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1999年第7期
编号:11031580
绕过“地狱”之门(1)
http://www.100md.com 1999年4月1日 《大众医学》 1999年第7期
绕过“地狱”之门
绕过“地狱”之门

     天灾人祸,不期而至。杭平在灾难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勃勃的生命力,令人感叹不止。在地狱般环境中,杭平靠什么得以生存下来,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见到文质彬彬的杭平,我们无法把他同那地狱般令人恐惧、令人难忘的34个日日夜夜联系起来。作为医生,我非常希望能找到其中原因,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将是有用的。毋庸置疑,杭平生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被困井下时有一个基本的生存环境。

    “孤岛”中生存

    空气、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当洪水顷刻间淹没矿井时,杭平抱着一根木头漂到巷道尽头。这里有一个长不到1米、宽不到0.4米的小高地未被淹没,小小的“孤岛”成了杭平井下34天的栖身之地。一个人如果几天不吃不喝还不至于死亡,但几分钟没有空气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杭平栖身的“孤岛”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有了空间就有空气和氧气,而且随着井外排水,水位降低,空间不断扩大,使氧气的供给得以保证。

    灌满巷道的水,虽然已被煤粉污染,但这取之不尽的水成为杭平生命得以延续的重要物质。据科学测算,只要有空气和水,即使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一般人也能存活几天。至于到底能存活多少天,则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个人的体质和意志作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如果仅靠空气和水要使生命延续34天,其可能性微乎其微。当“饿鬼”敲门般地折磨杭平时,拉煤车的骡子成了他摆脱“死神”纠缠的意外之物。尽管咀嚼血腥的骡肉丝,使他恶心不止,但仍然一小块一小块地吞吃着。正是依靠这满是血腥味的骡肉,使孱弱的生命得以延续,在黑洞洞的巷道里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因为动物的血肉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水和电解质。

    意外与自救

    新中国煤矿史上,在井下被困矿工最长生还时间为26天。这个记录被杭平改写,这里有一定“孤岛生还”的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即杭平在意外灾难面前的强烈自救意识。当杭平意识到身处绝境时,他恐惧过;听不到抽水的声音时,他绝望过;当饥肠辘辘的痛苦难以忍受时,他萌动过寻死的念头……应该说这些都是一个普通人身处绝境时正常的心理反应。

    然而,可贵的是杭平上过高中,爱看书,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外出打过工,见过一点世面;在小煤窑工作了一段时间,对煤窑可能发生的瓦斯爆炸、塌方、水淹等灾害知识有一点了解;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不甘心“出师未捷身先卒”,这是他在绝境中克服恐惧、绝望情绪,寻求自救措施,并得以生还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如此,杭平在绝境中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自救措施。为抵御寒冷,他用煤面埋住双腿保暖;为保存体力,他长时间在“孤岛”中静卧;为拿骡肉充饥,他摔碎眼镜,用碎镜片作切割工具;为减少腐烂骡肉对身体的伤害,他把骡肉在水里搓洗了一遍又一遍;为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他在水陆界面放了一块方煤以测水位;为鼓励自己活下去,他坚信自己原是下来救人的,别人也一定会来救他。

    在年轻的生命历程中,杭平遭遇如此大的意外灾难,能在这次灾难中得以生还应当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在困境中具有坚强的毅力和强烈的自救意识。

    凡事预则立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不可能人人都遭遇像杭平这样的灾难,但一旦遇到困境,有没有自救意识,有没有基本的自救常识,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遇到地震被压在废墟中,如果能用烟雾、敲击方法发出求救信号,就能使救援人员及时赶到。如果能利用容器积存些水,也许就能延续生命。

    如果进入商场或入住饭店时,能注意观察安全出口的位置,在遇到火灾时,就不会慌不择路跟随着人群乱跑。火灾中,被烟气“毒”死者一般多于被火烧死的,如果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并保持低体位逃生,或利用水浇湿的衣被或毛毯突围,或许就能逃生成功。游泳时抽筋,不能乱动,应仰躺水面上,用手将抽筋腿的脚趾向膝盖方向扳,可使痉挛松解。如果是初学游泳溺水,懂得仰在水面上,把口鼻露出,深吸气、浅呼气,就能减缓下沉的速度,因为深吸气时人体的相对密度(比重)下降到0.967,略比水轻,呼气时人体的相对密度为 1.057,略比水重。

    还比如,家庭液化气罐意外爆炸,是先灭火还是先关气?燃气热水器或取暖煤炉泄漏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是先挣扎着往外爬还是先打开门窗?家里有人服药轻生,是只顾埋怨还是尽快刺激其咽部催吐,弄清药物送医院抢救?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人们一定还清楚地记得,滚滚洪流中小江珊抱住一棵树,风雨飘摇中被困9个小时后获救的感人镜头,这是人求生的本能。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仅有求生的本能是不够的。古语道,凡事预则立。增强困境中的自救意识,懂得一点自救和互救知识,才能让生命少一份危险,添一份安全。

    [ 下 页 ], 百拇医药(蒋瑞英)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