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776768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32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4期
     关键词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临床观察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常见病,因为存在视网膜裂孔,现代医学施以手术封闭视网膜裂孔。但即使采取了成功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视网膜下液吸收缓慢,同样影响患者的视功能恢复。我们采用了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3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3年7月~2006年7月在我科住院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为视网膜脱离1个月以上,裂孔明确。共76例76眼。其中男性42例(42眼),女性34例(34眼);年龄22~61岁,平均34,7岁。视网膜脱离的病程为1个月~2年,平均2~3个月。其中下方裂孔39例(39眼),颞侧裂孔3例(3眼),圆孔19例(19眼),小马蹄形裂孔15例(15眼)。有近视病史49例,有外伤史17例,近视合并外伤者16例。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范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①手术治疗:局部麻醉下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全部病例均为巩膜外冷凝,外加压,环扎不放液。冷凝均为双目间接镜下进行,以裂孔周围视网膜呈现白色冰球为冷凝标准,冷凝点用龙胆紫标记,外加压块为7mm硅胶,环扎带为2,5mm宽的硅胶带,环扎带宽度在58~61mm。②术后处理:局部常规用阿托品眼液、抗炎眼液点眼,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7天。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医药治疗:①脾虚湿盛型(13例):脾虚失运,脉络不畅所致的视网膜脱离,伴见头晕、体倦乏力、眼干涩、纳差。舌淡、苔黄,脉沉或濡。治法:益气利湿通络。拟方:六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炒白术、当归、白芍各10g,泽泻、猪苓各12g,陈皮6g,半夏8g,黄芪15g。②阴虚火旺型(12例):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视网膜脱离伴虚烦不寐、腰脊酸痛,或头晕耳鸣、面红、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明日。拟方:知柏地黄丸加味。药用:知母、黄柏、丹皮、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青葙子各10g,熟地20g,山药、山茱萸各12g。③肾阳虚衰型(7例):相火不足,真阳虚衰所致视网膜脱离伴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腰酸膝冷。舌淡胖,脉沉迟而虚。治法:补益肾阳。拟方:右归丸去鹿角胶。药用:熟地20g,山茱萸、山药、当归各12g,肉桂、制附子各6g,枸杞10g,菟丝子、杜仲各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
, 百拇医药
    两组均治疗7天为1疗程,1~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显效:视力提高2行,视网膜平复,裂孔封闭,视网膜瘢痕形成。有效:视力不提高或提高1行,裂孔封闭,视网膜下液大部分吸收。无效:视力无提高或下降,视网膜未复位,视网膜下仍有积液。

    3.2 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3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96.88%。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最长时间13天,最短为4天,平均6.8±2.3天。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0例,7例无效,总有效率84.09%,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最长时间21天,最短为8天,平均10.2±3.7天。

    4 体会

    本病大致属于中医学“外不见证,从内而蔽”的内障眼病范畴,分为脾虚湿盛、阴虚火旺、肾阳虚衰3型。治疗当分别采用健脾利湿、滋阴降火、补肾壮阳等法,促使机体阴阳平衡,使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液能较快吸收。治疗组病例视网膜下液吸收的时间平均为6.8±2.3天。达到了一般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下液吸收标准。当然本病病情复杂多变,危害视力严重,应该在裂孔明确封闭的情况下加用中药治疗,如经上述治疗视网膜下液吸收不明显或有增多趋势,还应另找原因,再做其他处理。, http://www.100md.com(王 聪 夏贤闵 王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