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2007年第7期
编号:11539241
3岁缔造一生?
http://www.100md.com 2007年7月1日 《父母必读》 2007年第7期
     在早些时候,我们的童年曾经写满了“撒野”和自由。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的来势汹汹,“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一时间,新一代父母们一片焦虑!

    3岁,也成了父母心灵中一道深深的界限。一定要赶在3岁之前让孩子学会……否则将延误一生!

    “0~3岁,孩子成长关键期”到底意味着什么?父母到底怎样做才真正有利于宝宝的成长和发育?

    深度访谈

    “关键期”的3个关键解读

    受访专家

    小泉英明:日本著名物理学家、首席脑科学专家,曾获2005年诺贝尔奖提名,197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在1976年发明了偏光原子吸收测定法,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小泉英明先生还发明了现在医院及实验室使用的核磁共振仪,以及可以在教室里测试大脑活动的光导测试仪。现为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组长。

    ⒈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比较容易获得这些能力。

    《父母必读》:“关键期”的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宝宝今后的发展真的具有决定性意义吗?

    小泉英明:说到关键期,首先还要从小鸭子的故事说起。小鸭子刚刚出生后,看见离自己最近的、活动的较大物体时,它会误认为那就是自己的母亲,便紧随其后,片刻不离。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把这种现象叫作大脑的“印刻现象”。研究者曾使用玩具替代动物作了实验,发现印刻现象只在小鸭子孵出后的21小时~24小时之内存在,以后便不再出现。所以,人们把这段时期叫作“临界期”。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印刻现象”应用于儿童早期教育当中,从而提出婴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的理论。

    但是,后来,我们用“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代替了“关键期(critical period)”的说法。这样做恰恰说明了所谓“关键期”,不是获得维持生命活动基本能力的决定性的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8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