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2年第11期
编号:11036860
改进搓柄针法治疗痛症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日 《中国针灸》 2002年第11期
     [摘 要]目的:观察改进搓柄针法治疗痛症的疗效。方法:在遵循前贤及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选针、守气等方面对搓柄针法改进,以选取阿是穴或虎边穴为主治疗多种痛症。结论:本法具有取穴少、效果好、操作简便之优点,为临床治疗痛症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

    [主题词]疼痛/针灸疗法;捻针

    ClinicalExperienceonImprovedNeedle-TwistingMethodforTreatmentofPain

    LeiLongming,WangZetao(HunanCollegeofTCM,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PurposeToobservethetherapeuticeffectofmodifiedneedle-twistingmethodon
, http://www.100md.com
    pain.Methodsnthebasisofexperienceofpredecessorsandsummarizingclinicalexperi

    ence,theneedle-twistingmethodwasimprovedfromse-lectionofneedlesandkeepingQi,etc.,andAshiorHuBianpointswereselectedfortreatmentofvariouspainsymp-toms.Conclus

    ionThemodifiedmethodhasadvantagesofapplyinglessacupoints,goodeffectandsimplemanipulationforclinicaltreatmentofpain.

    [Keywords] Pain/acupther;TwirlingNeedle
, 百拇医药
    明·汪机《针灸问对》说:"下针之后,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肌肉缠针,难以进退",亦云:"左转插为之热,右转提为之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气",此即通过搓针"令人肌肉缠针",运用插提可达"使气"之目的。故有今人仿此而运用于临床者,如赵氏等人的滞针术[1],牛氏等人的搓针法[2]等。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针灸学》将其列为行针辅助手法并名为搓柄法。改进搓柄针法正是在遵循前贤、借鉴同仁及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由搓柄法拓展而来,由于它仍主要依赖于单向捻转,但与搓柄法比,在针具长短粗细的选择上有所讲究,守气方面亦有较大不同,故称之为改进搓柄法。笔者临床中运用此法治疗痛症病例逾百例,屡屡应手,对急性痛症常有立竿见影之效,现介绍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 操作方法

    1.1 进针取气

    选26号3寸毫针1支,常规消毒,快速进针破皮后,改为缓慢进针(可配合提插捻转法),当患者有针感时(未出现则不必强求),医者或内或外单向捻转针柄至针下经气聚集、手下有沉紧感。
, 百拇医药
    1.2 提按守气

    接上一步,刺手拇食二指持针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使针尾向外、针身呈弓形倒伏,然后将针上提或下按,此时患者针感最强,松手则针感减弱或消失。医者可根据患者忍受程度及痛症缓解情况控制针感强弱和针感保留时间。守气时间一般为1分钟。留针时间隔5~10分钟重复守气,共守气2~4次,正如《灵枢·小针解》所说:"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使失也"。至于补泻,可参考如下操作:补法得气后下按,手法宜轻;泻法得气后上提,手法稍重。临床可随证虚实选用补泻。

    1.3 出针

    反向将针捻回后出针。如滞针较重,可用押手轻轻捏拿针刺处周围肌肉或上下循按,然后出针;亦可配合提插,以助出针。急性痛症大多针1次即可痛止,未止者可1日2次或痛发即刺;慢性疼痛每日1次,7次一疗程,疗程间间隔3~5天。

    2 应用与取穴
, 百拇医药
    2.1 应用

    适于各种痛症,尤其是急性剧痛,如头痛、牙痛、痛经、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症痛及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神经肌肉痛等。

    2.2 取穴

    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取阿是穴,其余概取虎边穴(手背侧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缘中点处)。

