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62628
脾阴虚证治述略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11年第8期
     关键词 脾阴虚证 辨证论治 临床经验

    脾胃为中土,脾属阴土,胃属阳土。自古医家,言脾阳者八九,述脾阴者一二。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临床实例也支持脾病以阳弱为多见,治疗时用阳热之劑,每能获效。然而阴阳是互根的,无阳固然阴无以生,而无阴则阳亦无以化。例如时病因温热、湿热、暑、火等邪袭人,由表人里,由卫人气,先是胃阴大伤,继之累及脾阴耗损。正如《温病条辨》所云:“寒湿多伤脾胃之阳,湿热多伤脾胃之阴,脾属土,虽喜燥恶湿,然燥太过则草木枯槁不荣。”此刻既要清养阳土,也应滋濡阴土,方为万全之策。

    1 脾阴虚的见证

    《素问•示从容论》云:“四肢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上述经文,无疑是开脾阴学说的先河。发生脾阴虚的来由,除上述温热等邪的耗损外,尚有:①过汗、妄下及温热药的误治;②《症因脉治》指出的“意外思虑,失饥饱伤,脾土真阴受伤。”由此可见,外感、内伤以及误治等,都是形成脾阴虚的因素。当脾阴虚证形成后,其外在表现,一为运化无权,诚如《血证论•男女异同论》所云:“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二为阴血耗损,肌体失养。三为阴不制阳,虚火内燔。其常见外在症状有:形体赢瘦,面色萎黄,肌肤不荣,神情疲惫,少寐,五心烦热,口干唇裂,甚则口糜多日不愈,饮水不多,不饥少纳,食后腹胀,脘痛,嘈杂,泛恶,大便溏薄或虚秘。在妇女则多见月经错后而量少,色淡。舌红少津、少苔或光剥,脉细数或濡数。其中以舌红少津、少苔,口干唇燥,脉细数无力,面色萎黄少华等为脾阴虚证的主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0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