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10年第7期
编号:11996076
乌头伍半夏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临床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10年第7期
     关键词 乌头 半夏 反佐药物 风寒湿痹症 临床应用

    药物配伍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不仅考虑治疗效果,还涉及用药安全,尤其中药十八反、十九畏,医者非常慎重,临床运用很少见。近年来,笔者借鉴古训,灵活运用以乌头配半夏加味治疗风寒湿痹症,获满意疗效,且未见发生毒副反应。现就乌头、半夏的配伍应用及主治范围提出个人浅见,以求斧正。

    1 理论依据

    痹症的发生,为正气不足,感受六淫之邪所致,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且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对痹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常言道:东南多湿温,西北偏风寒。江南水乡,江河湖泊众多,地势低洼,湿度偏高,梅雨时节更为严重,因此,江南一带以湿痹之症为多见。治疗痹症以涤除湿邪为要旨。湿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治疗疾病必然要铲除致病的病理产物。湿因寒成,痰有湿化,在治疗风寒湿痹症中,辛温之药必不可少。《医学心悟·痹》日:“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乌头、半夏辛苦,温燥有毒,其中乌头长于祛风散寒止痛;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散结,两药合用治疗风寒湿痹之证,尚可增效,虽“反”,“有故而无殒”。
, 百拇医药
    2 临床应用

    乌头配伍半夏,既有原则性,燥咳、热痰、血症、阴虚严禁合用;辨证论治又有灵活性,对体胖、阳虚、寒湿之体患风寒湿痹(痰)症,符合其“逆者正治”之理,虽反无妨。笔者以乌头、半夏组成全细乌鸡半夏汤(自拟方),药物组成:生黄芪、炒白术、全蝎、细辛、制川乌、制草乌、鸡血藤、姜半夏、生地、生甘草。随症加减:上肢加桂枝、威灵仙;下肢加川牛膝、草藓;臂痛加葛根、姜黄;腰骶酸痛加杜仲、巴戟天。

    如治潘某,男,51岁。1997年2月15日初诊。患者因左侧肢体麻木,臂肩重滞酸痛就诊。自诉:左侧臂肩麻木酸痛已7年,曾就诊多家医院,然疗效不显,故间断治疗。近来因外出办事,路途劳累,又感受寒邪,症状加重,胸口憋闷。诊见:形体偏胖,颈肩部拘急,转侧不利,肩肘关节重滞酸痛,活动受限,便溏。舌质淡红、苔腻色白,脉沉弦细。查阅外院血检及摄片报告,均属正常范围。证属风寒湿痹症。治宜益气通阳,祛风散寒,燥湿化痰,通络止痛。全细乌鸡半夏汤合桂枝汤加昧:生黄芪30g,炒白术、桂枝、姜黄各10g,炒白芍、威灵仙、生地各15g,姜半夏12g,鸡血藤20g,全蝎、北细辛、制川乌、制草乌、生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温服,每日2次。5剂尽,诸症缓解,苔腻转薄,脉弦细,病势大瘥,守法续进,制川乌、制草乌各8g,7剂。隔日1剂,服法同前,宿恙迄今未发。
, 百拇医药
    3 体会

    乌头配伍半夏为“十八反”之列,沿袭距今近八百年,但是相反药物的伍用,古方早有出现,如海藻玉壶汤、甘遂半夏汤之类。关于“相反”的涵义,笔者认识有二点:一是直接关系,指药物本身能起到反作用,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二是间接关系,两种药物合用时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或产生剧毒作用。然而,关于相反药物的药理拮抗尚未明确,目前未有临床报道和实验论证。温习了5版教材《中药学》,并参考有关医药杂志,对其药物的配伍及禁忌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有毒相反药物的配伍,在5版教材中明确提到“贝母或半夏分别与半夏及乌头”配伍,因其药物温燥,故对阴虚、燥咳、热痰、血证应当忌用或慎用。笔者认为治疗痹症注重舌、脉、形体是关键,如形体赢瘦,口干,舌质红、少津,脉弦数,虽有其症,不可妄投乌头、半夏。使用有毒相反药物应从小剂量递增,根据性别、年龄、体质而定,这样人体对药物有一个适应过程,并逐渐增量,中病即止,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使用乌头配伍半夏治疗风寒湿痹症,取得满意疗效。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乌头、半夏毕竟是毒性药物,使用上还须谨慎为好。, http://www.100md.com(祝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