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9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1780444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3)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日 黄艳苹 李 玲
第1页
第3页

    参见附件(3732KB,6页)。

     金华、吴文源等在1986年组织全国13个地区协作完成SCL-90的1388名正常成人的常模资料,具有较好的样本代表性。目前在国内使用SCL-90的研究中多半也是使用该常模,但是,从陈树林等人对SCL-90的的信效度再分析的结果来看[24],现在正常人群的量表得分比1986年常模显著提高,而且,在金华等人制定常模时,没有制定大学生常模,现在的一些研究者多半是使用当时的青年常模作为参照,而大学生与全体青年两个群体显然也不尽相同。从本研究的计数分析中看出,和成人常模以及青年常模比较的研究报告一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常模,而使用大学生常模,尤其是使用大学生常模Ⅰ比较时,结论均是较常模好。

    在本文Meta分析中得出,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和青年常模比较显著较低,而且平均效应超过0.2以上。很多研究者根据这个结果得出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令人堪忧,或者大学生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常模等结论。但是在与大学生常模的比较中又得出,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大学生常模要好,与胡启先或张智勇的常模相比合并效应均值也低于-0.2,与唐秋萍的常模比较合并效应均值为-0.1,这个结论又恰好相反,大学生被试的综合样本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常模。对这两种结果,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参照常模不一,但是哪个常模才更合理呢?首先,SCL-90的成人常模和青年常模由金华等人制定,取样于1986年,取样范围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可以说在当时来说此常模是较为适用的,但是现在事隔20多年后,这个常模是否适合21世纪的人群?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人们的精神生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生活的要求,甚至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态度和当时也差异甚大;同时,该常模制定时就没有专门制定大学生常模,所以,这个常模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其次,3个大学生常模中,唐秋萍和张智勇的常模均来源于Meta分析,未经过实证取样调查,结论很可能受搜索文献的广度影响;胡启先的常模进行了实证调查,但是所建立的常模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以致以后研究者凡使用此常模均得到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结论,此常模可能有些偏差,其效度有待考证。所以,现阶段大学生可利用参考的常模首先存在适用性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低的结论显然值得商榷。

    虽然缺乏一个较为合理和客观的参考标准,但是从效应值的大小可以发现,大学生SCL-90中的强迫、焦虑、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无论与哪个常模进行比较,大学生的得分均较高,提示今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这4个方面着手。同时,本研究通过对232个样本263775名被试进行再分析,得到一个涵盖24个省市,包括各专业类别各年级的大学生被试的综合结果,该结果的样本量巨大,与其他常模相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与Meta分析结论一致,介于全国常模和大学生常模之间。这个再分析的常模无论从涵括的地域、范围、样本数量等来说,都更具有代表性。但是否该常模较以往常模更科学,还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确证。

    参考文献

    [1]Dew MA, Soria JJ, Seghezzo ME .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in an Argentine Bonicatto population sample[J].Soc Psychiatr Psychiatr Epidemiol, 1997, 32: 332-338.

    [2]王征宇. 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 1984(2):68-70.

    [3]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 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4]童辉杰. 对20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质疑与验证[J]. 思想理论教育, 2007,9:41-43.

    [5]Glass GV.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M].BeverlyHills.CA: Sage Publications,1981.

    [6]Glass GV, McGaw B, Smith ML. Meta-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M].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1.

    [7]Cooper H. The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 A social science approach[M].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4.

    [8]HemertDA, Fons JR, van de Vijver. Cross-Culture Meta-Analyses Pre-conference workshop[J]. IACCP, 2004. 

    [9]周旭毓,方积乾.Meta分析的常见偏倚[J].循证医学,2002,(2):216-220.

    [10]凌莉,韩璐.Meta分析方法的正确应用[J].循证医学,2002,(2):102-104.

    [11]Schmidt FL.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ing and cumulative knowledge in psychology: Implic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researchers [J]. Psychol Methods, 1996, 1 (2): 115-129.

    [12]Hedges LV, Olkin I.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5.

    [13]胡启先, 易法建.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732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