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父母必读》 > 第4期 > 正文
编号:11584268
本期观点
http://www.100md.com 2008年4月1日 《父母必读》

     免疫力是靠自身逐渐成熟的

    发烧高低不代表病情的轻重,39℃以上的高热并不意味着就要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病毒感染往往会引起孩子高热,而且年龄越小,体温可能会越高,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控制体温的能力较差,这时重要的是积极退热。由于孩子出生前体内的免疫力或抵抗力几乎为零,出生后通过多次的预防接种和生病才促使其逐渐成熟,所以家长不要太担心孩子患感冒等常见疾病,它们在给孩子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会带来好处。不要吃市面上销售的增强免疫力的药,免疫力是靠孩子自身逐渐成熟的。

    辅食原则:少盐、不甜、忌油腻

    在宝宝8 个月之前,制作辅食时需要遵循“少盐、不甜、忌油腻”的原则。因为和成人相比,小婴儿的肾脏功能尚不成熟,给8 个月前的小宝宝食物中加盐,会增加他肾脏的负担,对其肾脏的发育不利。而且研究表明,从小“口重”,成人后患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

    此外,甜食会造成肥胖,油腻不利于消化。总之,应该从宝宝的生理需要出发,科学地选择适合他的食物,慢慢添加。

    养育是个多选题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于是会去书本上、网络上、或者向有经验的人寻求答案。但有时候也会发现,这些观点用在孩子身上并不灵。一百位母亲就有一百种育儿方法,育儿没有绝对正确的一定之规。对于各种不同的育儿观点父母需要甄别对错,并考虑这样的育儿观点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的。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立足于孩子本身的特点,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

    相信你做父母的本能,同时学习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你一定能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育儿智慧——这可不是哪本书或是哪个专家能够给你的。

    礼仪,孩子是你的镜子

    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产生影响。正处在自我认知时期的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但有时也会专门和你对着干。无论怎样,你的任务就是坚守自己的立场,维持教育的正确航向。良好行为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孩子有的时候会故意挑战你的权威,表现得“什么都不在乎”,做出与我们教育指向完全相反的举动。不要灰心,小错误是成长的资源,是他自我成长的机会。

    如果你看到孩子不愿意做出礼貌的行为,应该多问问为什么。他拒绝说“谢谢”,可能只是害怕卖糖葫芦大叔的大胡子——虽然他对孩子很亲切。

    近视眼与“近”生活

    眼睛与身体的基本关系能反映每个物种是如何适应、利用自己所在的生存环境的。相对于身体的比例来说,在灰暗光线中捕食的猫头鹰在脊椎动物中拥有最“大”的眼睛,而有的鱼类因为生活在海底黑暗世界里,眼睛早就退化了;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狩猎、采摘、在丛林间游戏,大多是远视眼;今天,越来越多人看不清远处的近视,与报纸、电脑、作业、手机……基本都在5 ~ 10 米内这种“近”生活相适应。因此,有学者提出,我们不该把近视看做“眼睛不好”,而应该把它看做“能更好地看清近处”。

    身体协调性好的孩子注意力更集中

    注意的前提是指向性,就是将注意力指向某个目标,这需要身体的控制力。注意的结果是集中性,这样能够保证有效地收集信息。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容易对学习产生兴趣。相反,他收集到的信息是片段的、零散的,也就难以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跟踪研究中发现,身体协调性好的孩子注意力集中。这样的孩子能放松地玩,很活跃,也能很快安静下来,动静交替的转换很灵活,能马上将注意力指向另一个目标,这是大脑控制力强的表现;而协调性不好的孩子,则该动的时候动不起来,该静的时候又静不下来。

    孕期尽量离开装修环境

    普通的装修材料和新家具中,均会不同程度地有一些化学物质向空气中散发。这些物质中苯、甲苯、甲醛、铅、汞、氡等均对人体有毒,但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产生毒性伤害。为了避免装修污染等因素对胎儿造成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安排好孕育孩子的时机。比如在计划妊娠前先到医院做孕前体格检查,接受保健指导,然后在身体、心理都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妊娠。在孕期,最好不要入住新装修的房间。

    在入住前,请环保机构测定空气中这些物质的浓度,达到安全标准后再入住。

    别替孩子思考和做事

    中国和新西兰两国的学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面对小朋友之间的冲突该怎么办。1/5 的中国孩子回答不知如何对待冲突,如“不知道”、“想不出来。”而新西兰的孩子则有的表现出对故事里描述的孩子痛苦的移情。如“…好疼啊!”有的建议对受到伤害的孩子进行医学治疗,如“他可以拿一个冰块……或者一块石膏……或者三块石膏。”等等。

    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要注意看看这个教育机构有没有过度保护孩子,是不是完全在“替幼儿思考和做事”。如果不让孩子经历丝毫的不愉快,孩子将无法了解自己能够胜任什么。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