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644203
国外针灸治病作用机制研究概况(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6期
     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共济失调、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PD的患病率仅次于AD,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2%。为了研究针灸治疗PD的生理机制,采用甲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处理C57BL/6小鼠,用于造PD模型,并选择穴位“阳陵泉”和“太冲”进行针刺,检测针刺是否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性反应,结果表明,针刺可抑制降低的酪氨酸羟化酶的免疫反应性,在纹状体和黑质产生神经保护效应,衰减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即巨噬细胞抗原复合体1 (MAC-1)的增加,减少环氧化酶2(COX-2)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增加。在MPTP组,纹状体多巴胺在7天时为46%,而针刺组多巴胺则为78%。该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可通过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性反应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提示针刺可被用作神经保护介入手段用于抑制PD病人的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性反应[25]

    5 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

    血管性痴呆(VD)是仅次于AD引起痴呆的最普遍的因素,有10%~15%的痴呆是由VD引起的[26]。向大鼠颈内动脉注射栓子造VD模型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