王先派上柱国子良为赴齐的使者,也可比

    照齐国的礼节,用车五十乘,而去北边向齐使献地五百里;在派出子

    良的第二天,就派遣昭常为统领军队的大司马,令其驻守楚东之地;

    在派遣昭常的次日,再派遣景鲤车用车五十乘,向西而行去秦国讨救

    兵。”

    楚顷襄王听了慎子的意见后,十分高兴。他立即派遣子良去北边

    履行献地于齐之事;在遣派子良的次日,又拜封昭常为大司马,命其

    往东去坚守国土;同时,又派遣景鲤去秦国索讨救兵。子良抵达齐国,齐国使者便以兵甲开赴楚东,前去领受其地。业

    已先期到达,严阵以待的昭常对齐使说:“我奉国君之命,驻守东

    地,并要与这方土地共存亡,贵国如果一定要依仗武力来强占,我只

    能将这里的五尺童子到六十岁的年迈老人共三十万民众士卒全部动员

    起来,以此弊甲钝兵,不惜为国一战。”

    齐王听闻手下接受楚东之地受阻,就对子良说:“大夫来齐献

    地,楚王却又令昭常坚守,这是怎么一回事?”

    子良说:“臣只知受命来齐国献地,昭常这是假借君主之命,大

    王完全可以用兵攻取。”

    齐王听了子良的说辞,于是就派遣了大部队,准备前往楚东之

    地,来征伐昭常,还没有踏上楚国地界,就得知强秦以五十万大军兵

    临齐国的消息。而且景鲤与秦国将领还谴责齐国说:“齐王阻挠楚太

    子回楚国发丧,这是不仁;又想借胁迫之机来夺取楚东之地五百里,这是不义。齐国今天若是缩甲退兵,倒也罢了;不然的话,我们愿意

    等待着与齐国一战。”

    考虑到单靠齐国军队无法和秦、楚两国的联军匹敌,齐王不由心

    生恐惧,于是叫子良南归楚国。就这样,楚国三计妙用,没有用到士

    卒将帅之力,就保住了楚东的五百里土地。

    世人都知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上述故事中楚

    顷襄王在师傅的指点下,利用群策群力的办法,果然巧妙地解决了他

    刚登位后面临的棘手问题。当然,人多,主意和点子就都多,有时也

    会让决策者一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船老大多了会翻船,人多嘴杂

    很难达成共识。是否要将楚东之地给予齐国,上柱国子良和后面两位

    大夫的意见相左,而且各自的见解都有根有据,道理充足,若非慎子

    让楚顷襄王综合三人的应对措施,恐怕刚刚就位的楚王还真的要左右

    为难呐。

    三位楚国大臣的建议虽说都切实可行,但都失之偏颇,不够全

    面。如采纳子良所言,光为了讲求信义和武德,就把五百里地轻易割

    让给强大的齐国,岂能再那么容易地夺回来?而相信昭常和景鲤之

    语,派军队坚守领土或是敦请强秦救兵,固然可以应对强齐占地之

    举,但作为大国之君言而无信,在道义上和诸侯之间的折冲樽俎方面会大大失分,也是不争的事实。可聪明的慎子就是看到了三位同僚意

    见中的积极可取之处,并按先后顺序来依次实行三个计策,从而在各

    个环节上都保证了楚国的根本利益不致受到损害。

    三计妙用的智慧,实质上就是考量问题的全面性,以及充分吸收

    来自各种意见的合理因素,包括注意应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前后顺

    序。举例而言,在采用上述三计时,必须先按照子良的献地于齐的建

    议去做,这里面还有在外交礼仪上麻痹齐国的作用。若是颠倒一下,先是拒绝献地,径直就去秦国搬救兵,或是在秦军未到之时,早早地

    开拔楚国部队上楚东之地屯兵驻守,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只怕齐国

    在看穿楚国不会践行诺言的本意后,也会先下手为强地大军压境,直

    接用武力去夺占那五百里楚地了。公与私的偷盗之别

    齐国有个姓国的人非常富有,宋国则有个姓向的人非常贫穷。向

    氏从宋国到齐国,特地来向国氏请教致富的方法。

    国氏告诉他:“我很善于偷盗。我开始偷盗时,第一年就够自

    用,第二年便很富足,到第三年就家资丰盛了。从今往后,我还要施

    舍州里乡亲们呢。”

    向氏听了非常高兴。但他只听进去国氏关于财富是偷盗而来的

    话,却没有了解国氏偷盗的方法和道理。于是向氏开始跳墙打洞、翻

    垣挖壁,凡是手能摸到的,眼睛可以看到的,没有一件不被他顺手牵

    羊或提溜回去的。没过多久,向氏鸡鸣狗盗的行为便东窗事发,他因

    为盗窃来的赃物而被问罪,并被连带着没收了先前个人积蓄的财产。

    向氏认为是国氏欺骗了自己,便跑去埋怨国氏。

    国氏问他道:“你是怎样偷盗的?”

    向氏就一五一十地叙述了他如何偷盗的情况。

    国氏听完后说:“唉!你难道就是这样来理解偷盗的方法吗?现

    在让我来告诉你吧。我听说天有四时分季节,地有资源利人之处。我

    就偷盗天时和地利,如云雨的滋润灌溉,山泽河流育养的特产,都被

    我偷取用来生育我的禾苗,繁殖我的庄稼,夯筑我的围墙,建造我的

    房屋。在陆地上偷盗禽鸟走兽,在河流溪水中偷盗鱼虾龟鳖,没有是

    我不偷盗的。这些禾苗、庄稼、土地、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生

    出来的,哪里是我个人所有的啊?然而我偷盗天地物产等东西却没有

    灾殃。至于金玉珍宝、谷布财物,是别人所积聚的财产,哪里是天给

    你的呢?你因为偷盗它们而被问罪,能够怨谁呢?”

