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0年第6期
编号:11037596
经筋病"以痛为腧"刍议
http://www.100md.com 2000年6月1日 《中国针灸》 2000年第6期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98级针灸博士生,江苏210028)

    摘 要 "以痛为腧"是针灸临床治疗经筋病的主要取穴方法,它反映了经筋病多以局部、近部取穴的特点。但在实际运用时,它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笔者从经筋病的病因、病位、病变特征以及诊断注意点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以痛为腧"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病变解剖结构、病理变化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使治疗具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

    主题词 以痛为腧 筋膜炎/中医药疗法 取穴/方法 穴,阿是

    经筋病,现泛指运动、神经系统类疾病,为针灸科常见病。长期以来,其选穴多崇古训,即"以痛为腧"。

    "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叙述十二经筋的病候后,提出其"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后杨上善进一步阐述道:"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至现代临床则将"输"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乃至压痛点。"以痛为腧"理论突出了经筋病的选穴特点。即与内脏病多整体取穴不同,它的取穴大多偏于局部。因而,千百年来,以其实用性和一定程度的有效性指导着临床,解决了许多具体问题。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机体的每个实际层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治疗方法也趋于多样化。相应的,对于针灸疗法,也就要求在把握疾病本身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这样,经筋病所强调的"以痛为腧"就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它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 疼痛不能反映病因

    疼痛按现代医学病因学分类,可分为原发性即原因不明的疼痛和继发性即症状性疼痛两大类,但其治疗均要求针对病因,切忌盲目止痛。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则往往擅长于对机体作总的、较为笼统的把握。对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更多的是注重其功能,而不是具体的实际层次组织。诊病也多以人类自然的五官和四肢作为认识工具,依靠病人的叙述和临床征象来作出其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的判断,并演绎出治法、经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