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8年第3期
编号:11586079
抑郁体验问卷中文版在640名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及两种评分系统比较(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3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年第3期
     2.3.2 区分效度

    为考察问卷最初的设计思想,即情感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是两个独立的人格维度。本文对各分量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因素权重评分法时,情感依赖性分量表和自我批评性分量表无显著相关或仅有弱相关(男性r=0.01,P>0.05, 女性r=0.20,P0.05;条目权重法r=0.03,P>0.05),自我批评性个性与MASQD呈显著性正相关 (因素权重法r=0.28,P

    3讨论

    许多人格理论学家都用不同的术语探讨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同这两个个性维度的发展及其对个性形成的影响。Bowlby[16,17]探索了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是如何创造了最原始的情感并表现为不断寻求依附关系,同时又努力摆脱这种关系,追求自我的独立。Beck [18]指出个性是在个体与他人必然的联系和必不可少的分离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一方面表现为寻求亲密关系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需要获得区别于他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这两个个性维度的发展过程不均衡,将会导致一些心理障碍。Blatt[14]等从人格发展、心理动力学原理和认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两个对抑郁易感的个性维度:情感依赖性个性和自我批评性个性。Nietzel和Harris[19]在一篇综述中指出,Blatt研制的抑郁体验问卷(DEQ)用于评价正常人群的具有抑郁倾向的两个个性维度,对研究抑郁的易感性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 百拇医药
    本研究显示中国大学生样本的自我批评性个性的得分明显高于加拿大大学生样本,这个差别可能和文化差异有关。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是倾向于集体主义,很少有人愿意为了表现个人主义而牺牲其所属群体的和谐关系,他们首先需要的是被自己的群体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谦虚,服从社会伦理规范,这些内化的标准使他们努力做得更多,以获得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尊重和认可;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期望,他们会很自责,倾向于不断地制定更高的标准和不断地自我反省。另外,Chang[20]等研究发现,与西方文化背景的人群相比,亚洲人具有一种“防御性悲观主义”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是通过想象潜在的危险或负性经历,促进个体去采取积极的行动以避免不良的后果发生[21],这种认知图式使个体具有经常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倾向。这些文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批评性是中国人群较明显的个性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两种评分系统,DEQC各分量表均显示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其中条目评分系统的α 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略高于因素评分系统。
, http://www.100md.com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与Blatt的三因素模式的理论构想一致,中国大学生样本的因素分析也产生了三个因素[9,15],这前三个因素所解释的总方差与原样本非常相似,说明因素结构在不同样本中是很稳定的;与原样本有所不同的是,自我批评性的个性维度作为第一个因子出现,而原样本的第一个因子是依赖性个性维度,考虑这个差别可能仍和文化的差异有关。

    原研量表的情感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是两个独立个性维度,一些研究已证实这个特点。Zuroff在最近的一篇综述中指出[22],当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60时,其理论和方法学都是有问题的。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条目评分方法表现出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这两个个性维度高度相关,失去了原问卷设计的两个独立个性维度的特点,丢失了重要的信息。本研究有同样的发现,因素权重评分系统保持了原量表设计的两个独立的个性维度的特点,而条目权重评分法失去了这一特点。

    在DEQC各分量表与CESD及MASQD的相关分析的研究中,两种评分系统均显示了良好的内容效度。和以前的研究相似,情感依赖性和自我批评性的个性特性与抑郁的症状呈显著正相关;因抑郁常与焦虑共病,在统计学上控制了焦虑症状的影响后,情感依赖性个性与MASQD的抑郁症状无显著相关,而自我批评性的个性仍显示了与抑郁症状较强的相关性。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DEQ的中文翻译版用因素权重评分法和条目权重评分法均显示了中到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尽管条目权重评分法略高于因素权重评分法,但是,在效度研究中,因素权重评分法的区分效度和效标效度明显优于条目权重评分法。所以,DEQ的中文翻译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因素权重评分法更加适用于中国青年成人的样本。关于DEQ在其他不同年龄人群和临床抑郁症人群中的适用性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感谢Blatt SJ教授提供原版DEQ问卷供研究使用,感谢Zuroff DC教授在研究和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Blatt SJ, D' afflitti JP, Quinlan DM. Experiences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J Abnorm Psychol, 1976, 85(b): 383-389.
, 百拇医药
    2 Blatt SJ, Quinlan DM, Chevron E, et al. Dependency and selfcriticism: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depression. J Consult Clin Psychol, 1982, 50: 113-124.

    3 Blatt SJ, Sichman S. Two primary configurations of psychopathology. Psychoanal ContempThought, 1983, 6: 187-254.

    4 Blatt SJ, Zuroff DC.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 and selfdefinition: Two prototypes for depression. Clin Psychol Rev, 1992, 12: 527-562.

    5 Bagby RM, Schuller DR, Parker DA. Major depression and the selfcriticism and dependency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m J Psychiatry, 1994, 151:597-599.

    6 Blatt SJ, Schaffer CE, Bers SA,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J Pers Assess, 1992, 59 (1): 82-98., 百拇医药(方建群 姚树桥)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