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1101315
与冠心病“和平”共处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5日 《大众医学》 2005年第10期
     冠心病患者常有“心病”

    还是从两个真实的病例讲起。

    王老伯最近刚刚被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医生叮嘱他要改变生活方式,注意休息。可他却把病历卡往抽屉里一扔,就又回工地发挥余热了。王老伯是个很要强的人,年轻时工作有闯劲,进取心强,常常为了工作连吃饭都忘了。现在虽然已是将近七旬的老人,可他干起事来还是那样风风火火。但是,好景不长,半个月后,他因心肌梗死不得不住进医院,这时他才有些后悔当时没有听医生的话。

    李婆婆是个冠心病老病号,这些年来她可真是吃尽了冠心病的苦头。虽然日常生活中她十分注意保养,但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还是时有发生。因此,每天她都生活在冠心病的阴影下,时常会莫名地担心起会不会冠心病发作,要是急性发作了该怎么办,等等。结果,整日忧心忡忡、心神不定,还常常失眠。有时她心里会暗暗地想,这样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早点走了算了。

, http://www.100md.com     看了这两个病例,我们会发现王老伯和李婆婆在对待冠心病这个疾病时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像他俩一样,现实生活中很多冠心病患者也认识不到自己所犯的心理问题。在他们的思维中,一想到冠心病,就立刻想到了要去看心内科医生,却丝毫未意识到冠心病和心理因素的密切关系。

    在医学上,冠心病属于心身疾病。所谓心身疾病,指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科学研究证明,精神紧张能引起自主神经和内脏功能的一系列变化,当这些变化发生在某些具有易患倾向的个体(如冠心病患者)身上时,就会持续发展并形成病理性改变(如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不适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因此,在防治冠心病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常规的内科治疗外,还要小心心理患病。

    解决心理问题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再分析一下前面的两个病例。

    不难发现,王老伯的心理问题是因为他具有较强的A型性格和行为。目前医学界公认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影响和危害,它与高血压、高血脂、重度抽烟等同样大。
, 百拇医药
    A型性格主要表现为:过分好胜,喜欢竞争;过重的工作要求,常对工作成就不满意;习惯做艰苦紧张的工作,即便休息时也难以放松下来。A型行为主要表现在:言语与动作的节奏快,整日忙忙碌碌;做事急躁而缺乏耐心等。

    A型性格和行为对患者健康的不利之处在于,他们不断拼搏,要在少而又少的时间内完成多而又多的事情,容易发生恼火、激动、发怒和不耐烦,并因此使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血黏度增高,加速血栓形成,容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改变A型性格和行为至关重要。首先,患者要认识到自己是A型性格,并且知道其缺陷。还要了解A型性格与冠心病是相关的,A型性格越典型,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就越大。其次,要相信性格是可以重塑的,如果能转变A型行为,就能使冠心病向好转的方向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要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学会纠正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模式。比如,时时提醒自己“健康是第一位的,千金难换”;学会制怒,向所有认识的人微笑;学会冷静处事,不要遇点小事就犯急;减少时间紧迫感,比如,你要赶到某个地点办某一件事,可将类似“我必须尽快到达”这样想法,转变为“我正在很快地走”的想法,等等。

    李婆婆的情况属于冠心病所致的焦虑、抑郁情绪反应。国外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冠心病患者经治疗症状得以改善后,与发病前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情感反应、社交退缩等。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变化都可影响心跳的速率、节律与心搏出量,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稳定情绪、调节心理对于预防冠心病复发很重要。患者要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尤其是消极的情感。比如,可以找亲朋好友聊天,把自己心中的不快说出来。这样既可以一吐为快,还可以得到对方的支持和同情。同时还要认识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冠心病治疗有不良影响,所以,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另外,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一些抗焦虑、抑郁的药物,这对于消除焦虑、紧张、抑郁等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http://www.100md.com(张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