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1101873
审视"医托"现象
http://www.100md.com 2004年6月15日 《大众医学》 2004年第12期
审视"医托"现象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如今,各种产品、服务越来越市场化,接踵而来的营销方式也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带有或隐藏着欺骗性的。近年来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大中城市医疗市场上的“医托”,就是这么一颗毒瘤。

    按理说,诊病就医,事关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危,丝毫马虎不得。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被“医托”欺骗的事件却屡屡发生,轻者因上当受骗赊了钱,重者还延误了诊疗时机,甚至因误诊误治险丢性命。如46岁的河南农民吴秀莲,为治疗视网膜脱落,在丈夫陪同下专程到上海寻求名医。可怎么也没想到,刚走到正规的专科医院门口就遭遇“医托”,不仅被骗去3000多元钱,还耽误了治疗时机,眼睛险些失明。

    像这一类的被骗事例几乎在所有的大城市都出现过。揭露医托、打击医托的行动在各地不断进行,新闻报道也可谓汗牛充栋,有的记者装扮成病人甚至“打入医托内部”进行跟踪报道,还有一些“医托”在良心发现、洗手不干后,主动揭发行骗内幕,一些大医院干脆在门诊部大厅前竖起了忠告病友谨防骗医的提示牌……然而,受骗上当的事情仍在发生。

    今天,我们请卢启华教授对“医托”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和审视,旨在提高读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警惕性,不给“医托”以可乘之机。

    ——编者

    给“医托”画张像

    "托"这个字作为一个特定的词,最初在北方流行。所谓“托”,有寄托、依靠、托付、委托和陪衬之意。现下则指怀揣肥厚佣金,设置诱人圈套,与雇主大唱双簧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无知群众上当,捞取不义之财者。这种人几乎是无孔不入,凡有利可图之处,便有“托”的身影。于是乎,我们的社会有了如车托、票托、饭托、店托等形形色色的“托”。

    由此推论, 那些专在较大正规医院和门诊部附近或大厅内徘徊,呼朋引伴,选准对象后主动出击,将准备就诊的病人指引到事先联系好的所谓"特色医院"或"专家门诊"那里看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9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