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中医预防 > 治未病
编号:11908507
“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10年第1期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 风温 春温 湿温 暑温 治疗应用 医案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1 风温

    孙某,男,19岁。2008年2月13日初诊。4天前因发热咳嗽而住院治疗,诊断为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初服银翘散,继进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金荞麦、桑白皮、黄芩等均不效,邀余会诊。刻诊:恶寒早罢,壮热炙手(体温39.2~40.6℃),有汗,热不为汗衰,口渴频饮,咳嗽阵作,咳时且喘,咯痰欠爽,痰黄而稠,胸次痞痛,烦躁不宁,夜不安寐,昨夜一度谵语,发病后大便仅一行,唇干而裂。舌边尖俱红、苔白厚腻而干、舌根部黄腻,脉象滑数。证经五日,风温之疾也。以往之所以清肺无功,乃因邪伏手太阴足阳明之分,法当清下并进,仿吴氏方,宣白承气汤主之。处方:生石膏、金荞麦各30g,净连翘、金银花、桑白皮、青蒿梗、锦纹大黄(后入)、瓜蒌皮、光杏仁(杵碎)、黄郁金、枇杷叶、竹叶各10g,鱼腥草15g。2剂。15日患者父亲来云,服1剂后,大便2次,质先硬后溏,体温降到37.9~38.7℃,及服2剂后,大便仍2次,质溏薄,夹硬块,体温36.5~37.3℃,目前已不喘,但咳嗽未已,少痰,已食糜粥。拟桑菊饮合沙参麦冬汤增损,旋即出院。

    按:叶天士云:“春季温暖,风温极多。”今年气温偏高,春行夏令,属“未至而至”,患风温证者较多。风为阳邪,温乃阳热之气,两阳相搏,其热尤甚,津液益耗。且风善行而数变,其传变迅速,入院4天,两度清肺罔效,预示病位不仅在手太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2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