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导报》 > 2011年第1期
编号:12272258
家庭随访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8日 《健康导报》 2011年第1期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随访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下称ADL)的影响。方法:将92例脑卒中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家访组46例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家庭随访予康复指导。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ADL。结果:家访组出院后3个月、6个月、一年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家庭随访进行规范化的康复指导,是脑卒中患者完成整个康复过程,增加ADL,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随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是致残率极高的常见病,约80%的存活者遗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致残的基本表现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已被证明对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有良好的效果。由于脑卒中患病时间长、住院费用及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带着残疾回家康复,而患者及其家人缺乏康复知识和技能,致使大部分患者错过最佳康复时机而处于后遗症期。当前国内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使这些患者得到有效可行的康复,2007年9月到2009年5月,我们对92例在我院住院治疗恢复期出院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庭随访予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92例均为在我院住院治疗恢复期出院的脑卒中患者,女29例,男63例,年龄45~72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头颅MRI或CT检查确诊为初次发病患者,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无严重合并症,均经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且未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并排除失语症及有精神病史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家访组和对照组各46例,家访组女16例,男30例,平均年龄(58.7?.4)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5例,平均病程(14.2?.4)天;对照组女13例,男33例,平均年龄(58.8?.2)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5例,平均病程(14.8?.8)天。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病情严重程度及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 百拇医药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情感、饮食、起居、康复训练等。对照组出院时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家访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由其责任护士以定期上门家访、电话访问的形式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出院后10天内第一次上门家访;以后电话访问每半月1次,每次15~30分钟;上门家访每月1次,每次30~60分钟;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访问次数,随访时间持续1年。随访内容:①给予环境布局:根据患者的需要改造居住环境,如去掉门槛,把门增宽,床脚锯矮,墙壁加设活动保护扶手,卫生间内蹲便改坐便等。②心理辅导: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与患者充分交流沟通,了解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信心,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③生活起居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为方式。④生活护理:注意卫生,保持皮肤、头发、口腔清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净。⑤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减少便秘的发生。⑥康复训练指导:a.保持正确的卧位,注意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b.患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c.患者的主动运动,主要训练患者床上自行翻身、“桥式”运动,“十指交叉握手”运动,当患者下肢肌力恢复达三级以上时进行患侧下肢负重站立、站立平衡、行走、上下楼梯训练等;开始时家人应在患侧加以保护或给予一定帮助;d.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入厕、刷牙、拧毛巾等。
, 百拇医药
    3.评价标准

    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于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总分100分,生活能力与分值成正比,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少。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以均数北曜疾睿?眘)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

    结果

    出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时随访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1.家庭随访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病后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会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影响[3,4]。在随访中发现此类负性心理多因害怕疼痛、跌倒、丧失信心等引起,出院后由于康复信息中断多数患者处于盲目无助状态,个别患者存在依赖心理,不愿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个别患者的子女为了避免跌倒,不让其下地行走。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31页)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患者加强了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出院后的盲目无助状态,其负性心理反应得到了明显改善,激发了患者进行自我锻炼的主动性,同时还提高了家庭对患者的支持程度,促进了康复进程,说明通过家访进行心理干预是完成整个康复过程,增加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2.家庭随访是解决院外护理不当的主要手段。脑卒中患者因康复时间长及住院费用较高等问题,多数患者经过急性期的抢救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便回到家中等待自然恢复。由于缺乏康复意识和技术指导,往往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因此患者家中的康复训练指导尤显重要。家庭随访是康复护理从院内护理延伸到社区护理的途径之一,能及时发现患者康复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的问题。本研究中,家庭随访组从患者出院日起10天内责任护士上门第一次家访,了解患者的居住环境,再根据该类患者的生活起居要求,给予环境改造、生活起居合理化建议,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给予个体化家庭康复训练指导。以后每半个月电话随访一次、每月上门家访一次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康复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训练方案。病后3个月、6个月、1年对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显示,家访组的ADL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并给予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可以使其受损功能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百拇医药
    3.家庭随访给我们的启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老龄化,我国脑卒中患者日趋增多。目前对我们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指导多局限于住院时的康复指导,出院后康复知识指导不足。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未得到康复指导,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差,甚至致残,是后期康复中的一个缺憾。王茂斌[5]认为,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的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生性的康复训练。为此,对脑卒中患者建立一种长期的随访制度和动态、连续的康复知识指导非常必要。但临床护士的日常工作较繁重,长期对所有脑卒中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及康复指导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建议加强建立社区医疗服务资源,开展以医院为依托的社区护理服务,将临床护士与社区医疗服务部门合作,对社区护理服务者进行有关脑卒中的知识、康复训练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成为“专业护士”,然后为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增加患者ADL,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

    [3]孔莉,林智.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58-1160.

    [4]伍丽珊,罗爱华,潘翠环,等.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6,21(2):125-126., 百拇医药(黄茳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