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489670
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荆春霞 杨 光 廖莲恩 靳家康 黎慧妍 陈亮廷 何振贤 张飞
第1页

    参见附件(276KB,2页)。

     【摘要】 目的 了解社会支持、遭遇负性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以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974名,通过单因素χ 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结果 在974名大学生中,138人曾有过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揭示,因其貌不扬而被歧视(OR=3.365),曾遭受暴力(OR=2.988),单亲家庭(OR=2.965),有饮酒、吸烟或药物依赖(OR=1.827)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关系融洽(OR=0.618)和大学生具有自信心(OR=0.390)是预防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大学生遭遇负性事件后可能产生自杀意念,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自杀;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Influencing Factor Analysis on the Suicidal Ide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Guangzhou/

    JING Chun-xia* ,YANGGuang,LIAOLian-en,et al.

    *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of Medical College,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negative events and suicidal ideation,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Methods By convenient sampling,974undergraduat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in a university in Guangzhou.One-way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adopted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suicidal ideation.Results Among974undergraduates surveyed,138(14.17%)ever had suicidal ideation.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jor risk factors for suicidal ideation were discriminated for figure(OR=3.365),suffering violence(OR=2.988),single-parent family(OR=2.965)and drinking,smoking or drug addiction(OR=1.827),while th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icidal ideation were concordance among family members(OR=0.618)and self-confidence(OR=0.390).Conclusion After suffer-ing negative events,undergraduates may have suicidal ideation.More measurements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suicide.

    【Key words】 Suicide;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

    自杀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且自杀已经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自杀不仅危害个体,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每一名自杀或自杀未遂者的周围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他们长期为此悲痛和烦恼。了解与自杀意念有关的因素,针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并给予社会或心理支持,可有效预防自杀行为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对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后,通过不记名和即填即收的方式,调查广州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1100人,回收有效问卷974人,有效回收率为88.5%。

    1.2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压力应对方式以及对自杀行为的看法。对“有过不如死了为好的想法”做出肯定回答者定为自杀意念者。

    1.3 统计分析 用SPSS11.5建立数据库,采用单因素χ 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在974名调查对象中,男生占47.3%,女生占33.2%,19.5%性别不详;一年级学生占8.9%,二年级占33.6%,三年级占15.7%,四年级占14.5%,五年级占12.1%,六年级占8.1%,年级不详者占7.1%;22.8%来自香港,11.0%来自澳门,58.1%来自中国内地,1.8%来自台湾,6.3%来自其他地区。在过去的1a中,138人曾经有过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2%。

    2.2 单因素分析 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下,单因素χ 2 检验筛选出20项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相关联的因素,其中有自信心、身边的人会支持自己等5项为社会支持因素;而因家庭情况被歧视、因外表(相貌、身高、身材和体重)被歧视和遭遇暴力等15项为自杀意念的可能危险因素(表1)。

    表1 影响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单因素分析(略)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检验水准为α=0.05的条件下,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20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自信心以及家庭关系融洽是有效的支持保护因素,而因外貌被歧视、遭遇暴力、单亲家庭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吸烟、酗酒或依赖药物)是可能的危险因素(表2)。

    表2 影响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多因素分析(略)

     3 讨论

    自杀意念的产生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杀意念包括各种威胁自己生命的意向,包括可观察到的行为,但未见行动,是自杀行为的中间环节 [1] 。若能有效地切断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发展,即可有效地防止自杀行为的出现。

    本研究发现,若大学生因长相、身材或者体重等外貌特征 被歧视,则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OR=3.365)。被歧视者的自尊心受挫,产生无价值感和无能感,久而久之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应对压力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犹豫、彷徨、退却和脆弱。处于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大学生发生自杀意念的危险性是正常双亲家庭的2.965倍,这与Reich [2] 的研究结果一致。家庭结构的改变如父母离异或一方过世,导致教养方式的不健全,单亲家庭结构中的孩子往往缺少安全感,间接导致子女的情绪问题。若不能正确地引导和疏通,会使其产生自杀意念。遭受暴力事件的大学生也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尤其是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3-4] 。此外,吸烟、酗酒或者依赖药物与自杀意念也存在关联 [5] ,其比值比为1.827。酗酒或者依赖药物可损害人的判断力和控制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导致较高的自杀风险。

    本研究还发现,具有自信心的大学生不容易产生自杀意念(OR=0.390)。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称为一般自我效能感 [6] 。充满自信心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强,对结果的预期处于乐观态度,从而激发他们处理问题的潜力,将问题处理得更好。即使在面对压力时,具有自信心的大学生会试图采取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较少采取消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自信心强的大学生更有能力抵御压力事件。此外,家庭成员关系融洽(OR=0.618)可降低大学生面对压力时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相对较少,家庭气氛和谐,充满了温暖和爱,即使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压力,家人可帮助其度过危机,避免其面对压力时产生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另一方面,在关系融洽的家庭环境中,即使家庭中出现了矛盾和冲突,该家庭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理性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具有调节和缓冲能力,避免走极端。

    对具有自杀意念高危特征的大学生,支持和发展保护因素,在确保尊重隐私的前提下,给予高危人群心理治疗,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获得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技巧,使他们能够以积极有效的方式来处理校园生活中的压力和应激,以防止他们产生自杀的冲动。

     4 参考文献

    [1] 王声氵勇,主编.伤害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8-430.

    [2] REICH 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life events and DSM-Ⅲperson-ality disorders.Hill J Clin psych,1986,8:164-173.

    [3] MYERS KM,BURKE P,McCAULEY E.Suicide behavior by hospitalized preadolescent children or a psychiatric unit.J Am Acad Child Psych,1985,24:474-476.

    [4] KENDALL-TACKETT RA,WILLIAMS LM,FINKELHOR D.Impact of sexual abuse on children: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Psychol Bull,1993,113:164-189.

    [5] WILCOX HC,CONNER KR,CAINE ED.Association of alcohol and drug use disorders and completed suicide:an empirical review of cohort studies.Drug Alcoh Dep,2004,76S:11-19.

    [6] SCHWARZER R,ARTISTI B.Optimistic self 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World Psychol,1997,3(1/2):177-190.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