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大众医学》 > 2017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064485
眼底病变:糖尿病作祟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5日 《大众医学》2017年第6期
     调查显示:在我国2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上升至9.7%。照此推算,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近1亿人,已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值得关注的是,在罹患糖尿病20年后,几乎所有1型糖尿病和60%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4.7%~37. 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

    血糖控制不好,眼底“受伤”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血糖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视网膜屏障受损,从而导致视网膜出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临床上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和增殖期(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两大类,每一类又细分为数个亚级。而造成患者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诊断新技术,助力“早发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主要依据散瞳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定。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视网膜血管病变,清楚地显示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眼底新生血管及毛细血管渗漏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病理过程,是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特征的重要诊断工具,对确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显示视网膜断面的形态结构,是一种非接触、无侵入性的诊断技术,能够观察视网膜的细微形态结构,提供量化的诊断信息,有助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疗效观察,对病情监测和提示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是近年来应用于各类眼底血管疾病诊治及随访的一项无创新兴技术。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类似,OCTA也能够观察到大多数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的血管变化。

    此外,若患者存在玻璃体积血或白内障等妨碍眼底检查的病变时,眼底超声是评估视网膜病变程度的重要方法。

    治疗新技术,延缓病情进展

    在眼科治疗方面,主要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眼内药物注射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而控制好血糖、血脂和血压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前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激光光凝一直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标准治疗方案。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非常重要,可以降低视力丧失或必须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风险。不过,激光光凝治疗也有一定局限性,夜盲、周边视力丧失、脉络膜渗漏、黄斑水肿加重和玻璃体积血者无法进行激光治疗。

    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已出现新生血管并发症,如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就需要借助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术后可以保留残余视力。

    近年来,眼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已成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的里程碑。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同时还能延缓病情进展。不过,这些药物半衰期短,为保持视力改善效果,需要重复注射。

    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查眼底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开始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地说,1型糖尿病患者应在发病五年后,开始进行眼底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确诊时即进行眼底检查,随后根据眼部病变情况决定随访周期。由于妊娠会加快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故糖尿病患者在妊娠前和妊娠期间更应定期检查眼底。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