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9年第1期
编号:11750294
阅读障碍的“成分模型”理论基础及操作原理(综述)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年第1期
     【关键词】 阅读障碍;成分模型;综述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1.004

    中图分类号:R395.2,R749.94 文献标注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1-0015-04

    在阅读障碍研究领域,“智商-成绩差异模型”(IQ-Achievement Discrepancy Model, 简称“差异模型”) 自产生之日起备受研究者喜爱且已成为许多国家阅读障碍研究中广为采用的检测模型,几种可能的解释是:“差异模型”检测可操作性强,且检测出的阅读障碍者属于特殊阅读障碍(specific developmental dyslexia),从而保证了该缺陷不会扩展到其他领域;言语智商测验与阅读能力有关,研究表明约有16%的阅读障碍归因于智力因素;“差异模型”检测可以为鉴定儿童是否患有其他伴随性学习障碍(书写、算术、语言表述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3 ]。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差异模型”检测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差异”检测只是一种资格鉴定,即判断个体是否有资格接受特殊教育服务,既不能对导致阅读障碍发生的病因和阅读障碍表现形式做出解释,也不能为实践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干预补救方面任何指导性信息[4]。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阅读障碍检测不应该考虑智商因素,而应该检测儿童阅读成分的强与弱,进而根据其阅读成分缺陷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应该将阅读困难者全部纳入到阅读障碍者之列,没有必要将其划分为特殊阅读障碍和普通阅读障碍;与其测量智商,不如重视对造成阅读障碍儿童差异的认知过程因素的评估[5-8]。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阅读成分理论的阅读障碍的“阅读成分模型”(the Component Model of Reading Disability, 简称“成分模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