    向氏听罢,觉得十分迷惑,他以为国氏又在欺骗忽悠自己了,于

    是就跑到东郭先生那里去请教。东郭先生说:“你全身的东西难道不都是偷盗而来的吗?偷盗阴

    阳中和之气,来成就你的生命,充塞造就你的形体,又何况所有的身

    外之物呢!哪一样不是偷盗而来的呢?诚然,天地和万物都相互关

    联,但把它们认作属于自己的而占有,是非常糊涂的。国氏所宣称的

    偷盗,符合所谓的公道,所以没有灾殃;而你的那种鼠窃狗盗行为,是出自私心,所以会获得罪名被处罚。其实,区别公与私的是偷盗,不分公私的还是偷盗。但把公共的东西视为公共所有,把私人的东西

    视为私人所有,这是天地的德行。了解天地德行的人,谁是偷盗者

    呢?谁又不是偷盗者呢?”

    “偷盗”一词,向来就被视为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从不属于自

    己的地方来获得并占为己有的行为,但出自《列子·天瑞》的这则故

    事,却叙述了齐国富人国氏堂而皇之地将“偷盗”一词来冠乎自己的

    求富途径,在其向宋国穷人向氏的介绍中,他还像模像样地把自己的

    致富结果都说成是拜偷盗所赐。

    询问国氏之后还感到困惑不解的向氏在向东郭先生讨教时,后者

    也把类似的理论阐述了一遍,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向氏没有搞清楚

    的,无非是辨识不清公私的区别,虽说都是“偷盗”,但取于私同取

    于公二者不分的话,当然难免刑责。只有达到东郭先生口中所说的

    “知天地之德者”那样的境界,也就是齐国富人国氏的认识,才能堂

    堂正正地做人,公开明白地“偷盗”,走发财致富之路,这也就是古

    人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凡有正常思维和守法兼有公德心和羞耻

    心之人,都不屑去做向氏那样的偷鸡摸狗之事,更不会去当上门撬窃

    的职业小偷。可是,谁又会去真正地在乎和关心自己从天地万物那里

    “偷盗”来的事实和道理呢?不过,知天地之德,就要学会感恩,善

    待养育我们的大自然,培养起应有的环保意识,就是这则故事给予我

    们的启示。商丘开的高超道术

    晋国的范氏势力很大,其家有个公子叫子华的,平时喜欢私自蓄

    养侠客和斗士,全国的百姓都很佩服他。他也很得晋国国君的宠爱,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其地位却在赵、魏、韩三位公卿之上。凡是有

    被子华看中和赏识的人,晋国国君就会给谁爵位;如果子华说谁的坏

    话,国君就会罢免谁的官职。子华家门庭若市,在他厅堂上议事和出

    没的人就同朝廷上的人一样多。子华叫他的侠客中的智者与愚者互相

    攻击,强者与弱者互相凌辱,即便是有受伤流血的人躺在他眼前,子

    华也根本不放在心上。他整日整夜就以此游戏取乐,这种智力的相拼

    和体力的互搏,几乎成了晋国的一种风气。

    禾生和子伯两人都是范家尊贵的上客。一天,他们外出游玩,途

    中经过荒远的郊野,晚上入住老农商丘开的家里。到了半夜,禾生与

    子伯两人谈论起子华的名望与势力,说他能使活着的人死去,该死的

    人却能活下来;能使富有的人变得贫穷,贫穷的人却可以变得富有。

    商丘开以前一直为饥寒所困迫,此时就蹑手蹑脚地躲到北边的窗下偷

    听他们的谈话。在听到住客的这番谈话后,就借了粮食,挑着行李到

    了子华的家门口。

    子华的门徒都出身于世家贵族,平时都是身穿绸缎,乘坐高车,走起路来也是踱着四方步,眼睛朝天看的。当他们瞧见商丘开年老体

    弱、面色黧黑又衣冠不整的模样,没有一个不小瞧他的。他们又是戏

    弄、侮辱、欺骗他,又是推搡捶打他,简直是无所不为,可商丘开却

    丝毫没有不高兴的样子。这些门客戏弄人的手段用尽了,直到戏弄、嬉笑够了才作罢。

    一天,这些门客与商丘开一起登上高台,人群中有人随口说道:

    “有人能从台上跳下去的,就奖赏他一百金。”其余的人都装出争着

    响应的样子,商丘开信以为真,于是抢先一步地从台上跳了下去,形

    状就像一只飞鸟,飘飘荡荡地到了地上,肌肤与骨骼却没有半点损

    伤。范家的门徒以为这是商丘开的偶然成功,因而没有觉得太奇怪。于是又有人指着河湾的深水处说:“那水里有宝珠,游下去可以摸

    到。”商丘开听了,毫不犹豫地又跳到了水里,潜入水底并游出水面

    后,果然在他手上拿着取到的宝珠。大家这才开始觉得奇怪、讶异。

    子华这才让他加入穿绸吃肉的上等门客行列。

    没多久,范家的仓库发生了火灾。子华说:“你们中间有谁能钻

    进火中取出绸缎的,我将根据他取出的多少来论功行赏。”商丘开面

    无难色地钻进了大火中,来回奔跑几次,连烟尘都没有玷污脸面,身

    体也没有被烧焦。范家的门客们都以为商丘开有什么道术,于是一齐

    向他道歉说:“我们不知道先生是有道术之人而欺哄先生,我们也不

    知道先生是神人而侮辱了先生。先生大可以把我们看作笨蛋,也大可

    以把我们看作聋子,或者把我们看作瞎子吧。我们想冒昧地向先生请

    教道术。”

