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4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560212
防治骨质疏松“三剑客”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1日 《大众医学》2014年第9期
     提到骨质疏松症,很多人都会轻描淡写地说上这么几句:“哦,老年病而已,年纪大了都会有的”“多吃点钙片就行了”“我还年轻,不会有这种病的”……由于与生俱来的新陈代谢率较低,骨骼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与钢筋水泥一样坚硬而并不具有生命的组织。其实,骨骼与皮肤、毛发、指甲等人体组织一样具有新陈代谢能力,处在一种不断淘汰废旧组织和构建新生组织的动态平衡之中,而骨质疏松症就是这样的平衡被打破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疾病。

    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构成骨骼组织的重要原材料是钙、磷及其他多种微量元素,但如果仅仅有这些无机盐矿物质是远远不够的,骨骼组织还需要俗称为“胶原”的有机蛋白构成框架结构,这样矿物质才能按部就班地附着于有机蛋白框架,形成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骨骼。这样的精密组合过程需要两种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而骨质疏松症就是由于这两种细胞出现了问题,或者是破骨细胞工作过度活跃,拆解废旧组织太多了,或者是成骨细胞工作有些偷懒,创造新生组织太少了。

    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很多人都认为补充足够的矿物质原料就可以了,也就是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研究显示,单纯给骨质疏松症患者补充钙剂并不能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这就像:一个工厂要生产出优质产品,只有充分的原材料是不行的,关键还要依靠技艺娴熟的工人和设计合理的流水线对原材料进行充分的加工。而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过程中,技艺娴熟的工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治疗药物将他们不怎么正常的工作状态调整恢复到正常,而流水线是否合理,则需通过监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来评估。

    那么,防治骨质疏松症究竟有哪些有效手段呢?归纳起来可称为有机结合、密不可分的“三剑客”: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定期监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

    “三剑客”之一: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防治骨质疏松症,首先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习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缺乏体育锻炼、甜味碳酸饮料当水喝、饮食高盐高脂,这三种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也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运动有助于提高峰值骨量、减少骨丢失、增加人体平衡能力和自信心,并有利于预防摔倒。防治骨质疏松症,运动方式的选择与防治糖尿病、肥胖症并不完全相同,除了强调快速步行、慢跑、跳跃、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之外,也同样重视举哑铃、深蹲起立、器械训练这样的负荷性运动,主要原因是这些负荷性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强度,提高和优化韧带、关节的功能,增强人们防跌倒的能力,从而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需要提醒的是,运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注意避免诱发骨折的因素,尤其是老年人。

    人体长期摄入甜味碳酸饮料和高盐高脂饮食,会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微环境的变化,继而发生肾脏对于各种微量元素排泄的问题,这样对于骨骼的新陈代谢是极其不利的。研究显示,采用低盐、高膳食纤维、富含n-3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和以新鲜鱼类为主、低温烹调的“日式饮食”方案,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骼健康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高危人群,应改变现有的“重口味”,选择食材及烹饪时做到“新鲜多一点、蔬菜多一点、调味剂少放一点、煎炸料理少一点”。此外,饮食中应注意多吃含钙量丰富的食品,如奶制品、豆腐、虾皮等。

    “三剑客”之二:合理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包括两个层面。

    1.基础治疗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治疗”,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补充钙和维生素D,这个问题虽然我们似乎非常熟悉,但是有些细节问题依然困扰着人们。

    首先,每天到底补充多少钙合适?根据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中的推荐,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天宜摄入“钙元素”1000毫克,包括饮食和钙剂补充两个方面。根据2002年我国的膳食营养调查,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饮食中摄入的“钙元素”大约为400毫克,也就是说,还有600毫克左右的“钙元素”要从钙剂补充中摄入。

    其次,现在市场上钙补充剂很多,到底选择哪种比较合适?这主要应通过阅读外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来决定。需要提醒的是,钙补充剂中“钙元素”的量并非是钙补充剂的分子含量,例如:某种钙补充剂是由碳酸钙组成,其每片含有碳酸钙分子1000毫克,而实际上每片含有“钙元素”为400毫克。维生素D也是如此,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推荐,每天摄入维生素D800~1000 IU(国际单位),而调查显示我们每天饮食中摄取的维生素D约为200~300 IU,因此至少有大约500 IU的维生素D需要额外通过补充剂来补给。

    2.特异治疗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第二个层面是“特异治疗”,其中包括很多种药物,这些药物总体上来说是作用于骨骼中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通过调节这两种细胞的作用来抗骨质疏松。这些药物可以分为7大类:雌激素以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膦酸盐、降钙素、锶盐、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维生素K衍生物,另外还有很多新型药物正在研发中。目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有双膦酸盐、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这4大类。

    就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适应人群和药效作用时间而言,双膦酸盐类药物是具有优势的。例如:唑来膦酸这种药物,由于其特殊作用机制,可以每年一次给药,非常方便。

    活性维生素D包括两种:阿法骨化醇和骨化三醇。面对市场上缺乏普通维生素D补充剂的现状,这两种药物均可作为补充维生素D的“基础治疗”,也可作为抗骨质疏松的“特异治疗”。

    由于有着独特的对痛觉中枢的抑制作用,降钙素能够迅速环节骨质疏松引起的骨骼疼痛。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类药物对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明显改善作用,如果从围绝经期开始应用,可充分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雌激素相关肿瘤。

    以上各种“特异治疗”的药物,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后才能发挥最大的抗骨质疏松作用。

    “三剑客”之三:定期监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

    在改变生活方式和进行药物治疗后,我们还不能忘了定期监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与糖尿病一样,监测在诊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骨质疏松症的监测,常用的有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

    1.骨密度

    骨密度这个指标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主要是检测骨骼内的无机矿物质盐的含量,这反映了骨强度的一个方面。一般推荐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监测一次骨密度。

    2.骨代谢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代谢指标有碱性磷酸酶、骨钙素、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I型胶原C端肽等,其反映的是骨骼内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这一对矛盾共同体的相对作用强弱。治疗骨质疏松症,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抑制过度活跃的破骨细胞功能,改善成骨细胞功能”,这样的效果可以通过检测骨代谢指标来判断。一般推荐骨质疏松症患者每3~6个月监测一次骨代谢指标。 (吴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