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01年第11期
编号:11554676
对抗
http://www.100md.com 2001年11月1日 《父母必读》 2001年第11期
     儿童发展心理的专家认为,孩子在自我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完整的自尊、自信、自立的心理能力,这比孩子的其他能力要重要十倍百倍。自尊是孩子的灵魂之杯,只有它完整时才能盛满爱、智慧和良知。父母无意中挫败孩子的自尊等于是给这个杯子戳了一个洞,不管孩子今后一生中多么努力与辛苦,他的灵魂之杯仍会是空空如也。试想,一个对父母叫板承认自己是坏孩子的孩子,他的心灵上早已是百孔千疮。

    我们大多数的父母表面上渴望孩子成长成熟,但内心深处仍旧害怕孩子有一天会不再温顺与听话,甚至恐慌失去孩子的尊敬,但孩子与父母对抗,向父母叫板的那一天或迟或早会到来。一些社会学者停留在只关注家庭的好功能,关注父母为子女奉献了多少上,而绝口不提父母从子女身上的诸多心理获益。不少父母无意识地通过对孩子的管理来实现权利欲望、控制欲望、自我中心、社会价值感,以及对某些未竟事业的心理补偿。

    早在70年代,美国与西方的社会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家联合对家庭的负面作用进行研究与报道,认为家庭是最会伤人的地方,许多青少年带着残缺不全的身心走入社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所以,许多相应法律被确立来监督和限制父母对子女的权利。看电影《刮痧》,你可能会嘲笑美国的法律制度,把它看成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这样的“差异”的确在那个社会中更好地保护了许许多多受父母虐待的孩子。

    经典派的精神分析学者,几乎对每一种心理困扰、内心冲突和行为障碍都勾画出一种与早年经历相关的心理创伤病谱,这个病谱就是创伤发生的时间序列。比如说:“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和边缘人格是在婴幼儿期(1岁以前)缺少母爱,或者母亲的态度生硬,没有让孩子确立对人的信任感;人际关系不良、不能与人形成亲密关系、贪食、唠叨、抽烟是哺乳期未得到充分的口腔满足(吸吮奶头);而贪婪、敌意、喜讽刺挖苦、爱批评人与儿童长牙以后未充分满足咀嚼的快感有关;内向、压抑和强迫性人格与儿童在1~3岁时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愤怒、生气、破坏、宣泄,被父母控制与惩罚,并过度要求规则有关;而残忍、无同情心、侵略性和病态人格又反过来是因为这些情绪未被正确地引导,家庭内缺乏规则有关。诸如此类,难以赘述。心理分析的病因诊断一般也要定出障碍来源于什么期,如共生期、分离期、口欲期、前恋母或恋母期等等。

    对现在的父母来说,认识不到家庭在培养孩子爱心、善良和助人为乐的同时,孩子也会滋生罪恶感、攻击性、叛逆倾向和自私自利,你很难成为一个好父母。

    作为一个整合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我更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之间的权利等级、行为序列、情感关系与信息交流是如何通过互动、分歧、对立、矜持、认同与回归来弱化或补偿幼时的不足,又是如何通过压制、拒绝、隔离、憎恨来加重或强化了孩子幼时残留的心理困境。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家庭现象:父母总是批评或责骂孩子,当这样的否定性语言达到一定的量,孩子会把这些语言不加识别地内化在自己的意识里,慢慢地发展出很糟糕的个性行为。相反,父母经常用肯定性的语言来激励、支持、欣赏孩子,孩子无意识间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特性。这类现象被心理学称之为父母语言的雕塑作用。

    经常埋怨孩子不好好读书或自己不喜欢学习的父母,其实是怕孩子不肯更多地关注学习,但这样的丁宁嘱咐会让孩子慢慢琢磨出,他要击败、控制、惩罚或表达对父母的愤怒,最好办法就是拒绝学习。有一个平时学习满不错的15岁孩子,突然向父母宣布从今以后不再上学,这无疑是家庭里的10级地震。父母极度慌乱地带着孩子来请求我的帮助,他们需要一个说法,为什么好端端的孩子突然害怕上学了。在面询的过程中,我在父母的眼睛里读到深深的焦虑、震惊和挫败感,而孩子却心情平稳地述说他身体的种种不适,如在人多的地方、教室或公共汽车上感到紧张、恐惧、呼吸困难、害怕、要晕倒等等。

    就一般的医生来说,诊断孩子患有广场恐惧症,把不上学归因于孩子出了心理障碍是很容易的事。这样的诊断一方面让孩子不上学成为合理,如果要满足父母让他坚持上学的期望,父母就得牺牲一些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让父母可以为不坚持教育原则而内心好受一些。但这些做法都于事无补。

    心理医生要关注症状以外的东西,要看到孩子症状的“戏剧性”和获益性,看到孩子的症状对家庭权利关系的干扰与修正,看到一种子女向父母变相地反抗叫板的心理意味。的确,在这个家庭里,强悍的父母一下变得非常的可怜。他们放下了架子,放弃了一些严格的家庭规则,小心地央求孩子去读书。聪明的医生知道孩子不会那么便宜地就放弃那种“变坏”获得的利益,私下里,我们会“夸奖”孩子的聪明,会协助孩子来对家庭的规则进行梳理与更新。我们会对父母说,孩子的焦虑来源于学习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压抑,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开放与宣泄,鼓励家长给孩子更多平等自由的实现愿望的机会。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当一个人热衷于建设性本能时,破坏性的本能就减少。快乐自主的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患心理疾病。, 百拇医药(李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