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9年第1期
编号:11750379
云南省大学生性健康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9年第1期
云南省大学生性健康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云南省大学生性健康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云南省大学生性健康社区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和禁毒艾滋病预防(以下简称防艾)知识现状,评价综合社区干预模式的干预效果。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云南省6所高校大学生1 200名,采用社区、团体和个案的方法,进行为期1 a的社区动员、禁毒防艾性教育公选课、小组讨论、辩论会、座谈会、禁毒防艾专家培训核心主持人(TOT)培训与外展的综合干预。结果 干预后目标人群准确判断AIDS传播途径的正确率从29.5%上升至81.5%;毒品正确认知率从54.7%上升到88.7%;认同“以性道德规范行为”的人从68.5%上升到98.2%;性行为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3.2%降为9.1%;“能正确使用安全套”从52.9%上升到92.1%;在善待HIV/AIDS的问题中,选择同情帮助由干预前的74.9%上升到干预后的99.2%。结论 综合性社区干预使大学生禁毒防艾认识/安全性行为明显提高、婚前性行为及HIV/AIDS歧视显著减少,在学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性;健康知识,态度,实践;物质相关性障碍;干预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13-03

    云南省因毗邻毒源产地“金三角”,自1989年在西南边境吸毒者中发现146例HIV感染者以来,AIDS与少数民族、贫困、毒品易获、共用针具及性乱互为链条,18年间HIV/AIDS波及云南省129个县、市、区,HIV/AIDS感染者已超过8万,其中85%是20~40岁青壮年。AIDS已演变为危害云南省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面对艾滋病危险行为日趋上升及其潜藏的复杂社会心理因素[1],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成为控制艾滋病流行的重要策略[1-2]。探索契合于青少年的学校性教育[2-4],将“服务学习”整合于学校AIDS社区干预模式[5],成为切断青少年AIDS性传播的有效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和昆明师范专科学校6所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并实施1 a的社区干预及效果评价。基线调查实发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47份(有效率为95.5%),其中女生727名(63.0%),男生420名(37.0%);年龄为(20.36±1.46)岁。干预后效果评价发出问卷1 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 085份(有效率为94.3%),其中女生688名(63.4%),男生397名(36.6%)。

    1.2 社区干预 以联合国《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政治宣言》和《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开发领导层,使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校园“禁毒防艾”达成共识,并获得教务处、团委的支持。在云南省6所高校开设“大学生性健康”选修课,以“服务学习”理念和师生互动模式,通过课堂讲解、课程论文、专题讨论、辩论和座谈、团体辅导、专家培训核心主持人(TOT)培训,让大学生认识毒品与艾滋病的关系,思考“性与爱”的责任;采用面对面和网络/电话咨询,为有性健康问题者提供服务,为减少“伤害”建立心理治疗和康复的“绿色通道”。

    1.3 方法 在个案访谈基础上自行设计匿名调查问卷,内容有禁毒防艾知识、性态度/性行为、对HIV/AIDS感染者的态度等。干预前后的调查均由培训后的调查人员在统一指导语下,以班为单位进行,问卷当场回收后整理录入,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的显著性检验。

    2 结果

    2.1 禁毒防艾知识 由表1可见,干预后男、女生对艾滋病传播危险行为多选题(由9个行为组成,包括孕妇可将HIV传给胎儿,使用血液及制品可感染HIV,性行为可传播HIV,忠实1个健康性伴可预防AIDS,貌似正常者可能携带HIV,坚持使用安全套可预防HIV,HIV可经医源性交叉传染,蚊虫叮咬可传播AIDS,与感染者共餐可传染AIDS)的完全正确判断率从28.1%和30.3%提高到79.6%和82.6%(学生对经性、血、母婴传播正确率高达98%,但对蚊虫叮咬、具体医源性感染途径正确认知率为27%~30%),分别提高51.5和52.3个百分点;在有关HIV检测知识问题中,男、女生对“曾有危险行为,但HIV检测阴性,意味着对AIDS有永久免疫力”和毒品的正确认知率,较干预前分别提高了20.3,20.1和33.7,34.2个百分点。

    2.2 性态度/行为 干预后认同性道德的正性作用和反对“一夜情”、婚前性行为的显著增加,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显著减少。见表2。

    2.3 性行为及其自我保护技能 由表3可见,干预后0.5 a内男、女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18.7,11.4个百分点,且在性行为时能正确使用安全套的干预前后男生分别为64.1%(91/142),78.3%(47/60);女生分别为58.1%(72/124),76.9%(30/39),分别增长了38.1和41.8个百分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56和4.506,P值均<0.05)。

    2.4 对HIV/AIDS感染者的态度 干预后男、女生对艾滋病人持同情帮助态度分别上升了25.5和23.8个百分点,对艾滋病人持强制管理态度的男、女生分别下降了8.1和4.8个百分点。见表4。

    3 讨论

    随着《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出台,近年国内有关学校预防AIDS的调查和健康教育全面开展,但多停留在“6•26国际禁毒日”、“12•1艾滋病日”等特定时期的宣传上。因缺乏对该群体性态度和行为日趋开放及其性健康需求与服务的深入研究[5],我国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于2006年3月22日发布了“学校禁毒防艾关注度低,未能提供方便有效宣传教育,降低了AIDS预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结论。令人担忧的是,身处艾滋病重灾区的云南省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者已达80.1%,婚前性行为从1993年的2.74%上升为2000年的6.79%和2006年的23.2%,而在性行为中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仅为52.9%[6-8]。为最大限度减少AIDS对青少年的威胁,笔者以健康促进、三级预防为框架[4,9],针对基线调查得出大学生性健康的需求,建立了教育、心理/行为干预、咨询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青少年性健康干预模式,经过2 a的前瞻性干预,收效显著。笔者的体会如下。

    3.1 建立高校AIDS预防/性健康教育体系,并将其纳入高等教育设置 在6所高校开设“大学生性健康”全院选修课(2学分/36学时)。坚持做好每年6期师资培训,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青年学生性健康指导》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案和课件,建立试题库。知识的传授注重全面、系统,贴近大学生生活,通过案例,以鲜活的影像资料和多媒体手段,引发大学生思考“性与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4-6]。学生选课踊跃,旁听、重复听课,场面火爆,学生称之为“最实用的公选课”,建议开成必修课。

    3.2 大学生心理/性健康朋辈辅导 以性健康课为平台,与学生社团和团委合作,在教学互动中发现骨干,开展TOT培训;通过座谈、专题讨论、辩论会、情景剧和角色扮演,以及禁毒防艾的外展(流动人口、农村、戒毒所),推进朋辈辅导与同伴教育。从课堂教学的“脱敏”到发展性与治疗性小组,对热恋中男生性冲动的控制、女生拒绝技巧的提高以及婚前性行为和失恋、性病及非意愿妊娠的危机干预均收到显著的效果。, http://www.100md.com(张河川 郭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