    商丘开说:“我并没有什么道术。就我自己来说,也不知道这是

    怎么回事。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一点感受,可以说给你们听听。前些

    日子,你们中有两位侠客夜宿我家,我听到他们赞誉和夸耀范氏的势

    力,说他能够使活着的人死去,该死的人活下来,也能使富有的人贫

    穷,贫穷的人富有起来。我对此是深信不疑,所以才会不怕路途遥远

    地赶来当门客。我来了以后,又认为你们所有人的话都是诚实可信

    的,我还只怕自己相信得不够,行动得不够快,根本不去考虑把我的

    身体放置于何处,也不知道有什么利害关系,只求专心一意罢了。外

    界物体也不能改变我的诚心和对我有所阻碍,如此而已。如今我才知

    道你们这帮家伙在欺哄我和整我,于是我内心中就隐藏着猜测与疑

    虑,外面还要注意各种动静,回想过去自己侥幸没有被火烧焦、没有

    被水淹死,现在还害怕得心中焦灼痛苦,恐惧震惊得全身发抖。哪能

    再靠近水火这样的危险呢?”

    自此以后,范氏的门徒在路上遇到乞丐和马医这些穷人,再不敢

    任意侮辱和欺凌了,一定要下车拱手作揖致礼,表示敬意。

    宰我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告诉孔子。孔子说:“你不知道吗?最

    诚实真心的人,是可以感动世间万物的。他们可以感天动地,感化鬼

    神,纵横天下而没有任何阻碍。何止是脚踏险峻山崖,投身出入水火

    而已呢?商丘开相信了那些假话尚且能够做到不受任何阻碍,又何况

    你我都是诚心诚意之人呢?你们都要牢牢地记住这点啊!”在老农商丘开身上,子华及其手下门人的前倨后恭的表现,其实

    活画了世间一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这些家伙后来在听了商丘开的解释

    后,稍微有所收敛,但做作的姿态依然让人忍俊不禁,又何必在行路

    时一定要向路上那些乞丐和马医之类即地位低下且无财产的穷人拱手

    作揖呢?本性不改的家伙,不在诚信、诚心、诚实上下功夫,只是做

    表面文章,事实上还是无济于事的。

    与子华手下众多门客截然不同的商丘开,是一个另类,其人行止

    让人嗟叹,现实生活的残酷和争竞,确实会让一个朴实无华的老农由

    无惧无畏的诚实汉子变得世故圆滑,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生活中也比比

    皆是。商丘开到底有无高超的道术,并非关键,关键在于他以诚信待

    人,以诚实做人,做任何事情自然就没有挂牵和疑虑,由此可见“至

    信之人”可被人视为傻子而受到欺侮及捉弄,但个人心中拥有的那份

    信念所产生的力量之大,也可从商氏那过人的表现上得到印证。孔子

    最后要学生们牢记于心的就是这点。一旦我们保持诚信待人的优良品

    质,不也同样具有做一番“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的大事

    业之本领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丘开的高超道术,实质上就是我们

    现在还经常挂在嘴上的“诚信”二字罢了。梦境中的错位人生

    周朝有个姓尹的人很会经营置产,在他手下服役的人也是苦不堪

    言,往往要从清晨干到黄昏,都得不到休息。仆人中有个老头已经操

    劳得精疲力竭,连手脚都不利索了,但他仍然要被主人尹氏不停地使

    唤。这个老头白天呻吟呼喊着干活,到了黑夜就疲惫地昏昏熟睡。昏

    睡中,他的精神恍惚散乱,而且每天夜里都梦见自己荣登国君宝座,位居群臣百姓之上,总揽打理一国大事。他还梦见自己在宫殿花园中

    游玩饮宴,随心所欲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在是快乐无比。每次醒

    来后又是无休止地继续服役。有人对其过分劳累感到很同情,于是前

    来安慰他。老仆役说:“人生不过活一百年而已,白天与黑夜就各有

    一半。我在白天做人家的奴仆,确实很苦;但到了黑夜,我就当上了

    国君,真是快乐无比。我还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

    姓尹的富豪每天一心经营盘算着世间的俗事,考虑的是置办家

    业,其人心灵与身体都很疲劳,到了黑夜,也同样地昏沉疲惫而睡。

    可他每天夜里梦见自己当上了奴仆,而且奔走服役,什么活儿都得

    干,还要被主人呵斥怒骂,甚至要挨打,可以说什么罪都受。在睡眠

    中呻吟呼喊,受尽折磨,一直要到天亮才停止。

    尹氏以此为苦,便去询问和请教他的朋友。朋友说:“你的地位

    足以使你荣耀,你的财产也是多得用不完,超过别人很多很多了。至

    于你在黑夜里梦见自己做了奴仆,这一苦一乐的循环往复,是符合自

    然规律的世间常情。你想在醒时与梦中都很快乐,怎么能得到呢?”

