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7年第11期
编号:11534507
国内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7年第11期
     【文献标识码】 B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1046-04

    【关键词】 适应,心理学;方法;研究;学生

    自20世纪50年代应对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应对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其中,应对方式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心理学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应激源与心理健康之间并非是直接的相关关系,应对方式作为中介机制在其中起了调节作用。换言之,个体的应对方式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Andrews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面临大学校园里人际关系、学业、自我发展和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的应激源。如果应对不当,可引发一系列的内在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为此,笔者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综述,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应对方式的提出与发展

    应对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Freud对自我心理学的研究。Freud认为,个体通过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歪曲现实以避免和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尤其是焦虑[2];个体是通过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来反映外部世界的,尽管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不自觉的心理活动 ......
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5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