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83142
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姚玉红 刘亮 赵旭东
第1页
第5页

    参见附件(5523KB,6页)。

    姚玉红 刘亮 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摘要】目的: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索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自尊水平对两者之间联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069人,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分化量表(DSI)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集体施测。结果:男生SF-36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及自我分化的与人融合、自我位置和情感反应性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均P0.001),而自尊得分低于女生(P=0.009)。男女生SF-36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与自我分化的4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36~0.49;均P0.001),而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45,-0.39;均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生的自尊在DSI的自我位置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β=0.59,P0.01)。在女生DSI的其余因子及男生所有DSI因子与心理健康的联系中未发现自尊的调节作用。结论: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我分化程度和自尊水平更高。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高自我分化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女生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因不成熟的自我分化而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困扰。

    【关键词】 自尊 自我分化 低年级大学生 自我位置 心理健康 调节 横断面研究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课题(10YG19) 同济大学“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家庭系统动力学量化测评及干预研究

    【分类号】B844.2

    自我分化(dfferentiation of self,也称Self-Differentiation)是系统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个体内心层面的分化(intrapsychic)及人际层面的分化(interpersonal),前者代表把情绪与理智区分开来的能力,后者代表个体在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中保持自主独立的能力[1]。研究
------
     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自我分化程度较低的大学生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提示可能存在某种或某一些调节因素,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的联系中发挥着调节作用,使得某些低自我分化的大学生能够免于出现心理困扰或罹患心理疾病。此外,这些潜在调节因素的作用是否与性别差异有关也有待考察。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523KB,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