    姓尹的听了他朋友的话,便放宽了役夫所做的工程的期限和进

    度,也减少了不少自己每天要苦心思虑的事情,这样,他在每夜梦中

    所遭受的苦楚,也就都减轻了。

    主仆易梦,本来就是怪事一桩,更为怪异的是,居然此梦做起来

    还没完没了。人的大脑皮层在入睡后并没有停止,应该依循“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道理,老仆役在夜晚依旧沉浸在痛苦中,而富户尹

    氏则会在梦中照样吆五喝六,颐指气使地做着主子才是。可出自《列

    子·周穆王》的这则故事偏偏讲述了梦境中人生错位,原来当下人的

    老仆役,竟然每晚都可摇身一变享受着国君级别的最高待遇,快乐逍

    遥;而那白天威风八面的主人尹氏却在晚上入睡后,竟然沦为社会的

    底层,白天自己下人的悲惨境遇,全都成为尹氏在黑夜里难以摆脱的

    梦魇。

    上述故事荒诞不经,当然经不起事实和常理的推敲,但如何看待

    人生必经的苦乐,却可从故事中老仆役对人的回答中见诸一二。庄周

    化蝶,人生如梦,梦中再现世间景况,倘若真的有老仆役这样天天可

    以发清秋大梦来过一把国君之瘾,那的确是求之不得的美事。用梦中

    的欢乐来麻痹自己白天的痛苦,有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消弭痛苦感

    受的方法,是故老头会对白天的真实痛苦无怨无恨。只是,这样对待

    人生的苦乐,毕竟是消极和不足取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

    尹氏在难熬梦境中的折磨之后去向人讨教,接着就放宽了自己原

    先对待下人的苛刻尺度,自身也放下了过多思虑的负担,这下子,果

    然收到实效,减缓了自己在夜晚的苦楚。尹氏这样的作为,含有一定

    的积极意味。其实,人生的“错位”不只发生在梦境中,即便我们在

    当下的生活中,亦可经常提醒自己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体会他人

    对待同一件事的感受,这样,对解决问题也许有好处。如尹氏那样,将对人严苛改为对人宽容,过于操心劳神转为适当地省心养神,自然

    也会改善心境和提振精神面貌,相信当今社会中那些工作十分繁重、精神压力又很大的“上班族”也会从中获取一些益处。顺应时势才能成功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知识,一个爱好习兵打仗

    之事。爱好学问的用仁义学术去劝说齐侯,结果齐侯接纳了他,并任

    用他做国内各位公子的老师;而爱好打仗的那位到了楚国后,用作战

    方法去游说楚王,令楚王很高兴,就用他当了领兵的军官。这两个儿

    子拿到的俸禄,使施氏的全家都富裕了起来,他们获得的爵位则使亲

    朋好友们感到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也有两个儿子,他们所学的东西也与施氏二

    子相同,但这两位学文习武的后生却因贫困而窘迫。因为羡慕施氏的

    富有和地位的显赫,便上门去请教如何获取上进的方法。施家的两个

    儿子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想用

    仁义学说来劝秦王采纳。秦王说:“现在群雄割据,各国诸侯都在用

    武力竞争天下,所做的不过是征集兵马与粮草罢了。倘若用什么仁义

    之说来治理我的国家,便是自取灭亡的道路。”为了表示惩戒,秦王

    叫手下人对他施以宫刑,并将其驱逐出秦国。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到了

    卫国,想以作战的兵法去说动卫侯重用自己。卫侯说:“我国是个弱

    小的国家,却夹处在大国的胁迫之中。对大国我是顺服,对小国又需

    要安抚,这才是我们卫国求得平安的方法。如果依靠军事韬略,灭亡

    离我们也就很快了。今天如果让你保全身体回去,如你到了别的国

    家,那么对我国就会造成很大的祸患。”卫侯说罢,立即命人砍断了

    他的双脚,将其送回鲁国。

    回家以后,孟氏父子捶胸顿足上门责骂施氏。施氏见状安慰一番

    后便告知说:“凡是顺应时势的人便会昌盛,错过时机的人就会灭

    亡。你们所学的道理与我们学到的相同,而结果却与我们不同,这正

    是你们不合时宜,错过时机的缘故,并不是你们学习的行为有何错

    误。况且,天下本来就无常理,没有什么事情是长久不错的。以前所

    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被抛弃;今天所抛弃的方法,以后有可能再使

    用。这种用与不用,没有固定不变的是与非。抓住机会,适应时宜,处理事情,及时行动,不受固定方法的局限,这就要依靠智慧。如果智慧和谋略欠缺的话,即使博学多才像孔丘,掌握兵法如姜太公,到

    什么地方不还是照样要碰壁和遭受穷困吗?”孟氏父子一下子听明白

    了,顿时去掉满脸怨咎之色,连忙向施家人摇手说:“我们明白了,先生就不要再说下去了。”

