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8年第12期
编号:11717748
双藤汤内外兼治盆腔炎性包块32例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12期
     关键词 双藤汤 内外兼治 盆腔炎性包块 临床观察

    近几年来,笔者用中药双藤汤口服兼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均为确诊为盆腔炎性包块的门诊病人。年龄26~46岁;病程为3个月~7年。临床症状均以下腹痛、腰骶痛为主,伴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体征:妇科检查子宫颈有举痛及宫体有压痛,盆腔或附件区触及不规则包块。

    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中药双藤汤加减口服兼保留灌肠治疗。双藤汤方药组成红藤、忍冬藤、土茯苓各20g,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路路通各15g,赤芍、制玄胡各12g,桃仁10g,炒川楝子6g。月经量多色红质稠者加黄芩、丹皮各12g;下腹冷痛者加肉桂、吴茱萸各6g;下腹刺痛加乳香、没药各6g;输卵管积水者加荔枝核15g,香白芷10g;盆腔实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5g;便秘者加制大黄15g;便溏加炒白术12g。用法:上药水煎服,日1剂,用500mL水浓煎至150mL药液,共2煎,每天上午温服、每晚睡前保留灌肠(经期停止使用)各1煎。保留灌肠方法:用8号导尿管插入直肠15~20cm,用50mL注射器抽取药液经导管缓缓注入直肠,灌肠完毕,嘱患者先屈膝卧床至少半个小时以上,保留时间越长越好。7日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治疗结果

    5例痊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恢复正常);24例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或B超治疗前后对比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2例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减轻,B超治疗前后对比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3~1/2);1例无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无改善)。总有效率96.9%。

    4 典型病例

    张某,36岁。2004年9月12日初诊。患者反复下腹疼痛3个月余,病起于药物流产清宫术后。曾抗炎治疗十余天,腹痛有所减轻,包块缩小不明显。就诊时下腹胀痛,带下色黄,伴有异味,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数。妇科检查:外阴(一),阴道见黄色分泌物,量多,宫颈举痛,宫体饱满,压痛,左附件区可及4cm×6cm包块,质中,活动度可,压痛,右附件区增厚,压痛。B超提示:盆腔包块(4cm×6cm),首先考虑炎性包块。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中医诊断:症瘕。证属湿热痰瘀互结,治当清热利湿,理气化瘀,软坚散结。予双藤汤加减:红藤、忍冬藤、土茯苓各20g,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路路通、制大黄、三棱、莪术各15g,赤芍、制玄胡各12g,桃仁10g,炒川楝子6g。用500mL水浓煎至150mL药液,共2煎,每天上午温服1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治疗1个疗程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包块完全消除,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异常。

    5 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性包块是指在经期、产褥期、流产及盆腔、宫腔、宫颈各类手术后,机体抵抗力减弱,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以及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等由血液、淋巴或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或直接蔓延引起盆腔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等处发生充血、水肿、粘连、化脓等炎性病变,治疗不及时或由于妇女内生殖器位于腹腔最低处,炎症吸收慢,易迁延而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症瘕”范畴,是由于湿热、湿毒蓄积下焦,损伤冲任胞宫胞脉胞络,并与气血博结,气滞血瘀,瘀毒内结而形成。故治宜清热利湿、理气化瘀、软坚散结为主。双藤汤中红藤、忍冬藤清热解毒消痈、活血通络止痛;生薏苡仁、赤小豆利水渗湿、清热排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制玄胡、炒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桃仁、赤芍活血化瘀,皂角刺、路路通软坚化痰散结。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利湿、行气化瘀排脓、通络散结消肿之功效。盆腔炎性包块病程长,需长期用药,而中药大多属苦寒,内服易损胃气,故减至每天上午1次口服,晚上通过中药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

    收稿日期 2008-04-16, 百拇医药(贾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