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7期
编号:11802378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虚证的中医药证治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7期
     虚偏阴虚证最多(56.47%),偏气虚证次之(22.59%),气阴两虚并重证最少(20.94%)。通过上述研究,使我们对慢性肾病虚证的认识更趋清晰,惜因遵循的均为“南京辨证方案”,致使虚实挟杂的实邪都被放在标证、兼证和从属的位置,这与《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原意不合,与临床实际亦有出入,致使事倍而功半。

    3 慢性肾病虚证的治疗

    沈庆法2007年底主编出版的《中医肾脏病学》在慢性肾炎、隐匿性肾小球疾病、肾病综合征等有关章节对虚证的介绍中,如异功散加昧治脾肾气虚证、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治肺肾气虚证、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治脾肾阳虚证、杞菊地黄丸加减治肝肾阴虚证、参芪地黄汤加减治气阴两虚证等,基本归纳了中医传统的诊疗方法。现代中医亦有不少发挥,如刘宝厚对慢性肾炎肺脾气虚型用黄芪、白术、汉防己、茯苓、益母草、丹参、蝉衣、乌梅炭;肝肾阴虚型用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子、怀牛膝、野菊花、生石决明、益母草、丹参、蝉衣;脾肾阳虚型用黄芪、党参、淫羊藿、菟丝子、巴戟肉、茯苓、泽泻、车前子、益母草、丹参、蝉衣。其中益母草、丹参、蝉衣三味,不论在气虚、阴虚、阳虚证都有应用。叶传蕙对慢性肾炎脾肾两虚、水湿瘀阻型用健脾固肾、化湿祛瘀法,药用黄芪、赤小豆、金樱子、丹参、车前草、茯苓、白术、苡仁、芡实、川芎、红花、地龙、僵蚕、全蝎;肾阴不足、虚火扰动型用滋阴降火、益肾活血法,药用北沙参、白茅根、赤小豆、丹参、金樱子、黄柏、黄芩、知母、栀子、苡仁、川芎、芡实、地龙、僵蚕;气阴两虚、湿热瘀阻型用滋阴益气、化湿祛瘀法,药用北沙参、太子参、地龙、僵蚕、黄柏、知母、白术、苡仁、川芎、芡实、白茅根、赤小豆、丹参、金樱子。其中金樱子、芡实、赤小豆、丹参、川芎、地龙、僵蚕八味,固肾活血、祛风化湿,为三证所必用。孙伟等以生黄芪、太子参、枸杞子、当归、山药、蛇舌草、石韦、猫爪草、川芎、益母草、制大黄、怀牛膝为基本方,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2例,若肾阴虚加生地、制首乌、山萸肉、旱莲草;肾气虚加杜仲、川断;肾阳虚加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湿热较重加蒲公英、蛇莓、茜草、苦参、虎杖;兼瘀血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结合火把花根片4~5片/次,或雷公藤多苷片2~4片/次,百令胶囊5粒/次,3次/天,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时,完全缓解1例,基本缓解5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1.8%;治疗2疗程时,完全缓解2例,基本缓解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4%。提示延长疗程,有效率有所增加,但2个疗程间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陈以平治疗膜性肾病,提出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三项治则,临床应用补肾膜肾方(党参、黄芪、苍术、白术、山药、苡仁、红枣、肉苁蓉、仙灵脾、丹参、益母草、制大黄)及清热膜肾方(党参、白术、丹参、当归、蛇舌草、黄芩、石韦、车前草、猪苓、益母草),经随机对照研究观察145例患者,总有效率75.7%,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46.7%,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王永钧等根据风湿扰肾,肾失封藏,精微下泄的理论,从虚、瘀、风湿论治IgA肾病123例,并以单纯补肾、固肾的对照组(65例)为比较,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率为59.0%(61例Lee’sI~Ⅱ级)和45.2%(62例Lee’s≥Ⅲ级),对照组临床缓解率为20.0%(65例均为Lee’s I~Ⅱ级),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以虚为本”单纯补肾、固肾治疗有其局限性。

    慢性肾病是一个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在其漫长的逐渐进展的病程中,其病因病机以及证候演变,有虚、有实,更有虚实夹杂。在虚实夹杂的病例中,又有因实致虚,因虚致实的不同,可见即便是慢性肾病虚证,亦宜重视致虚之因的探索,处理好邪正盛衰、标本缓急的关系,并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病虚证,具有一定优势,但如何发展优势,笔者认为尚应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协作和盲法、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可喜的是这一方法正在被广大中医工作者所接受,有的已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 http://www.100md.com(邹 琳 王永钧)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