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3年第1期
编号:11028816
缺乏与地剩:两大主流营养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日 《大众医学》 2003年第1期
缺乏与地剩:两大主流营养问题
缺乏与地剩:两大主流营养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目前,平均每日热量、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已基本得到满足;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反映食品消费占生活费比重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和接近了“小康目标”。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管理、教育、科学普及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居民的总体营养状况还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迅速增多,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可见,尽管我们已踏入和接近小康生活,但营养仍是大问题。

    老问题——营养不足影响国民体质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格发育情况欠佳

    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和七省市儿童调查的结果表明,我国0~5岁的儿童,身高不到标准的高达32.8%, 其中城市儿童为20.3%,农村儿童为35.8%,在有些西部贫困省区甚至高达50%以上。体重不到标准的,城市儿童达5%~8%,农村儿童约为20%。近年来,儿童的体重不足改进较快,但身高不足改进较慢,可能与缺乏某些微量营养素有关。

    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发现,我国7~18岁的男女学生营养不足分别为26.9% 、28.3%,超重或肥胖分别为9.82%、7.7%。与1990年的资料相比,营养不足的状况没有明显减少,而超重或肥胖却增加了两倍多,结果导致营养正常的学生比例反而下降。

    我国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总体上都低于同龄的日本人。 11~14岁的孩子平均身高比日本人矮2~3厘米,有些贫困农村的男生较日本人矮3.3~3.9厘米。大城市中,14~18岁的孩子平均体重比日本人轻1.7~2.6千克。

    身高和体重的差距反映了我国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有待改善。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儿童蛋白质、钙、铁、锌及维生素A、维生素B2等营养素的供给明显不足,如维生素A只达到供给标准的55%~63%, 钙的摄入量只达到标准的40%。

    营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智力发育和心理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研究证明,儿童时期营养不足可使智商降低15分,导致成年后劳动生产率下降10%。 同时,营养不良还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营养不仅可预防儿童时期的感染及其他常见病,同时还能减少其成年后一些慢性病的发生率,特别是降低贫困人群中慢性肝炎、脑卒中、心血管病等的危险。

    二、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最普遍的营养素缺乏病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最普遍的营养素缺乏病,城乡居民患病率男性平均为15%,女性在20%以上,影响面波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缺铁性贫血危害严重,可导致婴幼儿烦躁、哭闹等神经精神症状;导致儿童听力和视力减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尤其严重的是,这种智力损伤在补充铁剂、纠正了贫血后仍不能完全复原,达不到正常儿童应有的水平。患贫血病的成年人劳动效率明显低于一般人,如纺织女工中的贫血者由于劳动力差、出勤率低,比一般女工少得25%的工资。国人中有15%~20% 患贫血病,这对我国的人口素质和生产效率会有多大的潜在影响?可惜这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

    此外,孕妇患贫血的比例特别高,因为孕妇每天需要比一般女性多摄取9毫克的铁才能维持健康。在发达国家,平均有18%的孕妇贫血,在发展中国家,平均为56%。贫血的孕妇发生围产期死亡的概率较高,早产和产出低体重儿的机会明显高于一般孕妇,其婴儿的体格和神经发育也往往落后于一般婴儿。可见,改善孕妇的铁营养状况对下一代人以至民族的未来都有重要意义。

    新问题——营养失衡危及国民健康

    近年来,由于收入提高,食物供应日渐丰富,人们特别是城市人的食物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多变化,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及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谷类、豆类的摄入量减少。由于热量过剩,超重和肥胖率大幅度增长,导致与营养失衡有关的慢性病明显上升,严重危及国民健康。

    1982年,我国成年人体重超标的占6.6%,到1992年上升到20.7%,近年来这种增长的势头还在加剧,如北京成人的超重率已达37.5%。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者的比重也在迅速增长,不仅体格和心理健康受到损害,而且构成了成人肥胖病的后备军。肥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病,同时又是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的原因、胆囊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骨关节炎等的促进因素。因此,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我们面临的急迫任务。造成肥胖病,先天性因素(遗传)约占30%,后天性因素(环境)约占70%。目前我们还无法改变遗传因素,但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去影响它,环境因素中合理的膳食和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预防肥胖病的决定性因素。