    3 典型病例

    病例1:章××,男,24岁,宁乡县灰汤镇农民。1996年9月17日上午因右侧头痛难忍经门诊内科医生介绍前来就诊。现病史:昨晚突发右侧剧烈头痛,无呕吐及其它症状,遂去我院门诊部就诊,肌注杜冷丁1支,回家后头痛未减,彻夜未眠,现仍头痛剧烈。诊断:偏头痛(右侧血管神经性)。治疗取左侧虎边穴,用上述改进后搓柄法泻法,守气1分钟即觉头痛明显减轻,继续守气1分钟,留针10分钟后再施术守气1分钟,出针后头痛近乎消失。嘱其下午再针1次,下午来时即告愈,至今未复发。
, 百拇医药
    病例2:张××,男,28岁,本院医生。1993年7月20日就诊。主诉:反复发作右侧腰痛7年,近日劳累后加重。诊断:腰痛(慢性腰肌劳损)。治疗:取阿是穴,用改进后搓柄法补法,留针40分钟,每隔10分钟施术守气1分钟左右。出针时针处有少许血样渗出物,出针后,针身带出少许肌纤维丝。针后腰部明显轻松,疼痛大减。隔日再针1次,基本痊愈。

    4 讨论

    4.1 关于长针粗针

    《针灸大成》:"运气用纯阴,气来便倒针,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可以理解为:气至后通过倒针增强针感,"令人吸五口"可减轻针感引起的酸麻胀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针感耐受度。本法选择了3寸长针,便于扳倒针体,增强针感,更易通过提按守住所得经气。《灵枢·官针》:"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此处"针大""针小"当理解为由于针具大小粗细不同而引起刺激的强与弱;又《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搓针泄气最为奇",且痛症尤其是急性痛症大多为实证,用26号粗针配合改进搓柄针法,易于得到较强针感,以助泻气止痛。当然,临床上应用较细针具,只要能得到重刺激,也未尝不可。在针刺镇痛实验中观察到随着电针电流强度的加大,产生的镇痛效应也随之加强[3]。相关实验也证明,针刺产生镇痛强度达患者能忍受的强度时才能出现治疗疼痛的效果。取得重刺激手法是选取长针粗针的直接原因。
, 百拇医药
    4.2 对取穴的理解

    "以痛为腧"是最早的取穴方法。《灵枢·厥病》:"头痛......,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灵枢·周痹》中也有"众痹......,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等,都是论述取局部穴位治疗痛症的例子。本法选取"阿是穴"可疏通患者局部经络气血而"通则不痛"。选虎边穴治远处痛症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二,其一:此穴极易得气,针感极强,取穴甚便;其二:虎边穴尽管为经外奇穴,但处在三间与合谷之间,故此穴应为手阳明大肠经所过之处,阳明经多气多血,根据"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选此穴可迅速疏通气血而止痛。这一点从现代大量实验证明的重刺激针刺具有通过中枢介导对周围神经节段广泛区域的镇痛效应也可得到解释。

    4.3 对补泻手法的体会

    《针灸问对》中的"左转插为之热,右转提为之寒"是古人的经验。笔者临床发现,施用前述补法,大部分患者局部有温热感;施用泻法,感针下清凉亦偶有发现。至于左右搓针是否引起寒热效应有待进一步临床探讨,临床中似乎不必拘泥。
, 百拇医药
    4.4 关于滞针问题

    施用本法,偶有滞针现象,不必恐慌。笔者临床中,尚未发现一例不能出针者。至于针体带出少许肌纤维丝,亦是无妨,甚至有提高疗效之功。

    总之,本法取穴少,操作简单(无需电针仪),起效明显、迅速,可用于多种痛症,同时也可作为治疗其它疾病时促使得气的重要方法。

    5 参考文献

    1 赵东明,张景荣,朱春燕.运用滞针术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38例.上海针灸杂志,1992;11(1):20

    2 牛京权,季榕,刘胜.搓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足部麻木32例.中国针灸,1997;17(10):629

    3 陈顺隆.针刺镇痛传入纤维的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48

    (收稿日期:2001-12-12,成平发稿), 百拇医药(雷龙鸣 导师:王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