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2年第5期
编号:11029060
千变万化的结核性脑膜炎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1日 《大众医学》 2002年第5期
千变万化的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病并不陌生。《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家》中的梅表姐,最终因咳嗽、吐血而死的悲惨情景,令人难以忘怀。她们虽然家庭富裕,但有钱也买不到治病的药。据推测,她俩患的是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

    自从1882年结核分枝杆菌被发现后,相继发明了用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但直到1944年发现了链霉素,随后又有对氨水杨酸钠、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的相继问世,才使结核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死率明显下降。然而,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世人宣布: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在今后10年里,全世界将有1/3的人感染结核病;随着耐药菌的增加,结核病将有成为不治之症的可能。事实是,目前全球已有20亿人感染了结核菌,平均每秒钟有1人被感染,已发病的有2000万人,每年新发病的有800万人,每年死亡数为300万人……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呀!

    结核分枝杆菌散布在空气中也存在于食物中,通过呼吸及进食而进入肺及胃、肠道,然后再通过血流及淋巴而到达全身,造成各个部位感染。它可以立即致人发病,也可潜伏下来,待日后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发病。肺结核在结核病中最为多见,占了90%以上。此外,淋巴结、骨、肾、中枢神经系统也是易感染的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核病,通常称为结核性脑膜炎。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结核性脑膜炎”的命名并不确切,容易误认为仅仅是“脑膜”有炎症。其实,除脑膜外,脑实质、脑室、脑血管、脑神经、脊髓膜、脊髓、脊神经等都可以出现结核性炎症(见左上图中黄色点状弥散的结核病灶)。这些被结核菌感染的炎性组织呈灰白色或黄色,既稠厚又有纤维状物,它们积聚在脑底,堵塞脑内的细小孔道,使原来在脑中可以自由流动、保护脑的液体——脑脊液淤滞,因而出现脑积水或颅内高压。由于病变部位、病程长短的不同,病症也不相同。早期病人有发热(多为午后低热)、头痛、呕吐、颈部牵强感;晚期的较重,有失明、斜视、复视、左右眼裂大小不等、尿潴留、便秘、瘫痪,甚至昏迷、抽搐、左右瞳孔不等大、呼吸衰竭等危急病症。但不少病人的病症并不这么典型。比如我曾诊治过一些病人,他们头不痛,也未呕吐,而是因腰痛、尿急、尿频(实际上是“尿潴留”所致)去看外科。外科医生往往误诊为“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尿路感染”等,却怎么也不会想到患的是结核性脑膜炎。由于这些病人的结核病病变在脊髓,因此病症并不表现在脑,但最后CT证实有腰椎结核,脑脊液中也培养到结核分枝杆菌。还有一位病人不发热,但头痛、手不灵活,CT显示小脑肿瘤,医生为其做了切除手术;术后高热、头痛、呕吐,后经病理检查证实:切除的肿瘤为结核性的,最终经强有力的抗结核治疗后得以康复。有些病人结核性炎症发生在脑血管内,造成管腔狭窄或堵塞而被误诊为脑梗死;即使是脑膜炎表现明显的病人,也易被误诊为其他脑膜炎如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有些以精神症状为主的结核性脑膜炎甚至被误诊为精神病,因而贻误治疗,造成后遗症或死亡,给病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由此可见,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显得格外重要。问题是早期诊断不容易,如果医生缺乏经验,更会导致不能及时做出诊断。作为病人,遇有午后低热、头痛、呕吐、尿潴留等不适时要尽早去医院看病,尤其当医生提出要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时,千万不要拒绝,因为检查脑脊液是诊断此病的惟一重要手段,其意义有时超过做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是可治之症,因为抗结核药异烟肼、吡嗪酰胺等都能很好地通过血液进入脑内(医学上称之为“透过血脑屏障”),再联合使用链霉素、乙胺丁醇等,一般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用量要比治疗肺结核大、疗程也长,大约需两年的时间,过早停药易复发。患者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配合,坚持用药以完成治疗。, 百拇医药(唐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