    糖尿病患者正在迅猛增加,1979年患病率为0.67%,1997年达到3.21%,全国共有患者3850万人。因糖尿病死亡者1991年为5万人,1998年为10万人,预测到2010年可能达到38万人。

    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心脑血管病之一。从1959年到1991年的三次普查表明,高血压的患病率正在加速增长,如在1980年前的20年间增长了50%,1980年后仅10年就升高了50%,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数已达1.34亿,每年至少新增300万患者。

    调查表明,高血压的易患年龄为35~70岁,冠心病的易患年龄为40~60岁,肿瘤的易患年龄是40~65岁,这些疾病主要侵害劳动力,知识阶层受累尤为严重。椐国家体改委公布的调查结果,肩负重担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约低10岁。优秀人才的早逝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对这些慢性病进行积极的预防,不仅能够改善国民健康水平,提高生产能力,而且在减少全国医疗费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在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中,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每投入1元资金进行预防,可以节约心脑血管病治疗费用8.59元。

    三原则——改善国民营养健康状况

    一、调整膳食结构,合理摄取营养

    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热量和宏量营养素的供给一般比较充足,但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仍比较明显。例如钙的供应在标准的50%以下,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供应在60%左右,铁、锌、硒及维生素B1等的供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中国营养学会于1997年制定了《中国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对如何合理调配膳食提出了建议。如果能够按照这些建议来安排生活,不仅可以满足我们所缺乏的各种营养素,而且还能预防热量和脂肪过多,对预防营养不足和慢性病都有好处。与《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相比,我们的膳食中应增加奶类食品、豆类食品和更多的蔬菜和水果;对农村尤其是西部人口来讲,还需适当增加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

    调整膳食结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特别需要广泛持久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消费者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的关系,自觉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应当努力帮助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把健康传给下一代。

    二、适当强化普遍缺乏的营养素

    在主要食物中,强化某些微量营养素是补充普遍缺乏营养素的有效途径。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面粉中强化钙、铁、维生素B1等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我国的食盐加碘预防碘缺乏病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在酱油中加铁预防贫血的实验也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正计划开展在面粉中强化微量营养素的实验。这是一种大范围的改善食物营养的有效手段,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界的投入、学术界的努力和消费者的理解。

    三、有针对性地采用营养素补充剂

    目前,绝大多数国民从膳食中摄入的微量营养素还达不到标准。近年来发现,供给充裕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等营养素可能减少发生慢性病的危险。因此,在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用一些营养素补充剂,可以起到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最近美国的几位知名科学家报道,长期使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可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并可延缓衰老的进程。美国军队营养委员会2000年报告,美国全军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10年,提高了士兵的健康状况,节省医疗费63亿美元。需要注意的是,各种营养素在体内有一个相互平衡的关系,并不是多多益善。所以,宜补充膳食中比较缺乏的那些营养素,不必补充所有的营养素;补充的量要适当,警惕某些营养素过多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营养素补充剂不是药,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宜长期使用。

    1992年,世界营养大会宣言提出:改善国民的膳食营养是政府的职责。我国近年来开展了多项营养改善工作,如《大豆行动计划》、《牛奶行动计划》及《学生营养餐计划》等。但由于缺少法律依据,很难做到协调有序和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呼吁早日把国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营养改善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把国民营养改善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以求持续稳定的发展。相信这一天并不遥远!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合理膳食方案

    ——平衡膳食宝塔

    有关十大营养问题的具体内容,本刊今年将请有关专家详加介绍,并陆续刊出。下期将介绍我国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国民在补血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合理使用补血药,敬请广大读者留意。, http://www.100md.com(葛可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