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7年第1期
编号:11364871
思考经络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月1日 马瑞玲
第1页

    参见附件(452KB,3页)。

     指导:张 仁

    [摘要]概括古人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现代研究对经络循行轨迹上的现象和经脉一脏腑相关的共识。通过分析经络实质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应该从中医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建立客观评价标准、着眼于指导针灸临床,才能真正找到经络实质之所在。

    [主题词]经络研究;思考;经络实质;经络现象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1—0069一03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A

    经络是以十四经为主体的、对人体功能进行联络、调节和反应的复杂调控体系,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其实质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历时40余年,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的研究结果,形成的却仅是有待完善和证实的假说。这些假说的共存恰恰说明了现阶段经络研究的多面性和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显现出经络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以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1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

    古人对经络核心内容的论述多出自《内经》,如《灵枢·经水》“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认为经络的结构是可以观察、触摸和丈量的物质实体;《灵枢·本藏》“行气血而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则是对经络功能的高度概括;《灵枢·海论》“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以及《灵枢·九针十二原》的“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这种对经络脏腑相关的最早记录,则是对经络联络脏腑、沟通内外作用的高度概括。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经络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是古人对针灸治病规律的阐释和总结,并明确指出经络具有功能和结构的双重含义。

    经脉系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马王堆帛书的十一经脉到《内经》经络系统的初步形成、从《难经》的奇经八脉到《十四经发挥》,期间在经络、穴位经历了不断完善、增补的过程中,不仅使得穴位和经络的定位与循行路线更加明确,而且在穴位归经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条相辅相成的经络线:一条是连接全身361个经穴的体表示意经线图;一条则是内属外络的立体经络系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5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