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2年第10期
编号:11036910
药物归穴现象与经络的作用机制陈军德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0月1日 《中国针灸》 2002年第10期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在经络作用机制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对药物穴位注射后药理效应形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药物对穴位。经络影响特点的讨论,探讨药物与经络现象之间的作用关系。结论:药物应成为经络现象作用机制的重要研究手段。

    [主题词] 水针;经络现象;药理学

    MedicineMeridianTropismPhenomenonandtheMechanismofMeridianAction

    ChenJunde,LiWu(HejinMunicipalMaimedPerson

    sUnionRehabilitationCenter,Shanxi043300,China)

    [Abstract]Purpose

    Toexploresignificanceofdruginthestudyonthemechanismofmeridianaction.Methods

    In-teractionbetweendrugandmeridianphenomenonwasexploredthroughanalysisofform

    ationof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influencingfactors,anddiscussionofcharacteristicsofformationofpharmacologicaleffectsandinfluenc

    ingfactors,anddiscussionofcharacteristicsofeffectsofmedicineonacupointsandmeridiansafte

    racupoint-injectionofmedicine.Conclusion

    Medicineshouldbecomeanimportantwayforstudyonmechanismofmeridianphenomenon.

    [Keywords]Hydro-Acupuncture;MeridianPhenomenon;Pharmacology

    穴位注射某种药物后出现选择性的迅速强大的药理效应称为药物归穴现象,其形成并不与吸收速率。血液。效应器官药物浓度及神经系统完整性等因素直接相关,而主要是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对不同经脉不同穴位的作用紧密相关。鉴于穴位与药物效应器官相互分隔的基本事实,推测穴位药物注射初始效应的形成可能是以非特定信息传递---特定生理效应细胞内转换的方式实现的,提示药物的细胞功能活动探针作用在经络实质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影响穴位注射初始效应的因素

    有人在动物实验中选择18种不同的中。西药物进行穴位注射,结果发现有16种药物的药效非常显著,较同等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快而强,其中有5种与静脉注射相当,有3种强于静注组。但若将药物注射于穴位旁或其上方2~3mm处,则上述现象就不会发生[1],表明穴位对药物效应的形成具有独立重要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给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5min后,虽然其血清中的药物浓度仅为静注相同剂量时的40%,但它的降糖作用却与静注组相仿,研究者们把这种在穴位注射后迅速出现的有选择性的强大药理效应称为穴位注射的初始效应[2]

    1.1 效应器官药物浓度。神经系统完整性对初始效应的影响

    利用放免法测定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5min时肝脏中胰岛素的含量仅为静注相同剂量时的30%左右,表明穴位注射胰岛素后引起的初始降糖效应并不主要与效应器官中的药物浓度直接相关。在去臂丛神经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其初始降糖效应与正常组一样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表明初始效应的形成与机体神经系统的完整性亦不直接相关。

    1.2 药物注射后穴位细胞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在对穴位药物注射初始效应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与其有关的心包经"大陵-曲池"线穴位细胞中Zn2+。Fe3+等的含量与"内关"穴细胞中Ca2+。Fe3+等的明显下降是相一致的,而与心包经相连的三焦经"前三里"等穴位细胞Ca2+。Mg2+。Fe3+等的含量则反呈上升趋势。表明药物穴位注射后可以引起经络系统不同经脉。穴位细胞微量元素含量的不同变化,这种变化是否与初始效应的形成直接相关呢。

    1.3 微量元素对药物初始效应的影响

    给受试动物穴位预先注射不同的离子制剂(Cr-Cl3和NaVO4),观察其对穴位药物注射初始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利用V5+预处理能明显缩短"内关"穴注射戊巴比妥钠引起睡眠的开始时间,但对"足三里"穴同样的药物注射效应却无明显影响,而Cr3+穴位预注射则能明显缩短"足三里"穴注射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起效时间,对"内关"穴的注药效应则无明显影响。表明穴位细胞微量元素含量的不同确能影响同一种药物初始效应的形成。

    目前普遍认为细胞内Ca2+。Zn2+。Fe3+等的含量变化,不是细胞内信使的体现就是细胞内功能代谢活动变化的基本条件因素,因此它们在同一种组织中(穴位细胞与相邻的非穴细胞,不同经脉的同一组织等)出现明显的差别,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持续性的都标志着细胞功能。代谢活动状态的区别。这就意味着药物穴位注射后初始效应的形成与相关细胞功能。代谢的状态直接相关。那么穴位细胞功能代谢活动状态的改变又是怎样成为整体效应的呢。

    2 胶原酶经脉线预处理的药效阻滞作用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穴位是人体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生理。病理活动变化的特定表现场所,因此穴位药物注射后的全身效应有可能是通过经脉的结构体系实现的,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2.1 胶原酶Ⅰ经脉线预处理的药效阻滞作用

    实验中用大。小两种剂量的胶原酶Ⅰ在小鼠"内关"穴上方的经脉循行线处皮下注射预作处理后,能够明显地抑制"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的初始降糖效应,而在穴位上方经脉循行线旁开2mm处预先注射相同剂量的胶原酶Ⅰ则无此抑制作用出现。

