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8年第1期
编号:11646751
从郑钦安的学术承传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术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1期
     关键词 郑钦安 刘沅儒学道学 中医学术发掘

    中医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努力创造并赖以保障健康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们作为母体与子体,相互刺激,不断完善,所以历代名医们一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故其医学观点能另出手眼,轶超前人。徐昂在《图注八十一难经》序中说:“通乎儒不通乎医者,容有已,未有通乎医而不通乎儒者也。徒通乎医者,庸人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故历代医家多以明医的标准要求自己,王纶甚至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明医杂著》。

    中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依赖现代理化试验及人体解剖,所以对接受了十几年数理化教育的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难以接受中医的思维模式并不奇怪,但不接受中医的传统思维模式,守成犹难,更何以创新发展。在大谈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重温一下古人如何推陈出新的治学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

    近年来,刘力红《思考中医》、卢崇汉《扶阳讲记》的相继问世,人们对“火神派”的学说有了较多的关注。而对该派思想的形成加以探讨,可以对中医学术思想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有所了解。’火神派的鼻祖是郑钦安,其思想由来与继承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而能有所创新,是有联系的。

    1 郑钦安的学术成就及其以阳为主导的思想

    郑钦安,名寿全,四川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宣统三年(1911),享年87岁。早年学医于刘沅先生,对《周易》、《内经》及《伤寒论》诸书,均熟读而深思之,奠定医学理论基础。继复博览医书七十余种,加以融会而贯通之。行年二十有四,即悬壶于成都,因其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医德亦冠绝侪辈,踵门而求者常络绎不绝,声望日隆。清同治八年(1869)刊行《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1874)刊行《医法圆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0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