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0年第10期
编号:11037853
针灸临床思维模式初探
http://www.100md.com 2000年10月1日 《中国针灸》 2000年第10期
     主题词 针灸学 临床医学 医师医疗模式 临床工作能力

    针灸学问世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康复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针灸学术中所具有的丰富的科学内含也吸引了众多学科的研究者投入到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当中,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针灸治疗的科学性也已取得了广泛的认同。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自本世纪初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医院大型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分科越来越细,众多新疗法、新药物不断问世,疑难病症不断被攻克,针灸医生所能接触到的病种正呈逐步减少趋势。这一问题很早以前就已经引起针灸界前辈的重视,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目前针灸临床的状况似乎仍远不能令人满意。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切实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然涉及针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临床思维模式以及临床治疗手段等问题。笔者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个人的认识,以抛砖引玉,引起广大针灸同行对此类问题的关注。

    1针灸医生的知识结构

    针灸科并不意味着该科医生只能使用针灸治疗手段开展医疗活动,这一道理似乎人人皆知,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这样去做的人却并不是很多。众所周知,目前在针灸(尤其是门诊)医疗活动中,仅仅将针灸作为医疗手段的现象是极为普遍的,还有相当多的针灸医生甚至连灸法也舍去,成了地地道道的"扎针医生"。笔者认为,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必将产生严重后果。治疗手段的单一必然影响疗效,如此则又影响了医患双方对针灸疗法的信心,最终受损的是针灸疗法的社会信誉,这或许会危及到针灸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对于针灸医术来说,现代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多种新疗法、新药物不断涌现,这对针灸疗法的医疗市场将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冲击。我们再也不能只看到针灸疗法的优点而对它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应该切实更新观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治疗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在这一系列问题中,更新知识结构首当其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