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311356
应积极恢复长兵比赛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中华武术》 2006年第9期
     古代武艺重兵械,而现代武艺重拳法,这是古今武艺最大的不同之处。古代兵械形制繁复,有时代上的不同,也有民族和地域问的差别,因此至迟到南宋时,便有了“十八般武艺”之说。当然,这是极言其式样繁多而武艺结构复杂而已,并不是一个有严格意义的概念。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古代兵器,就不难看出,虽然确实存在式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的现象,但最主要的类别和器种的变化并不很大,大致自火药兵器彻底取代冷兵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兵器一直保持很强的稳定性,成为冷兵器群落中久红不衰的“名星”。当然不是说它们一点变化都没有,而是说变化比较小,形制和制作材质的延续性很强,技术上的传承性也很强。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应该是枪,或称“大枪”。

    枪是矛的延伸,这无疑义。但由车战和步战的矛,转而成为马枪(或称马矟、马槊),其实是经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中间有一个胡汉武艺交流融合的过程。所以,魏晋人曾认为马枪是“胡戏”,是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技艺,这话是有道理的。从历史文献考察,马枪的真正定型是到了唐代,也正因为它在军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武则天所创始的武举制度中才有了马枪测试项目。自此以后,当宋辽金元时代,枪在军中的地位曾经受过陡然崛起的打击兵器的挑战,但这并没有动摇它的根基,枪的独尊地位始终保持不变。

    以现有资料看,明代是马枪转而成为步枪的重要时代。自明以后,马上用枪者仍然时有所见,但总体上看,枪基本上成了步战利器,步战枪法成为枪技术系统的主体。至明中后期,军旅和民间终于出现了步战枪法的“陆合枪法”体系,即以程式化了的八毋枪和六个合战之法为主体的训练体系。由于受地域和传授不同的影响,明代陆合枪至少有六七个流派之多,最有影响者有杨家、沙马、马家三家,三家枪制不同,技术上也有较明显的差别。但,究其根源,实则大同而小异,除了因为器形和材质的不同而形成的特点外,基本枪法并无二致。原因很简单,因为枪是一种结构非常简单的兵器,古人称它为“刺兵”,这就决定了“十枪九札”是最根本的技术法则,离开了这一点,便必然走向虚花,变成“只图人前饰观,上阵无用”的花巧技艺。

    为保持武艺质朴实用的特性,古代武艺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练打结合”,以练促打,以打验练,互为导向,形成制约。戚继光将这一原则概括为“先自舞,后比试”“既得艺,必试敌”等教条,要求习武者遵而守之,“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显然,这里的“打”或“试”,都是一种竞技性质的对抗运动,它有一套相应的器械、护具、规则、程序等,比试目的是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也在评测习武者的技能状态。

    据史载,明代自洪武四年就确立了枪的比试制度。洪武四年三月,朱元璋下令,凡军官由百户升千户者,不能但凭资历,都必须比试枪法,以成绩定升降。“比试之法,每二人为偶,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在这次大规模的比试中,名将王铭脱颖而出,所有的百户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自然王铭称得上全国枪法冠军。可惜这位天下无双的枪家后来竟死于朱元璋的暴政,他的枪法并没有传存下来。由于史料不足,我们对明代枪比试的细节不甚了解,但我们不妨参考一下《水浒传》第十三回,即杨志与周谨在北京比试马枪的场面:“两根银枪都去了枪头,各用毡片包裹,地下蘸了石灰,再各上马,都与皂衣穿着。”这不但防止了伤害,而且可以观察白点以确定胜负。足见古人对确保“练打结合”是有一套办法的,古人没有愚蠢到仅套路演练来评定武艺水平的高低,也从来没有搞过“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之类的把戏。

    枪的比试一直到民国年间还存在,以张之江先生为首的国术倡导者们,在“国术考试”中设立过“长兵”比赛项目。1928年以后,全国各省的“国术考试”中,多有长兵比赛项目。举例说,《大公报》1935年4月23日(125期858页)载:“济南二十二日电。二十二日鲁国术考试续开,长兵、摔角、射箭、拳脚比试,到观众万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比赛大会上,长兵仍然是项目之一。遗憾的是这竟是长兵的最后一次露面,自此以后,枪的比试销声匿迹,无复踪影可寻矣!可以说,这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含蕴的民族体育项目竟被浅见者轻易地抛弃了。在以新编长拳为核心的所谓“竞技武术”体系里,枪其实是一种舞蹈器械,运动员持之如柳条,蹦蹦跳跳,甩甩打打,莫名其妙,与古之大枪,与明清以来流传有序、高古厚重的陆合枪法根本上风马牛不相及。我曾经说过:“我国古典武艺体系形成了‘大枪独尊’的传统,枪被尊为‘百兵之帅’‘长兵之祖’,枪法是一切武艺的至高点。大凡一位高品位的武艺家,总要在枪法上有些讲究,下场演练要拿大枪,不是花枪,更不是一般杂兵,这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个显示学养、资历和身份的标志。”所以,在当代武术的总体衰变中,要以枪的衰变最不堪入目,令人痛心!

    改变武术现状的核心在重新建构武术的竞技体系,以“练打结合”为原则,恢复散手、短兵和长兵的比赛,进而恢复和重建我国的民族体育体系,向世界推出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群落。散手开展多年了,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短兵在民间已悄然兴起,不管还有多少阻碍,全面开展只是个时间问题。只是长兵还显得比较冷落,热心的探索者还不多。

    在清代众多的民间拳派中,八极是以拳枪结合为主要特点的拳派,大致自吴钟在庆云县庄科村传播八极以来,二百多年里八极拳家多以大枪享誉,北方陆合枪精要多依存在八极中。已故的台湾八极拳家刘云樵先生,曾受教于有“神枪”之名的八极名家李书文先生,遵照李氏之教,云樵先生一向重视枪法,倡言拳枪兼谈,练打并重。云樵殁后,弟子辈郭晓波、王志财等谨守师道,一直在积极探求恢复长兵比赛的路径,近年来在海外做了不少试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又有长兵的比赛和表演活动,并拟编印程序册以志纪念。志财向我索序,嘱我略弁数言以为推动,我则在欣喜之余,乐于稍稍溯述枪法比试的渊源,以见中华武术含蕴悠深,源远流长。保护和发扬中华武学遗产,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匆促临纸,不能畅尽欲言。遥祝比赛活动顺利、成功!

    责任编辑 王涛, http://www.100md.com(马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