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364877
宋代社会背景对针灸学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日 叶险峰 李成文 阎杜海
第1页

    参见附件(427KB,3页)。

     [摘要]宋代政府高度关注针灸学的发展,提高针灸学的社会地位,专门校勘整理出版针灸古籍,组织专家学者编纂针灸专著,在太医局开设针灸专业,铸造针灸铜人,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等方法,使针灸学得以流传与普及。宋代政府采取发展针灸的措施方法及其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与进步。

    [主题词] 宋代;社会背景;针灸学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66-03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是针灸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针灸基础理论、临床治疗与实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针灸学专著以及含有针灸学内容的综合性著作增多,这与北宋社会背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 政府对针灸学的重视

    北宋九位皇帝,除宋英宗赵曙、宋钦宗赵桓外均重视中医学,据《宋史》《宋会要辑稿》《宋刑统》等记载,北宋时期政府颁布的中医药卫生诏令就有200多项比;尤其是宋太宗善艾灸,宋仁宗赵祯喜欢针灸,对针灸学研究的积极意义不可低估。政府组织校勘出版针灸古籍、开展针灸教育、编纂针灸著作、铸造针灸铜人等发展针灸的具体措施,对北宋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1提高医学与医家社会地位

    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与针灸学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医药机构,设置“大夫”“翰林”等医疗官职,等同于文官,这明显提高了医家的社会地位。宋徽宗为了提高中医学的社会地位,于1103年(崇宁二年)诏令在国子监设立“医学”,与太学、武学与律学三学并列,吸收儒生学习中医,造就有文化素养的中医学人才,进一步说明政府对中医学的高度重视。

    另外,北宋政府着重文治,重视文仕培养与选拔,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大量录用进士。受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影响,不少不愿人仕或不能人仕的文人进入中医学领域,改善了中医队伍结构,使其文化素质及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增强了针灸学研究力量。

    1.2校勘出版针灸古籍

    北宋政府鉴于许多重要医籍濒临失传,于1057年设置“校正医书局”,集中了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孙奇、高保衡、孙兆等全国著名学者与医学家校勘古代重要医籍多达30多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