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9年第7期
编号:11790242
美国群体行为干预项目中的不良同伴影响:问题与启示(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年第7期
     4.3我国在不良行为干预实施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及措施

    首先,了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不良同伴影响是怎样一个过程。在西方文化中,不良同伴的影响主要有两个过程:(1)同伴通过不恰当的社会关注,对问题行为产生兴趣等进行本不应该有的积极强化,就会导致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率的增加。(2)高风险的青少年在不良同伴强化影响中产生在未来做出不良行为的动机[2]。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同样的过程,是否存在文化特异性?例如,我国的一项关于吸烟饮酒不良行为的研究发现,友伴的不良行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有明显影响[13]。这说明,在吸烟饮酒的行为上,确实存在着“偏差行为强化”的现象,这为今后的干预如何避免同伴负面作用,提高干预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其次,要理解群集性治疗和干预是怎样设计的,干预项目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别对改善问题行为起什么作用。要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并没有起作用、甚至会有反作用,即所谓的医源效应(iatrogenic effects)。在群体性干预治疗上,我国是有比较成功的经验的。例如,在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群集性控烟干预项目中,研究者以班为单位组织干预,班中有男生也有女生,有吸烟的也有不吸烟的大一学生,形成混合型的群集性干预模式(即把良好行为者和不良行为者安排在一起),并且通过全班学习、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进行自我教育,共同订立全班守则,发挥集体力量,互相帮助,互相约束等具有中国班级管理特色的干预方法,结果表明是一种对吸烟行为进行干预的很好方法[14]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0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