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672838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56例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7期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56例

     文章编号:0255-2930(2008)07-0530-01

    中图分类号:R 246.81 文献标志码:B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病,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有关。因其起病急暴,中医辨证属实证,以肝火上扰、痰热郁结者居多。针刺治疗多以取耳部及远端的少阳经穴为主,宣通耳络,疏调经气。然而临床所见,一些突发的神经性耳聋,其病理机制并不完全是听觉器官的功能异常,而往往与大脑听觉中枢的失调有关。自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醒脑与通络针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突发性耳聋56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5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9天,最长36天;单侧耳聋46例,双侧耳聋10例;极重度耳聋(听力损失大于90 dB,或者对其耳大声呼喊仍不能听到)12例,重度耳聋(听力损失70~90 dB,或只能听到在耳边的大声喊叫)22例,中度耳聋(听力损失46~69 dB,或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16例,轻度耳聋(听力损失26~45 dB,或远距听话感到困难)6例。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取内关、水沟。先刺内关,直刺25~40mm,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min;继刺水沟,斜向上刺入13mm左右,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留针5min后,即出针。再取翳风、听会、中渚、侠溪。翳风斜向内上方刺入25~40mm,频频捻动针柄,使耳内沉胀,如有风行;听会斜向内耳道刺入25mm左右,且方向斜向下,捻转针柄使针感扩散至内耳;侠溪、中渚均顺骨间斜向上方刺入25mm,左右捻转针体,促使针感上传。留针30min,中间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治愈为听力恢复正常,3个月后随访,复查听力良好,计37例,占66.1%;显效为听力基本恢复,或复查电测听,听力恢复25 dB以上,计14例,占25.0%;好转为听力有所改善,或复查电测听,听力恢复10~25 dB,计4例,占7.1%;无效为听力无改善,或复查电测听,听力恢复小于10dB,计1例,占1.8%。有效率达98.2%。
, 百拇医药
    不同年龄耳聋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耳聋患者疗效比较 例

    4 体会

    中医理论认为,暴聋属于“窍闭神匿”,耳道失于清宣而为之不利。所以治聋的关键,必须先开窍启闭,重刺内关、水沟等穴来醒其神明,通其闭塞,继而以翳风、听会宣通耳络,清宣开窍,疏解耳内郁热,并刺中渚、侠溪疏调少阳经气,共奏通窍复聪之效。突发性耳聋多为实证,针刺亦以泻法为主。从现代医学理论分析,针刺内关、水沟等穴醒脑开窍,可以加速脑组织功能的代谢和修复,提高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性,增强大脑皮层对声音信息的感受和分析能力,使残余的听力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此基础上,针刺耳部翳风、听会等主治耳聋的有效穴位,因为耳郭周围各效穴部位的神经均以不同的方式与面神经的本干与分支有直接的吻合,特别是翳风、听会与面神经干、耳大神经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经验,在这2个穴位进针后,病人即感到听力比较清晰。这主要是通过神经的刺激,引起内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改善了微循环,促进血液与迷路之间的物质交换,有利于耳内病理进程的好转。针刺时适宜配用中渚、侠溪等远端穴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必须注重行针得气,以“气至病所”作为取效的前提。

    针刺醒脑与通络二法相互结合,不但从临床上证实了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而且也从理论上明确了治聋先醒神的实际价值。

    (收稿日期:2007-12-21,马兰萍发稿), 百拇医药(刘淹清 包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