    学以致用是每个莘莘学子在走出校门前都知道的道理,古人留下

    来的教训告诉我们,能否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合理地施展开来,换言

    之,英雄是否有用武之地,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所在。《列子·说

    符》中的这则故事,提供了学问相同,结果却截然不同的两个例子。

    施家的两个小子一跤跌在青云里,有幸运之神的眷顾,北齐南楚两大

    强国的国君欣然接纳了两个学科内容截然有别的人,以致俸禄、爵位

    接踵而至,让其亲朋好友面子上都特有光彩。

    想要效仿的邻居孟家弟兄俩,却真是倒霉到家了,拥有同样的学

    问,却像投错庙门一般,分别在强秦和弱卫两个国家吃了闭门羹,浩

    荡的君恩未见领受半点,可怕的宫刑及刖刑却祸不单行地分别降临,与施家截然不同的结果摆在孟家人面前,其当然要产生怨恨心情。施

    氏的回答倒也实际,看似堂皇的话语,实质上就是点明对方不会看山

    水,窥方向,从实际出发,投君主所好地抓住机会;而用固定的惯性

    思维,死脑筋地处理问题,碰一鼻子灰的结果自然难免。所谓的智

    慧,在这里就是灵活运用,随机应变信如神。否则,即便是才高八

    斗、学富五车的博学多闻之士,不会根据具体需要加以调整,到头来

    还是会落得老话所说的那样:百无一用是书生。当年孔子不合时宜地

    四处兜售他那套不为诸侯大夫所青睐的过时政治理论,不也遭逢困厄

    于陈、蔡的窘境;吕尚若非有心存政治野心要取殷商而代之的西伯姬

    昌主动求贤,也不会造就其后来帮助武王姬发的伐商伟业,而只会仅

    以未遇明主而垂钓渭滨的姜太公形象传世。因此,满腹经纶还需会

    用,同时也需要一点运气。时下大学生就业艰难,和十多年前本科生

    就已经是时代的“天之骄子”之情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倘若在知

    识之外,再加上必要的智慧,不也能避免遭遇鲁国孟氏兄弟那样的碰

    壁悲剧吗?五王爷大战囝仔公

    在美丽宝岛的台南县,自然环境优美,这里有翠绿的山丘,更有

    茫茫无边的海水,而著名的南鲲鯓代天府就坐落于台南县的西北隅,其地位于桄榔山之虎峰,前临大海,急水溪宛若游龙蟠绕,大有吞吐

    洪涛,襟带山岫之势。

    南鲲鯓代天府是台湾王爷的总庙,如今庙址所在的地界处于台南

    县北门乡,该庙奉祀的是“五府千岁”,即“李、池、吴、朱、范”

    五尊神明,民间俗称为“五王爷”,或鲲鯓王。其庙最早创建于明末

    清初,具体年代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次年,即公元1662年。

    由于时处台湾开创之际,故此被称为“开山庙”。南鲲鯓原来是台湾

    外沪海汕岛屿,也为水口港,四面环海,沙丘起伏,林木蓊郁。古时

    为渔船采集的场所,平时渔民要在此搭盖草寮捕鱼。明末的某一天,正是月色皎洁、万籁俱寂的夜晚,当地民众突然听见有钟鼓管弦大作

    之声,而且声音仿佛是由远方海上传来,其声清雅悦耳,这让岛上的

    渔民感到非常惊奇,大家争相出来想看个究竟,只见海面上影影绰绰

    地有一艘金碧辉煌的三桅大帆船徐徐地朝着南鲲鯓的港口所在地驶

    来。渔民们大多揣度这是哪个达官贵人的官船迷失了方向才误入本

    港,也有的说这是大商船,众口不一,大家还是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什

    么船。

    次日凌晨,好奇心犹在的民众相互邀约来到溪口处,想一睹昨夜

    大船的风貌,以了解一下究竟。可是,现场的情况令他们大失所望,哪里还有什么大船只啊?只见有一艘约一丈长的小木舟,还很破烂,就横靠在港口边上,船上供奉着六尊神像及一面旌旗,分别写着:

    “大王李府千岁、二王池府千岁、三王吴府千岁、四王朱府千岁、五

    王范府千岁、中军府和代天巡狩的旌旗。”渔民们这才知道原来该船

    是从大陆越海而来,但载有六尊神像的小小木舟,竟然能够自行横渡

    万里海峡,安然无恙地抵达台湾,若不是有非凡的神力,怎么会轻易

    泛舟海上而不惧风大浪高,况且大家都亲耳听见钟鼓管弦之声,目睹

    随神而至的这番奇迹,众人都感叹此港一定有吉祥之兆,于是一起将木船拉上岸来,奉祀神明于鲲鯓山的草寮内,从此开始早晚焚香礼

    拜。五王神庙落成后,果然神迹频频显现,南鲲鯓屿的渔船自此出海

    捕鱼捞虾,总能满载而归。百姓中有患病者,只要虔诚祷告,也会无

    药而愈。五王爷的威名也就由此传扬开来。根据传说,在建庙初,大

    王李府千岁曾大显神通,他化身为老渔民,将金纸变化为白银,上福

    州买杉木,到泉州购石材,去漳州沽砖瓦,并租船将杉木、石材、砖

    瓦等物一并运回南鲲鯓,当运这些货物的船只到达南鲲鯓屿,四方信

    众无不为此神迹感到惊奇,并纷纷捐款资助盖建庙宇。但在清中叶的

    嘉庆年间,因神迹显灵,代天府要迁址到现在的庙址,于是在民间的

    传说中,有所谓的五王爷与原先在此地的“囝仔公”之间发生激烈的

    神鬼大战之事。那么,“囝仔公”又是何方神圣呢?

