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559316
别误解了抑郁症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大众医学》2014年第1期
     20余年来,中国人对抑郁症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抑郁症的一些误解有所消除,主动去医院就诊的人也多了起来,甚至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也不忌讳公开宣称自己患上抑郁症并接受了治疗。然而,即便如此,抑郁症仍然很容易被曲解。

    抑郁症并非境遇不佳导致

    目前,对抑郁最大的误解之一是认为患抑郁症的人是由于遭遇了变故或打击才导致抑郁的。事实上,很多人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当看起来“衣食无忧”“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的人患了抑郁症时,周围人总会感叹,认为这是不应该的。理由是:“多少人没有你过得好,都不忧郁,你怎么会得抑郁症呢?”实际上,这是混淆了抑郁反应与抑郁症两个不同的概念。

    抑郁反应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当生活不顺心、工作不如意、目标不能够实现,甚至触景生情时,都可以产生抑郁的情绪反应,这种抑郁反应会随着外界情况的改善而消失。而抑郁症却不同,它在医学上被认为是“内源性”的,与外界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内源性”是指个人的遗传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内心对外界的看法与认识。

    以高血压为例。在我们发怒、紧张或剧烈运动后,血压往往增高;长期处于紧张或愤怒的人,血压在较长时间内也较高。但这类血压增高仅仅是反应性的,不能说高血压病是由于发怒、紧张或运动引起。事实上,高血压的发生与内在体质有关。抑郁症同样如此,虽然外界环境可以引起抑郁反应,但却不会直接导致抑郁症。反之,在旁人看来没有什么不好的境遇,当事人由于“内源性”因素的作用,却会患上抑郁症。

    改变个人看法,远离抑郁症

    抑郁症多是由于遗传、个性气质、内心对外界的看法等“内源性”因素引起。遗传是父母给的,个性形成后也较为固定,而自己内心对外界环境的看法,通过努力却是可以改变的。当然,每个人对外界看法都受到自己态度与情绪的左右,要改变它并非轻而易举。

    首先,要明确改变的必要性。问问自己:“这些消极、令人不安的情绪是否影响到了我或家人的幸福?”“这种情绪如此糟糕,这样下去会不会最终成为抑郁症?”“抑郁症影响工作成绩和生活质量,要不要下决心预防、消除它?”

    第二步,可以进行自我分析。比如,我们熟知的半杯水的故事。乐观积极的人会想,还有半杯水,情况还不错,由此心里怀有希望,行为比较主动,情绪也平稳坦然;而悲观消极的人则想,只有半杯水了,杯子一半都空了,那可怎么办啊!接下来还会有什么糟糕的问题吗?由此心怀忐忑与担忧,行动上迟疑、难下决定,情绪充满不安与失望。显然,后者更接近于抑郁症的状态。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半杯水在我看来有这么多缺憾?为什么别人看来没必要忧虑的事情我却无法释怀?是自己以往的经历导致自己这种思维方式的吗?是家人和朋友都这样而自己被潜移默化了吗?这一步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第三步,在积极面对与认识自己之后,着手准备改变。知道自己长久已习惯的负面情绪的根源,就可不断告诉自己:现在并不是以前,自己已经成长了,有了更多的经验与智慧,现在愿意并且有能力改变这些消极的看法。当遇到让自己不安的事情时,尝试以较为积极乐观的方式思考与对待它。反复这么尝试几次后就会发现,换成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事情的发展并没有那么糟糕,反而还会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推动下变得更好。这样,良性的循环就形成了,抑郁症自然远离。

    最后要提醒的是:这些方法适用于抑郁症尚未发生,或者抑郁症已有所缓解需要进一步康复时,起到的作用仅仅相当于“锻炼身体”。抑郁症是种疾病,并不需要由自己负责,也不要寄希望于改变环境而好转。如果抑郁症真的来临,比如长时间处于心情低落等不良情绪状态中等,请及早就医。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