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01年第6期
编号:11555130
勇气
http://www.100md.com 2001年6月1日 《父母必读》 2001年第6期
     我父亲是一位传统的男人,在他的原生家庭中,他是长子,弟妹很多,自幼被赋予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年纪轻轻就离家求学。在面对人生大部分职责时,他通常尽量保持符合社会传统的角色,惟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竭力做一位开明又民主的现代父亲,尤其对于我的性别角色的教导,从我出生取名开始,他就不想让我局限在女生空间。

    我的母亲则是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及社会价值下的牺牲者,她痛恨女孩子被父母视为赔钱货,她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发展的机会,除非他自己放弃。我这个女儿就成了她这个理念的实践对象。例如,她爱看书,最常跟我分享的就是书中那些海阔天空的女性。她最喜欢“小妇人”四姐妹中的老二,因为她最像男生。身为女性所受的限制和委屈,她试着从阅读书籍中寻求补偿。她深信不疑的是:女孩子不是二等人,女性的幸福不应该决定于男性对她好不好,女性的快乐不应该建立在男人对她的肯定上。她甚至还跟我说过:“女人的魅力在于她不刻意做一个女人。”她也相信当一个女生喜欢一个男生,她可以适度而主动地表达。现在想起来,她是地道的“新女性主义”,任何因性别而造成的约束和不平等都令她气愤。
, http://www.100md.com
    我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很少有机会注意到男女生的不同。小学五年级开始男女分班,初中念的是男女同校中的女生班,高中则进入女校,大学上的是纯女生的家政系,可以说10岁以后的社会关系都是以女性为主。我这种与众不同的性别观经常在生活圈中受到挑战,在女性同伴中我往往有“非我族类”的困惑,有时我感到十分孤单,就会想起爸妈在他们那一代中要扮演那样的父母角色,实在也需要相当的勇气。

    26岁那年,有个小学同学生病,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去看她。当天在场的大部分同学都已结婚,我听着她们畅谈先生和孩子,虽插不上话,却听得津津有味。有个同学忽然很体贴地转过头来对我说:“你一定对我们的谈话内容感到很无聊吧?”就这样,“我”被隔于“她们”之外。她的善意勾出我的敏感。回家后我想了很久,从被隔离的哀痛中体会到“不受传统的束缚”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我知道,我走的是一条需要自己摸索的路。对于自己的女性角色,我得自己揣摩,而且要甘心接受别人对我的羡慕和同情。

    在“不刻意做女人”的过程中往往会走过头,变成“刻意不做女人”。到了30岁,我拿了博士学位,在大学当副教授。母亲在病危时,心中惟一的挂念竟是我的婚姻,她一辈子不鼓励我有“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观念,但是看着我那么独立,不知她心里是否还是有些不忍?或许欣慰中就带着这么一丝遗憾。母亲对我的影响是借着日积月累的角色期待,而父亲总是那个旁观者。他似乎一直都认同母亲对我的教导,他很少跟我谈到男女交往的事,或许他认为他的想法已不适合我这个时代,但是他深思熟虑后说过的两句话却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我刚考上大学时,他在我离家前夕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天下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没有解释,没有说明,留给我无限的疑虑和纳闷。或许因着这句话的偏差导向,我在应该交友择偶的年纪一再证实男女的交往是有企图、有目的的。那种感觉令我感到悲哀,但也保护了我因为小心谨慎而未曾轻易付出的感情。
, 百拇医药
    距那句话15年后,我的“未婚中带有不婚倾向”的状况使得老父亲很头疼,有一天,他望着我叹了口气,说出另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天下的男人都瞎了眼睛。”仍然没有解释,没有说明,却道出他的心烦和无奈。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点后悔给了我那么多的发展空间,使我膨胀到无法套进任何框框,但是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而且是糙米饭!我看出他有些自责,似乎把女儿教成这付德性,嫁不出去,他难辞其咎。但是不解的是:居然没有识货的男士敢试试这种“新时代的产品”,“害”他加倍不安,难怪他要生怨气发怨言了。

    父亲对“天下的男人”论断虽嫌太夸张,却点出他对我的疼爱和爱中的矛盾。在那么多年前,他就看到社会对女性的不合天意的安排,他可不愿意女儿走上油麻菜籽的命运,但是要突破不合情理的限制需要相当的勇气,因为要面对不可知的结果。, http://www.100md.com([台湾]黄西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