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9年第7期
编号:11790402
灾难救援人员心理干预中的经验分享技术(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年第7期
     【关键词】经验分享技术;心理干预;救援人员;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7-0461-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7.002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心理学工作者神圣的专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专业人员在开展心理援助及其相关工作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触动和思考。对受灾民众提供心理援助已达成共识,除此之外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医护人员以及各种类型的志愿者等所有参与紧急救援的人员也成为亟需心理支持的重要群体。心理卫生专家指出,救援人员极可能因为长期参与救灾、持续接触尸体、过分与罹难者共情出现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实证研究表明,对灾难救援人员应用经验分享技术(debriefing)进行心理干预确实有所帮助[1-2]。
, 百拇医药
    1什么是经验分享技术

    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里,debriefing意思是向任务完毕归来人员等询问以获取情报。相对于briefing(简报),debriefing指飞行员、战斗员或救灾人员执行任务前由上级给予任务的简报,待任务完成后返回基地汇报,以示责任完成、压力减除的意思,有接受询问、说明清楚及卸下压力的意涵[3]。作为心理干预技术术语,对debriefing一词国内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如工作简报、心灵洗涤、纾解、经验分享、分享统整、分享叙述和任务后回顾等,但每种译法都无法完全保留原义。为便于理解本文采纳应用最为广泛的译法,即经验分享。

    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心理卫生专家Mitchell针对紧急救援人员设计了一套早期危机干预系统,其中经验分享技术引起了特别关注。Mitchell将经验分享技术界定为危机事件应激经验分享(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4]。Devilly等指出,经验分享技术属于简短危机干预模型范畴,不同于正规的短期或长期心理治疗,旨在减轻因创伤事件引发的、特别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相关的精神症状[5]。这种处置有特定的主题和焦点,针对经历创伤或危机事件后出现的压力及情绪反应有一套系统的操作方法,主要是帮助工作人员处理此时强烈的情绪,同时透过教育告知何谓正常的压力反应、怎样应对压力以及如何相互支持来帮助工作人员[6]。简单来说,经验分享技术通过引导受创个体讨论他们对危机事件的情绪和反应,促使个体调动自身能力克服危机事件的影响。
, 百拇医药
    目前,经验分享技术已成为重大危机事件应激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预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应用于军队、医院、学校等多种情境,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心理干预的标准化实践[7]。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工作人员聚会中也进行经验分享,但这种以交流各自工作情形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例会与应用经验分享技术提供的心理干预明显不同,前者更注重理性分析,即经由对整个事件的程序和表现进行评估、分析以发现改进工作的策略,而后者着重处理经验当中的情绪层面。

    2 为什么救援人员需要经验分享

    尽管救援人员具有高涨的助人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更有许多人是在崇高的政治任务号召之下投入救援工作,但不可否认,他们同样是受到创伤的群体。灾难救援人员大多由外地紧急前往灾区展开援助工作,不仅每天面对死亡和废墟,还承担着繁重的搜救任务。很多因素都足以构成巨大的压力,例如物资拮据与器材短缺,灾难现场混乱但急救任务紧迫,与合作者默契不够却必须紧密配合,无法预知的威胁以及身心的高度透支等[1]。救援人员不得不面临3种类型的压力源:(1)因目睹灾难现场凄惨的景象不断体验创伤性刺激,产生恐惧反应;(2)因救援任务失败或未达到预期效果,感到强烈的失望、自责及个人无价值感;(3)因过度疲劳、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受伤或损失,致使无法发挥功能[8]。除这些与救援工作直接相关的压力以外,救援人员同时还承受着来自自身及家庭的压力,例如无法照顾家人、不能承担家庭责任等[3]。如果救援人员不了解甚至否认自己的压力源,不能适时地予以处理,当压力堆积到一定程度时极有可能出现应激症状,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适应[2]。
, 百拇医药
    为救援人员提供经验分享,即在每一次救灾任务暂告一段落后,由专业人员引领救援人员说出一天工作下来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心得想与其他同伴分享,这样的叙说过程不仅能够减轻个体由于超负荷工作造成的身心俱疲与情绪困扰,而且还可以凝聚救援团队的士气,使成员感受到团体内部彼此的支持而保持良好状态,为后续的救援任务加油打气[8]。由此可见,为救援人员提供心理干预不仅是为了救援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救援队伍持续的战斗力。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灾区民众在第一时间接触最多的往往是救援人员,救援人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他们与灾民的互动。因此,帮助救援人员排解压力、调整情绪,也是间接帮助了更多的灾民。

    3 经验分享技术的应用效果

    经验分享技术应用的效果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已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焦点。一方面,Carlier等研究表明,经验分享团体的参与者通常将经验分享过程评价为极其有益的宝贵经验[9]。另一方面,Bisson等研究表明,经验分享过程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痛苦[10]。目前研究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虽然历经20年的研究但是经验分享技术应用效果究竟如何仍然颇有争议,还缺乏严格的实证研究[11,12]。究其根本,在这一领域不是没有实证研究,关键是概念模糊以及研究方法限制使得已有的研究缺乏信服力,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但Robinson指出,证明经验分享技术没有价值甚至是消极影响是应用这一技术的研究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一对一的干预形式,实践者根本没有经过专门技术的训练,干预的对象是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而非救援人员,没有评估参与者是否愿意接受服务等,这些变化已经违背了经验分享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与Mitchell最初提出的CISD几乎没有类似之处[13]。
, 百拇医药
    经验分享技术作为CISM的一部分,适用于经历同一创伤事件的救援人员群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生助人效果:(1)形成正确认识。经验分享过程有助于个体对危机事件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认识,省察自己出现的各种想法和反应,识别目前已经出现的或以后可能出现的应激症状,使个体认识到自己出现的其实是非常事件下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的正常的压力反应,给予个人化的心理支持[7]。(2)打破心理隔离。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严重扰乱了个体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一时间危机事件成为人们唯一关注的对象。这时个体以为自己原有的认知和情绪整合机制失去效用,产生心理隔离感加剧应激反应。应用经验分享技术使个体有机会将内心的焦虑与恐惧用语言自由表达出来,有助于打断心理隔离经验,同时帮助启动问题解决策略[14]。(3)发现潜在原因。有些人之所以出现危机事件应激反应(Critical Incident Stress,CIS),是因为唤醒了以前曾经经历过但尚未解决的应激状态[3]。这时危机事件就成为一个扳机点,唤起了个体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情绪冲突,经验分享过程使专业人员有机会了解目前反应与既往经验的关系,发现适当的干预切入点。(4)消除彼此误会。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人体验到紧张、焦虑,不确定感增强。这时团体成员之间很容易发生误解,导致团体内部有效沟通明显减少。在团体内应用经验分享技术有利于帮助团体成员对整个事件达成准确的、一致的认识,确认各自的问题和需要,明确团体工作目标,提出应对措施,提高团体救援工作效率[15]。, http://www.100md.com(安 芹)
1 2 3 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