    原来,古时候的桄榔山是两面负海,沙曲水汇,海色峰光,风景

    十分绮丽;古人有诗云:“急水天外衣,突起眼前山”,正是对这里

    的贴切写照。传说在康熙年间,北桄榔山有一位牧童,禀性聪异,该

    牧童在稚年时父母就已双亡,他只得依靠其舅父生活,每天在这翠绿

    的山峰中放牛。一日,天上突然乌云密布,骤然下起了一阵大雨,这

    位牧童情急间只好窜进了生满尖刺的“林投树”下避雨,突然发现丛

    林内,竟然有着相当于一丈方圆的空地,寸草不生,在瓢泼大雨中居

    然滴水全无。聪慧的牧童,顿时感到辽阔的宇宙,包罗万象,天地间

    充满了奥秘玄机。从此以后,他每日必来此地静坐,借以参透宇宙的

    万物万象和自然的奥妙所在。

    有一日,牧童觉得自己好似进入了虚空的境界,得到了照明觉

    知,他竟然盘坐在这块空地上,无疾而终。其舅父将外甥就地草草地

    掩埋了事。而正是这位牧童,得到了地理精华,后来成神,他就是后

    来为台南民众祭拜的“万善爷”,又因其形象为小男孩状,所以人称

    其为“囝仔公”。

    嘉庆二十二年(1817)时,五王爷决定迁庙到现在的庙址,当时

    卜地于桄榔山现在的庙上,而这里正是昔日牧童避雨之地。万善爷即

    囝仔公听说五王要占用该地,就提出严重的抗议,他说:“该地是我

    生前所占,我还埋有铜针为证。”而五王却振振有词地反驳说:“早

    在我们渡海来台时,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当时还埋下了铜钱作为

    标记。”对于究竟谁是这块地界上的主人,双方是各说各话,且争论

    不止,彼此都是互不相让。有一日,双方还会同了本地的山神土地到

    现场来勘查证据。原来囝仔公所说的铜针,正巧插在五王爷那枚铜钱的钱孔之中,喜欢当和事佬的福德正神看了这个情景,只有摇摇头,因为他也难以判断谁先谁后及孰是孰非了。

    在人类社会解决争执时,到最后通常是诉诸武力,而神仙之间的

    矛盾解决,同样也是兵戎相见,双方各自施展法力和本事。囝仔公甚

    至不惜招兵买马,将阴兵阴将都召集来,想同五王一拼到底;五王爷

    也是摩拳擦掌、甩开膀子要同囝仔公大干一场。双方之间顿时展开了

    神鬼大战,神兵与鬼魅互相厮杀。其时,每当午后,在桄榔山一带,不是愁云漠漠,阴风惨雾,飞沙走石,就是传来万马嘶鸣之声,要么

    是各种兵器碰撞击打的交鸣声。据传说,代天府的三王吴府千岁非常

    骁勇善战,他每战必身先士卒,以致自己的额角都不小心为囝仔公所

    伤害,直到今天,去南鲲鯓代天府朝拜的信众还能看到三王爷的神像

    额角上有一道伤痕,这就是当年双方展开神鬼大战时三王爷所留下的

    英勇记号。此战正在打得难解难分之时,赤山崖的观音菩萨及时地赶

    来并出面加以调解,观音道:“双方和平共存,五王爷盖大庙,万善

    爷盖小庙,来大庙进香的,必来小庙进献,共享人间烟火。”一场大

    劫难,也就此被观音巧妙地化解了。

    上述故事取自当今地处中国台湾地区台南县北门乡的南鲲鯓代天

    府之介绍资料,一场神鬼之间的争斗,本无正义邪恶之分,实质上就

    是为了抢夺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享受世间信众供奉香火的权益。而五王

    爷与对立面的囝仔公,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的样子,其实就是人世间信

    众“以人之心度神鬼之腹”的最好写照。在这个民间传说的道教故事

    中,五王爷和囝仔公彼此的神力鬼招,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怎样去打

    败和制伏对方上了,若非观音出面做“老娘舅”,让矛盾得到妥善解

    决,这场殃及当地无辜渔民的恶斗还真不知怎样收场呢!由此来看,起码在这场争斗中的双方神明,在气度和智慧上都绝对地酷似凡人,最后得靠观音如此这般地“化干戈为玉帛”,才有了后来的相安无

    事。

    神祇之间的对峙结果,即接受人间供奉的香火可以利益均沾,能

    够共享;那么人类之间的各种龃龉和摩擦,不更可以让其消弭,至少

    使之能够减缓一些,降低几分冲突的程度?这正是俗话说的那样:忍

    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台湾著名佛教丛林的中台禅寺住持

    惟觉老法师主张“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座

    右铭,其中“对人以和”的要求,正凸显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吁求。能

    否善待他人,会不会处理好与他人发生的矛盾,本身也体现着处世的智慧,上述故事中的观音,就是这样一种智慧的化身。如今南鲲鯓代

    天府的香火供奉极其鼎盛,每年敬拜人次多达五百万。而传说中恶斗

    的五王爷与囝仔公即万善爷,一大一小相得益彰,曾经不共戴天的神

    祇,如今却有了共享香火奉祀的特殊景象,不也昭示着人类彼此也应

    该“以和为贵”地来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吗?冯铁丸崂山修道记

    山东的崂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此地山峰层叠,树木丛郁,濒临

    东海,自古就是修道之人修身炼丹的洞天福地。传说古时这里的山路

    崎岖,并未得到修治,还有三个宫观,分别为下清宫、中清宫、上清

    宫,据说能够登上上清宫的人,算得上是已臻仙境者。但寻常凡人却

    是轻易到不了上清宫,那可是一个上临危崖,极难攀登的去处。一般

    道行不深的人,对此根本不敢问津。

    相传明朝时期,有位习武的冯师傅,平生以保镖为业,奔走大江

    南北,在武功上享有盛誉,所到之处,无人敢和他交手。冯氏平日也

    不携武器,其特点是只手持两大铁丸,百发百中,此高超绝技足以叫

    人闻之胆寒。江湖上人称“冯铁丸”,其本名反倒无人知晓了。

    光阴荏苒,转瞬间冯师傅都七十岁了,想到自己一生只凭武艺闯

    荡江湖,临到老了,却感到精神上十分空虚,觉得自己好似没有归宿

    一样,心里都空落落的。他不想再这样混日子了,决定找一个可以安

    身立命的地方。由于平日里住处靠近崂山,他对道教早有所闻,反复

    思考后,认为只有出家做道士,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于是,老冯正

    式地把镖局移交给徒弟们打理,自己就携带着简单的行李,奔向崂

    山,先来到了下清宫,向道士们恳求出家,请对方收留自己为道门的

    弟子。下清宫住持见他状貌诚实,语词恳切,意志坚决,就收留了

    他。除了每天要上堂听讲外,下清宫还安排老冯做一些洒扫服役的工

    作。

    日子一晃,老冯在下清宫已度过了三个寒暑,看看身边这些下清

    宫的道友们,整日里也就忙着洒扫庭除和辛勤服役,或是浇菜种地、烧火煮饭什么的,根本就不像有什么道法。这帮人谈起修行的事来,也都平庸无奇。老冯左思右量,感到自己还不能算是有所收获,于是

