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1年第12期
编号:11037292
腧穴主治规律的全息解释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2月1日 《中国针灸》 2001年第12期
腧穴主治规律的全息解释

     腧穴的治病作用主要包括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其中远治作用是指在病痛远隔部位的穴位对其远距离的治疗作用,一般是肘膝以下穴位及一些微针系统穴区对身体其他部位疾患的调治为主,其主治往往令人费解。譬如:在肘后歌中有“肩背之疾中渚下”句,虽然传统经络学说的“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可解释,即中渚穴所属的手少阳三焦经经过肩部,但同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关冲、液门、阳池却并无治疗肩背痛作用。其合理的解释在哪儿呢?

    笔者在学习微针系统及全息论过程中找到了答案。生物全息论是1980年由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提出。所谓生物全息论是指任何一个小部分都具有整体的一切部分,亦即生物的每一个小部分都具有整体的缩影。体现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之间具有全息性质的联系。现代一切微针系统如:头皮针、眼针、耳针、鼻针、手足象针等等均是有意无意运用全息论的结果。在这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当属陕西方云鹏教授。他在头皮针、手足象针中提出“伏像、伏脏”概念。方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手上有3个人体缩影,每一缩影的屈面位于手的掌面,伸面位于手的背面。3个人体缩影是分别排列和相互重叠于手的不同部位的。其中一个缩影的头部位于中指,朝着指端方位,俯伏于手背面,被命名为手伏像,与该区域相对应的掌面部位称为手伏脏(图1)。另2个缩影的头部分别位于手的近心端桡侧和尺侧,其朝向呈向心性,与手伏像伏脏正好相反,故称为手倒像、手倒脏(图2)。图1手背面伏像部位示意图图2手背面桡倒像、尺倒像部位示意图临床上运用之取穴疗疾诊病往往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上述中渚穴恰位于尺侧像图“肩与背”之间,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的穴位近治作用可以很圆满的解释“肩背之疾中渚下”。而且更进一步在治疗上具有指导意义,如:治疗肩部疾患时针尖偏向“肩”,治疗背部疾患针尖偏向“背”,这样有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疗效自然令人满意。再举1例:在手针中腰痛穴正位于手像针手伏像“左右腰”,故可治疗腰部一些疾患。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只要准确确定患者腰痛位置,对应调整手像针针尖,对绝大多数腰痛患者都有顿挫之功。

    如上述,可对穴位的某些主治有了新的合理的解释,而且令人便于系统掌握。同样道理反过来用全息律伏脏伏像涵盖的身体各部穴位可以据“穴位所在,主治所在”去拓宽穴位的特殊主治。其优越之处显而易见:①可发现穴位主治规律。②拓宽穴位主治范围,临床治疗有的放矢,不仅治疗范围扩大,而且选择余地也较宽。如:同样治疗肩周炎,既可用头皮针肩区,亦可用耳针肩、手像针“肩区”等等。③扩大诊断途径,精确诊断。同一疾患,可用手诊、足诊、眼诊、第二掌骨全息诊、耳诊等等到多诊合诊,相互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可以避免单一诊法的局限。全息理论认为,每一物质的局部会有其整体信息,当机体某一器官出现疾病时,则各个全息胚中该器官相对应的“位点”也将出现某种异常,形成敏感点或病理反应点。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触压,测定电位或电阻变化,染色等方法,在手足、耳、鼻眼等全息胚上获得某一脏器乃至机体状况,提高诊断水平。④规范奇穴。奇穴的主治往往令初学者感到杂乱无章,千头万绪,而用“伏像、伏脏”按全息律涵盖人体各部奇穴,可较系统掌握,不但使人更深刻理解奇穴的特殊主治规律,而且可以有目的的发现许许多多新奇穴。充分实现从实践中摸索发展到理论指导下去确定奇穴、运用奇穴的质的飞跃,而没有必要将奇穴硬性划规到某条经络上。

    山西037031 大同煤炭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张建军 丁晓亭

    (收稿日期:2001-05-23,马兰萍发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