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89400
青少年肥胖与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7年第2期
青少年肥胖与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青少年肥胖与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青少年肥胖与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1.3 统计学分析 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检错。用SPSS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单核苷酸多态性rs7566605的PCR-RFLP结果 通过PCR-RFLP分析,可以清晰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rs7566605的3种基因型产物,电泳条带分别为野生纯合型(GG)(152 bp、105 bp、43 bp)、突变杂合型(GC)(195 bp、 152 bp、 105 bp、 43 bp)及突变纯合型(CC)(195 bp、105 bp),见图1。

    2.2 单核苷酸多态性rs7566605发生情况

    2.2.1 rs7566605基因型构成和等位基因频率 在919名研究对象中,389名(42.3%)为野生纯合型GG,401名(43.6%)为突变杂合型GC,129名(14.0%)为突变纯合型CC;等位基因突变率(G>C)为35.9%。
, 百拇医药
    2.2.2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本研究对不同营养状况组rs7566605多态性进行Hardy- Weinberg平衡检验,P值均大于0.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平衡是指在一个大的相对稳定的群体中,变异率保持不变,各种基因型频率也将代代保持不变,成为遗传平衡的群体)。

    2.3 不同营养状况组rs7566605变异情况 将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分别用加性(GG vs. GC vs. CC)、显性(GG vs. GC/CC)和隐性模型(GG/GC vs. CC)进行检验,发现隐性模型较适合该多态性与肥胖的关系。由表1可见,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13.3%,16.2%,有递增趋势。进一步对体重正常与重度肥胖(BMI≥30 kg/m2)青少年进行比较,两组基因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肥胖青少年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分别为18.5%,10.3%;CC基因型携带者比GC/CC基因型更容易发生重度肥胖,比值比(OR值)为1.101(P=0.028)。
, 百拇医药
    2.4 rs7566605不同基因型之间肥胖指标比较 CC基因型携带者的BMI平均比GG/GC基因型者高0.88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携带者的WHR与GG/GC基因型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最近多个研究组协作研究发现,SNP rs7566605与肥胖发生密切相关,具有隐性遗传效应;CC基因型比GC/CC基因型更易发生肥胖(OR=1.22,P=0.008),该效应不受年龄、性别影响,而且在西欧人和非裔美国人中都有作用[1]

    本研究发现,919名青少年中rs7566605突变率与欧美人接近。体重正常和重度肥胖组(BMI≥30 kg/m2)比较,重度肥胖青少年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CC基因型携带者的BMI平均比GG/GC基因型者高0.88 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多态性与我国青少年重度肥胖发生有关。
, http://www.100md.com
    本研究是首次在亚洲人群中分析rs7566605与肥胖的相关性,结果与国外人群研究一致,提示该突变在时间上先于种族分化,可能是各种族人群肥胖的共同危险因素。另外,该多态性突变率比较高,符合“节俭基因”假说,即某些原来适应食物匮乏的基因突变到现代成为有害,可导致肥胖[4]

    rs7566605与肥胖发生有关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该多态性位于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转录起点上游约10 kb。有研究发现,INSIG2可抑制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5],在肝脏过度表达INSIG2基因的fa/fa大鼠的血浆三酰甘油水平明显下降[6],人类基因组扫描也发现INSIG2基因区域与BMI密切相关[7]。rs7566605多态性与肥胖相关,一方面可能是该多态性位于INSIG2或其他基因启动子区域,该位点突变可能在转录水平上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导致肥胖;另一方面该多态性也可能仅是遗传标志物,与其紧密连锁的某一基因突变才是引起肥胖的真正原因。
, http://www.100md.com
    4 参考文献

    [1] HERBERT A,GERRY NP,MCQUEEN MB,et al. A common genetic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adult and childhood obesity. Science, 2006, 312: 279-282.

    [2] 尹遵栋,马军,徐轶群,等.青少年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与血脂水平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24-725.

    [3] 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4] REICH DE,LANDER ES.On the allelic spectrum of human disease. Trends Genet,2001,17(9):502-510.
, http://www.100md.com
    [5] YABE D,BROWN MS,GOLDSTEIN JL.INSIG 2,a seco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protein that binds SCAP and blocks export of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2,99(20):12 753-12 758.

    [6] TAKAISHI K,DUPLOMB L,WANG MY,et al.Hepatic INSIG-1 or -2 overexpression reduces lipogenesis in obese zucker diabetic fatty rats and in fasted/refed normal rats.Natl Acad Sci USA,2004,101(18):7 106-7 111.

    [7] DENG HW,DENG HY,LIU YJ,et al.A genomewide linkage scan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obesity phenotypes.Am J Hum Genet,2002,70:1 138-1 151.

    (收稿日期:2006-12-17)

    [ 上 页 ], 百拇医药(王海俊马 军阿布都艾尼·吾布力王 燕尹遵栋潘勇平)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