    忍不住向几个老道兄问起有关中清官和上清宫的事情。道友们告诉

    他,必须修到中成,才有资格进谒中清宫;而在中清宫里有了成就,才能登临上清宫,大成到此才算有了希望。老道兄们告诉求道心切的老冯,说他们都已经修炼了十几年,甚至有修道几十年的,都还没有

    一个能到中清宫去的呢。他们自我总结道,是自己的苦修苦炼程度还

    不够。闻听此言,老冯很不以为然。他问道:“难道我们不会自己上

    中清宫去吗?”道友们听了都纷纷摇手说:“上去的道路十分艰险,而且野兽横行,毒蛇恶蟒也是随处潜伏,如果冒昧前进,必会有性命

    之忧。”自恃武功高强的冯铁丸回答道:“这些对我来说,都算不了

    什么。”

    翌日,冯铁丸就辞别了下清宫的众道友,依旧以进崂山前的打扮

    示人。只见他只身手持两铁丸,果断地觅路上行,一路上,但见林叶

    茂密丛生,野兽嚎吼嘶啸,冯铁丸毫不畏惧,断草莽,拔荆榛,并一

    一将挡路袭击的走兽猛禽击退,渴了就饮山泉,饥了则餐野果,过了

    几天,终于发现一座有正室三间,却无神像的石头庙宇,两石门间仅

    开一道缝隙,从门空隙中看进去,只见有一个道士在端身闭目冥坐,四处静寂无声。老冯敲门良久,都没有人回答,于是他就跪在门前,潜心默祷。又过了很长时间,那位原来冥思打坐的道士忽然睁开双

    目,向老冯发问:“你有什么要求吗?”老冯问道:“请问,这里是

    什么地方?”那道士回答:“中清宫。”老冯恳求说:“弟子历尽艰

    辛才来到这里,请求仙长慈悲,将石门打开,让弟子得以拜听大

    道。”里面的道士回答:“你既不能进来,我又怎么能出去。”老冯

    听了,却不明白那道士的意思,就仍然长跪祷告,历一昼夜,静寂无

    声,从门缝窥视,只见道长正在入定。老冯见哀求无效,就决意越过

    中清宫,准备直接到上清宫去。

    经过了中清宫后,山路更加险峻,峰峦陡峭,飞瀑声急,林密苔

    滑,攀援艰难。上行不久,就有一只斑斓猛虎迎面扑来,老冯迅即以

    手中的铁丸直击,没料想那猛虎却张开血盆大口,一下子就把铁丸给

    叼住,随之摇尾而去。老冯惊魂甫定,再拔脚前行一里左右,只见风

    动林木摇晃,一条巨蟒正蜿蜒向自己而来,冯再击以剩下的一枚铁

    丸,又被那大蟒接住,口含而去。两番劫难过后,虽说毫发无损,但

    也是两手空空如也,向来名震江湖的两枚铁丸也已经失去。老冯想到

    自己一片赤诚修道之心可以感动仙真,故此依旧执着地继续前进,最

    后爬上山顶后,见一大池,圣水清澈见底,四周望去,风景秀丽。他

    看见有一长着绿色头发者,在池岸旁持竿垂钓。老冯跪旁拜祷,没有

    回应,于是就微咳一声,想引起绿发人的注意。说时迟来那时快,绿

    发人突然回首,目光如电,以钓竿击冯头部,老冯顿觉飘飘荡荡地下

    落山底,定睛看来,恰好落在下清宫门前,于是自笑仙缘未至,跋涉无力,他感到无颜面再见下清宫的诸道友,就改道南朝泰山、杭州等

    地,寄希望在余生能获奇遇。

    至此,老冯赖以护身的铁丸皆已丢失,只剩下赤手空拳。身上更

    是阮囊羞涩,一路上只得靠风餐露宿、募化为生,但其向道之心,却

    是未有半点消减或动摇。到达杭州后,已年至八旬的老冯还是没有遇

    到要求访的仙真高道。他打算由杭州再北上返回崂山。路上遇到一个

    衣衫褴褛的少女问讯,少女自称赴杭探亲,因路费被盗,只好徒步回

    山东。老冯问道:“你家在山东什么地方?”答曰:“即墨县。”老

    冯考虑到那里距崂山不远,又想自己年高,在男女之防上无所谓,于

    是就和少女结伴同行。

    快到即墨时,少女说:“离我家不远了,我只有老母在堂,请到

    我家去休息几天。”老冯心想,云游天下,到处为家,住几天也可

    以。不久后到了女家,其家宅院空旷,尚有高堂老母健在。少女向母

    亲陈说自己路上的情况,并介绍老冯与其母亲会面。少女母亲说:

    “客人既然自远方来此,且年事已高,就给你一间静室,在这里修持

    吧!”老冯遂住了下来。

    在静室修持一年后,少女老母说:“客人来了一年,不知有无进

    步?你去试试吧。”少女于是穿上鲜艳衣服,袅袅婷婷地来到老冯所

    住的静室里,她向老冯问道:“你看我打扮得如何啊?”老冯瞪眼一

    瞧,即双手合掌,口诵短偈曰:“枯井之波,沾泥之絮,波澜不生,轻狂何惧!”少女回去将此情况报告母亲,老母生气地说:“真是白

    白修炼了一年,还是这样呆板而不灵活,拘泥执着而不开悟!”遂以

    家境困难,不能再长期供养为由,请老冯别寻出路。

    老冯被驱逐后,又南走衡湘,西游华岳,仍是未遇明师。有一

    天,他突然想到那女孩家里先是招待殷勤,为什么忽然将自己赶逐,年少娇娃为何要对八十多的老人诱以色相?是不是自己错过了点拨开

    导的明师?想到此,老冯又赶回即墨的少女家,女孩正陪着老母闲

    坐,见老冯归来,嫣然一笑。老母说:“客人又来了吗?大概是明白

    了一些事情,你还是回原来的静室修炼吧!”

