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医学》 > 20182
编号:13601010
直肠多灶性类癌一例(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新医学》 20182
     讨论

    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是发生于胃肠道和嗜银细胞器官的肿瘤,1907年由Oberndorfer首次报道提出。在国外消化道类癌中以阑尾类癌较多见,而在我国则以直肠类癌较多见。直肠类癌是一种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潜在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报道直肠类癌占直肠恶性肿瘤的 07%~13%,患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50~79岁为发病高峰期,男性稍多于女性[3]。

    消化道类癌按其起源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类癌,其瘤细胞中含有嗜银或亲银的神经内分泌颗粒,具有氨基酸脱羧酶,可消耗胺前体物质,产生5羟色胺、组胺和缓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当类癌晚期或发生肝转移,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超过了机体的降解能力时,往往可致类癌综合征。但因直肠类癌起源于后肠,一般不分泌或极少分泌5羟色胺等物质,因此由其所产生的类癌综合征也相对较少[4]。据最新的研究显示PAX8——一种编码转录因子家族,在85%的直肠类癌患者血清中发现,它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MIB1指数或淋巴结转移数都无关。此项研究还发现PAX8阴性的肿瘤最终可能出现肝转移[5]。

    因直肠类癌病灶往往很小,其临床上常无特异性表现,即使出现症状也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肛门疼痛瘙痒、排便困难及大便性状改变等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