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1年第2期
编号:11037252
低颅压综合征案
http://www.100md.com 2001年2月1日 《中国针灸》 2001年第2期
     王××,女,47岁,干部。于1999年3月14日就诊。主诉:头痛、头晕15天。15天前患者怒后睡觉,醒后坐起即感头晕、头痛难忍,平卧症状缓解。在当地医院以脑供血不足,给予西药静脉滴注3日无效,遂赴市某医院诊治。测脑脊液压力0.62 kPa,余实验室检查(-),诊为低颅压综合征,经中西医治疗无效。求治于针灸。刻诊症见:精神较差,慢性病容,语声低微无力,纳差乏力,腰膝酸软,每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痛难忍,伴眩晕,平卧则症状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辨证:头痛(髓海不足型),治宜补精填髓,益气升阳。取足少阴经、督脉为主,取穴复溜、百会。复溜穴得气后以呼吸补法,行六阴数,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行呼吸补法,六阴数),出针时吸气,并紧闭针孔。百会穴以图钉型揿针刺入,留针20小时取出。每日治疗1次。次日二诊时诉针后精神好转,头晕、头痛稍有缓解。治法对症取穴太溪、百会。其中太溪穴用补法同复溜穴,百会用揿针留针20小时。三诊诉病情进一步缓解,治同初诊。四诊:诉头痛、头晕明显好转,现站立时自觉头沉,余无不适。取穴肾俞、百会均用图钉型揿针,刺入后胶布外贴,留针48小时。五诊:患者诸症消失,一如常人。5个月后随访,一切正常,疗效巩固。按语:低颅内压综合征病因至今不清,颅内压过低常发生在腰穿之后,有时亦可由于硬膜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撕裂,致使蛛网膜下腔液体外逸,由此引起的脑脊液压力减低,以立位头痛为其特征。症状的产生是由于站立时脑组织因脑脊液支持不足而后下移位所致。本症属祖国医学“髓海不足”范畴。肾主骨生髓,督脉“入络脑”,故取穴以足少阴经及督脉经穴为主。太溪为少阴经原穴,为肾经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复溜为五输穴中之经穴,其性属金,金水相生,虚则补其母,故补之以益精髓;肾俞穴为肾脏经气输注于腰部之腧穴。以上穴均为补益髓海之要穴。张志聪在注释“脑为髓海,其输上在于其盖”时曰“盖,谓督脉之百会”。故取穴百会,以揿针刺之长时间留针,给督脉经以轻缓刺激,激发经气,补益脑髓。诸穴相配,临床取得较佳疗效。因患者惧针,故每次仅取少阴经一穴。河南 456300 内黄县中医院 张 勇 张翠平(收稿日期:2000-04-11,成平发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