    这以后,老冯又在这里过了一年。一天早上,那女孩又艳妆进

    屋,对冯铁丸说:“你看我怎么样?”老冯这回没有像上次那样作排

    拒反应,而是反复思考后,忽然顿悟,他还是用偈语的形式回答:

    “非想非非想,无明无无明。一切本非法,四大皆有情。”接着他又朗声道:“这就是,桃花开对隆冬雪,活泼瑶池一段春!”这就是冯

    铁丸在经过思索后的顿悟理解。意思是:修持不用意念,但也不是不

    用神智慧觉来行功;不是靠什么灵感,但也不是不要证悟来领会。一

    切功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天、地、人四大都含有真情灵知。白

    头垂暮之年者的面前,忽然展现灿烂绚丽的春光,象征着一片盎然生

    机的境界。

    少女听罢,回去说给老母听,老母笑着说:“看来客人是有点明

    白了,那就叫他来吧!”女孩奉命叫老冯马上去屋里见老母,见面后

    老冯施大礼以示尊崇。老母说:“我看你诚意向道,意志坚决,很想

    度脱你,可惜你没有道功基础,只求侥幸快进,盲修瞎炼,以致光阴

    浪费,却一事无成。要知道越级而求是道家最忌之事;傲气凌人,不

    肯向一般人求教,轻视同门一辈,自命不凡,就不会遇见道缘。在崂

    山上几次受到试验,你还不觉悟,现在你就把过去的失败,作为今后

    的鉴戒吧!”说毕,老妇人伸手从袖里摸出两个铁丸交给老冯,并

    说:“这两个铁丸是你的吧?这就是你摔跟头的记号。”冯铁丸再行

    礼后说:“我本是一个粗野武夫,未闻大道;一念之差,竟蹉跎十年

    时间,今终遇明师,尚求收录为弟子,指点迷途。”老妇人说:“第

    一,越级而进,道家最忌,今后应循序苦修,不求速成;第二,不可

    不求明师,但思有奇遇,寻求捷径,自然失败;第三,道流中藏龙卧

    虎,很多有道之人,但修持愈深,谦抑愈甚,被你一律看成庸才,所

    以才得不到明人的指点。《道德经》上说‘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

    功’,就是这个道理。”冯铁丸跪受训导,并请授功法。老母笑着

    说:“功法要灵活,不可死板,你要记住真诀,力求上进。现在你就

    仍回下清宫去,踏实服役,抽暇练功,不可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了!”交代叮咛后,老妇人向老冯传授了重要的口诀。

    冯铁丸又叩头说:“弟子都年已九十,才刚闻到真诀,是不是太

    晚了?”老母说:“你是练道功的人,求的是延年长生,有什么年龄

    大小?”她一手指着那少女说:“她两次给你功法暗示,你还未彻底

    觉悟吗?”老冯赶紧回答:“是,弟子明白。”于是奔回崂山下清

    宫。

    虽多年阔别,在老冯眼里,下清宫依然如旧。但冯铁丸自此谦虚

    谨慎,比以前大有不同,而且服役勤劳,道功日进,道友们都觉得他

    好似变了另一个人。冯铁丸按口诀修炼,步步踏实,一洗旧日傲气,而且不向他人炫

    耀,深自韬晦,和光同尘。因为老母传授的是钟吕系统功法,叫他从

    头做起,他遂将过去浮泛的小术抛弃,专求大道,又经两载,龙虎始

    调,乃勇猛精进,志向更坚,但深自欲抑,每日功课绝不缺席。

    有一天,冯铁丸忽历访道众,向他们辞行,有人问其欲往何处,他只是笑而不答。归室以后,遂即坐化。道众按照仪式,将其遗体放

    入龛中,其时,众人都以为他已经羽化。

    又过了三天,山下来了许多人,问冯铁丸去什么地方云游,道众

    回答某日已经羽化。群众都说:“昨天才来辞行,为什么前些天就羽

    化了呢?”

    于是道友们打开木龛,让大家瞻仰,孰料遗体已经不见,只有一

    个小型石峰,玲珑剔透,立在龛中。群众见状乃全体膜拜,信为真

    仙,并将石峰供在殿右,供人虔诚礼拜。有一老修道者说:“这是仙

    人临行启示,告诉修道的人当坚定如石,灵活如峰孔,永远坚定,虽

    经历百难,决不动摇。唯功练到如石之坚,信仰修到山峰百孔之活,玲珑剔透,则全身毛孔,皆现金光,这是象征道功,也是大道的比

    喻。我们有此幸遇,亲见法身,这对我们是极大的点化,道缘就在目

    前,但看各人的妙悟吧。”

    自此以后,崂山下清宫中得道者涌现出很多,历明清两代,而且

    越来越兴旺。

    上述故事源自《崂山道教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冯铁丸年届古

    稀,才动了就近上崂山去修大道的念头。古语云,朝闻道,夕可死

    矣。偏偏冯铁丸这样的一介武夫,在江湖上凭借着自己的铁丸绝技可

    以名震武林,但其孔武有力的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427KB,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