    2.2 胶原酶Ⅳ经脉线预处理的药效阻滞作用

    与胶原酶Ⅰ预处理组相比,小剂量胶原酶Ⅳ预处理对小鼠"内关"穴注射胰岛素后初始降糖效应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其组间和组内的差异都很显著(P[3]。

    胶原酶是细胞外基质(ECM)中相应胶原的特异性降解酶。目前的研究进展表明,ECM不仅是细胞间连接。接触及相互隔绝的主要组分,其不同的分子结构可能同时还是触发细胞间生理或病理性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4]。因此不同胶原酶经脉循行线上作预处理对相关穴位药物注射初始效应产生抑制的结果不仅证明穴位药物注射初始效应的形成确与经脉的结构相关,而且还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细胞连接通讯属性推论的客观性。其中,同一胶原酶不同剂量呈现的不同抑制效应提示人们,不同胶原分子及其片段的数量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不相同的;小剂量胶原酶Ⅳ表现出的强大抑制作用进一步表明,Ⅳ型胶原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作用中可能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结果与分子生物学的观点亦相一致。至于它所表现出的药效"翻转"作用则提示人们胶原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作用中可能并不总是被动的。无条件的。

    3 药物归穴现象与经络的作用机制

    利用药物作用作探针不仅证明经络结构(经脉线)的存在,而且还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的基本属性(细胞连接通讯),提示人们药物在经络现象客观实质的研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3.1 药物作用与细胞靶点相适应

    前述实验结果表明,改变穴位细胞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影响药物穴位注射初始效应的形成,由此推断同一种药物对同一处穴位细胞的影响可因其功能。代谢活动状态的不同而不同,提示细胞的生命活动状态可能是穴位注射药效形成的主体,即药物的药理作用是相对不变的,而细胞的状态则是可变的,从而才有药物效应的变化。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也表明,处于不同生命活动状态下的同一种细胞其所提供的药物作用靶点可以是不相同的[5]。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不同经脉的不同穴位细胞在不同状态下对同一种药物表现出不同效应的触发机制。

    3.2 穴位---效应器官分隔与药物信息传递

    在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中,穴位细胞大都不是药物作用效应器官的分化细胞,例如穴位注射速尿引起的利尿作用,注射新斯的明促进肠蠕动的作用等,再加上穴位药物注射的吸收速率并不比肌肉注射时快,这就形成了穴位与效应器官分隔的基本事实。那么药物对穴位细胞的影响是如何迅速传向效应器官细胞的呢。胶原酶经脉线预注射对穴位药物注射初始效应的特定阻滞乃至翻转的结果证明经络的结构体系是其药物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3.3 非特定信息传递---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内转换机制

    由于在动物实验中人们并没有发现穴位注射后短期内有效应器官药物浓度的明显升高,因此可以说初始效应不是通过药物向效应器官特定转运或主要不是通过药物转运的方式实现的。那么穴位注射的药物对局部细胞的影响是如何转换成为特定效应器官机能活动的呢。或者说经络结构传递的药物信息是如何转变成为效应器官生理反应的呢。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表明,分化细胞的任何功能代谢活动的改变其实都是细胞内的多种信号传导系统受外部(包括药物)。内部的多种刺激发生信使级联反应的结果,称为细胞信使级联---生理效应转换耦联。这样,穴位注入的药物的作用信息就有可能通过经络结构体系细胞连接通讯以非特定信息的方式传递到特定的效应器官,然后经细胞内的信使级联作用转换成为特定的生理反应---初始效应,可称为非特定信息传递---特定生理效应的细胞内转换机制。可以看出这一机制不仅可作为药物穴位注射初始效应形成的内在依据,同时也可作为经络现象作用机制的内在依据。

    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对于不同脑区各种神经元内复杂功能活动(如短时程突触可塑性。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等)的组成成分,可以利用药物学。遗传学和行为调控等研究方法加以仔细的区分[6],表明药物探针对细胞内功能活动成分的研究具有普遍重要的意义。由于经络的细胞连接通讯属性和信息---生理效应转换的机制已基本阐明,整体上又有药物归经。药物归穴现象的广泛存在,因此如何利用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特点来研究经络现象细胞水平的作用机制就应成为今后的主要手段。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穴位注射具有范围局限。对应性强,易于控制实验条件,便于对实验结果作出精确判断同时又与整体性的经络现象紧密相关,故而在经络的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成为经络现象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手段或策略。

    4 参考文献

    1 高希言,牛学恩,胡军.针药结合研究初探.中医杂志,1999;40(7):562

    2 邵政一,凌祥,周爱玲,等.经穴类半导体特性的药理学研究.中国针灸,1998;18(2):121

    3 邵政一,朱毅芳,陈霞.胶原酶预处理对"内关"穴注射胰岛素降糖作用的影响.中国针灸,2000;20(3):169

    4 赵云阁,欧尔比特·安尼瓦尔,祝诚.细胞外基质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26:223

    5 周俊.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67

    6 贾凡,周逸峰.短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功能意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0;27:174

    (收稿日期:2001-12-26,成平发稿), 百拇医药(李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