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武术》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80414
现代中国跤术的发展阶段(一)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华武术》 2007年第4期
     现代中国跤术的发展,大体分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抗战前和抗战后,新中国建国后到文革前,文革后期恢复比赛到1993年的全运会,全运会取消中国跤比赛到现在几个阶段。

    看一项运动的发展首先通过比赛。比赛无疑是衡量一个运动项目总体发展水平的最好标志。1928年10月15~17日,在南京举行的国术国考首开现代中国跤术竞技比赛的先河,当时的国术国考设剑术、棍术、拳术和跤术四项,四项成绩的总合为国考成绩,国考的目的是选拔中央国术馆的师资,跤术比赛只是四项比赛项目之一,并未单独列出。限于条件,不能查到当时各单项的比赛成绩,但从以后南京国术馆长张之江任命的摔角科长马裕甫、摔角教授杨法武看,这两人在取得前十七名的人当中,摔角成绩应该是最好的。

    1949年前较大规模的中国跤术比赛

    一、1933年7月12日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来自北平的宝善林(即在天桥开跤场、舞中帆的宝三)获得第一名,山东济南的的张登奎和金胜利获二、三名。
, http://www.100md.com
    二、1933年10月10~20日在南京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五届全运会,从这一次开始比赛分级别进行,共分两个级别,在轻量级比赛中,来自北平的郭生禅、张金印分获冠、亚军,代表上海参赛的浙江人朱文伟获得第三名。中量级比赛,代表南京参赛的国术馆学生阎善益、常贺勋获冠、亚军,山东济南的崔凤岐获第三名(注:笔者手中的资料是这样,这里的常贺勋笔者认为应该是常东升的别名,因为从庞玉森写的《中央国术馆史》和民间的传说来看,保定的跤坛三杰常东升、阎善益、马文奎是在1932年到国术馆学习的,并代表南京参加比赛,常贺勋如果是另有其人,应有线索可查,但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查到,和跤界前辈的交谈中也未知其人,希望知情人给以指正)。

    三、1933年10月20~30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国术国考,这次比赛跤术成绩单列,分二个级别,甲等前三名并列,分别是南京的常贺勋、山东的张登奎、北平的沈友三(即沈三);乙等前三名并列,分别是湖南的刘九胜、山东的金胜利、浙江的陈枝青;丙等共有七人并列第一,分别是山东的崔凤岐、马清河,南京的阎善益、唐宝元,河南的时显章,湖南的杨石次,北平的熊德山(注:此次比赛是文化课和比赛的成绩相加算出总分,最后张登奎获得冠军)。
, 百拇医药
    四、1934年10月10~14日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这次比赛没有分级别,代表青岛参加比赛的佟顺禄、赵云亭、张孝才获得前三名。

    五、1935年10月10~20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华民国第六届全运会。轻量级的比赛青岛的谭祖秀、上海的田毓荣、北平的张庆分获前三名,河北的卜恩富、北平的宝善林、山东的佟顺禄获得中量级前三名,南京的马文奎、北平的张文山、山东的赵云亭获得重量级前三名。

    这届全运会的中国跤比赛首次没立女子比赛。共有九名选手参赛,他们是上海的孟健丽、盛桂秋、李诠花,湖南的彭善思、伊佩兰、陈振黛、刘英玉,青岛的齐秀兰,河南的郑玉良。最后孟健丽和彭善思获得前两名。

    六、1948年5月5~15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七届全运会,这次比赛具有特殊的意义,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胜利后,中断了13年的比赛又得到恢复,充分证明了中国跤术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当时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 百拇医药
    这次比赛男子共设七个级别,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摔跤比赛。东道主上海成为最大的赢家,获得3个冠军、6个亚军,3个第三名,本次比赛的具体成绩如下:轻丙级前两名为上海的刘飞、方明扬;轻乙级前两名为上海的曹或、俞鸿标;轻甲级第一名蒋玉昆(浙江),第二名许守信(河南),第==名傅国良(上海);中丙级第一名常东升(南京),第二名华寿江(上海),第三名谭树森(山东);中乙级第一名常东起(陆军),第二名吴晋楚(上海),第i名袁新安(湖北);中甲级第一名杜克勤(河南),第二名周松霖(上海),第三名刘凤翔(上海);重量级第一名姚长江(湖北),第二名何长海(浙江),第三名张孝才(上海);在女子比赛中,上海姑娘佟佩云、蒋立平包揽前两名。

    从解放前中国跤术各种比赛前==名看,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跤术开展比较好的地区主要以保定、济南、北京、天津四大跤城为主。另外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上海、浙江等地也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由于上海在那个时代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吸引了很多外来人口,故运动员也大部分来自外地,像佟忠义的女儿佟佩云来自河北沧州,周松霖来自江苏,张孝才来自山东。这一时期中国跤术的发展,主要存在民间,即使参加国考的人也是民间传统的师徒相授的传播方式。
, 百拇医药
    1949年后

    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摔跤这一中华民族的国粹相当重视,1953年11月8~12日,在天津市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上设立了中国跤的比赛项目,由各个大区组队参赛,共分五个级别,前三名比赛成绩如下:次轻量级第一名高小毛(华东),第二名傅亚光(西南);轻量级第一名宋保生(华东),第二名沈少三(中南),第三名王殿元(东北);中量级第一名马清宗(铁路局),第二名谭树森(华东),第三名图特布(内蒙古);次中量级第一名色登(内蒙古),第二名扬子明(华北),第三名杜克勤(中南);重量级第一名僧格(内蒙古),第二名张魁元(华北),第三名周松霖(华东)。

    从1953年开始,蒙古族运动员开始参加比赛,他们带着从祖先那里继承的骁勇善战的传统加入中国跤坛,为中国跤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但湖南、湖北、浙江从此退出中国跤坛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谭树森、杜克勤、周松霖成为在新中国和旧中国都夺得过前三名的运动员,为中国跤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百拇医药
    1956年10月10~15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摔跤比赛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因为从这一次比赛开始诞生了第一批中国跤运动健将,极大地促进了摔跤运动的发展。前三名如下:

    次轻量级第一名宋保生(上海),第二名王德英(北京),第三名贾福才(天津);轻量级第一名其木德(内蒙),第二名孟广彬(天津),第三名池昌勋(吉林);中量级第一名马清宗(山东),第二名义达木(内蒙),第三名蒋学义(天津);次重量级第一名扬子明(天津),第二名苏达那木(内蒙),第三名阿不力孜(新疆);重量级第一名僧格(内蒙),第二名张魁元(天津),第三名杨宝和(北京)。

    这次比赛各级别的前两名成为新中国摔跤比赛的第一批运动健将。此次比赛东北地区的吉林也有人得到奖牌,说明中国跤在东三省均有相当好的群

    [ 下 页 ], 百拇医药(沈福康)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