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642655
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7期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研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的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常有反复发作,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于TIA之后。因而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给予必要的干预。笔者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对TIA患者6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常规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所选60例TIA患者均为住院病人,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中西医组)。西医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5~76岁,平均46.10±9.03岁;高血压病18例,心脏病7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8例。中西医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8~75岁,平均49.07±10.53岁;高血压病16例,心脏病8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7例。两组均不同程度出现突发性一过性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甚至黑蒙、复视,吞咽困难,单瘫、偏瘫,失语或语言欠畅,肢体麻木感,舌红紫或黯红有瘀点,脉弦或滑。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治疗前日发作次数、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 http://www.100md.com
    1.2 入选标准:6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所有病人均做过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颅内无出血或梗死病灶,或者有病灶,但非本次起病的责任病灶。排除近期大手术及活动性出血、未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血压>180/120mmHg)、严重全身性疾病及有出血倾向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从入院后即开始治疗,西医组采用常规治疗[2]:依病情病因可酌情应用降纤(克栓酶、降纤酶)、抗凝(低分子肝素)或抗血小板抑制剂等治疗;依临床病理情况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改善血液循环的治疗,如丹参、川芎嗪、三七或银杏叶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脑保护剂(能量制剂、维生素制剂、胞二磷胆碱等)及对症处理。中西医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化痰祛湿汤(泽泻、生薏仁各30g,白术15g,半夏、藿香、茯苓、猪苓各10g,石菖蒲、天竺黄、陈皮、生蒲黄各12g,赤芍25g),由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煎药房提供,每次200ml,早晚各1次。两组在治疗期间,常规治疗保持均衡性、可比性。对于伴发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脂血症者,在不影响疗效评定的情况下,可运用相关的药物对症处理。均以7天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
, 百拇医药
    2.2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TIA发作停止时间、例数,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纤维蛋白原含量及不良反应。

    2.3 疗效标准:显效:治疗后3天内发作被控制;有效:治疗3~7天发作被控制;无效:治疗7天后发作未被控制;恶化:转为脑梗死。

    3 治疗结果

    3.1 总体疗效:3天TIA发作控制率,中西医组(50.00%)明显优于西医组(36.67%),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纤维蛋白原含量,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3 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鼻衄等出血性病变,亦未发现其他如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中西医组有1例出现轻微头痛,减慢输液速度后症状消失。
, http://www.100md.com
    4 体会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提倡的预防医学思想,特别对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显得更加重要。TIA的出现常预示着脑卒中发生的高度危险性,若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对预防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历代医家在这方面有许多论述,如金元时期朱丹溪指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明确指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宜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详细记载中风先兆症状34种,突出描述了一过性症状的重要性,且强调指出“因不痛不痒,无寒无热,无碍饮食起居,人最易疏忽”。因此,在TIA发作时,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迅速控制TIA发作,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是其治疗的主要原则[3],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一部分病人不能耐受其胃肠道刺激症状,且有一部分病人虽长期口服,仍然有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故寻找有效的治疗TIA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制剂,刻不容缓。中医学称TIA为“中风先兆”,或“风中经络”,主要病机为痰湿瘀互结,痹阻脉络。临床观察TIA好发于中老年人中气血虚弱、阴阳失调以及肥胖多痰等体质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更是导致TIA的易患疾病。
, 百拇医药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从多环节、多层次治疗TIA。化痰祛湿汤中,泽泻、半夏共为君药,化痰祛湿;石菖蒲、天竺黄、猪苓、藿香共为臣药,宣窍化浊,清热化痰;赤芍、生蒲黄、生薏仁、白术、茯苓、陈皮共为佐使,凉血祛瘀,健脾助运,以杜生痰之源。全方配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通络之功。健脾祛湿方药可使脑髓得充,气旺血生,一则可温阳化痰,振奋阳气,促进脾胃健运复常,痰饮自消;二则可促进血液流通,瘀去新生,血络通畅,使大脑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三则可促进气血的生成,脑髓得养,神机渐复,以达病愈体健之目的。现代医学则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抗凝、降纤、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等。通过上述对照观察,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其疗效有明显优势。且该中药制剂口服未发现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可推迟或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也为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TIA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总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因此,对脑卒中的防治最重要的是“预防为主”,故早期治疗TIA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593.

    [3]昝立新,尤群生.丹奥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4,31(3):32.

    收稿日期 2008-03-26, 百拇医药(上官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