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09年第2期
编号:11748242
河南省中小学生1991-2005年肥胖流行趋势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日 《中国学校卫生》 2009年第2期
河南省中小学生1991-2005年肥胖流行趋势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89.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72-02

    【关键词】 肥胖症;患病率;人体质量指数;学生

    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原始数据与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相比,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尤其是城市男生的肥胖率上升了7.77%[1]。为了解中小学生肥胖的流行趋势,探讨防制学生肥胖的对策,现将河南省1991,1995,2000和2005年中小学生的体质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河南省1991,1995,2000和2005年4次学生体质调研。其中1991年调查人数为51 755人,1995年为50 524人,2000年为52 463人, 2005年为42 935人;各次调研城乡各年龄组人数基本相同,男、女基本各半。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4次调查均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要求进行,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象为城乡汉族中小学在校学生。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新制订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2],筛查并分析各群体肥胖的检出情况。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学生肥胖发展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4 类人群的肥胖检出率整体上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P值均<0.01)。1991-2005年4类人群分别上升了12.4,8.1,4.6和3.3个百分点。15 a间城乡总肥胖率增加了7.3个百分点(P<0.01)。

    2.2 城乡不同性别学生肥胖率比较 由表1可知,男生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份基本都明显高于女生,且年增幅和增速均高于女生。各年度男、女学生肥胖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60.9,310.3,170.8,P值均<0.01);各年度城、乡学生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3.6,331.8,876.7,925.5,P值均<0.01)。
, http://www.100md.com
    2.3 不同学段学生肥胖检出率分析 1991-2005年河南省4类人群3个学段的肥胖检出率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上升总体趋势为小学>初中>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 043.9,758.4,1 221.2,P值均<0.01)。不同学段学生肥胖率分别为5.4%,4.6%和3.1%,以小学生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7,P<0.01)。见表1。

    3 讨论

    1991,1995,2000和2005年的河南省中小学生的体质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学生的肥胖发生率随年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 a间河南省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增加12.4,8.1,4.6和3.3个百分点,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增速达到4.3,4.4,5.2和5.1倍,表现为城市学生肥胖增幅高于乡村学生,但增速低于乡村学生。此研究结果与星一等[3-5]的调研结果一致。近10多年来随着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饮食能量大为增加,导致了乡村学生肥胖人数大量增加,增势超过了城市学生的上升水平。
, http://www.100md.com
    4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男孩肥胖率显著高于女孩,和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是因为饮食习惯的性别差异,还是食物获得性方面的不同,抑或仅仅是肥胖流行早期的表现,目前尚无定论[6]。

    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肥胖流行率分析,揭示了小学和初中组的肥胖率增幅最大,可能与小学生、初中生食量大,爱吃甜食及不爱活动和高中组的学习负担过重、营养补给不充足等因素有关。

    很多研究证明,肥胖儿童是发展至成人肥胖的潜在人群,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危害也得到证实[7-9]。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应将肥胖的防治纳入河南省学生常见病防治的工作内容,以小学和初中生为重点防治对象,同时还应抓好乡村地区肥胖的防治。

    (致谢:谨此向所有参与本课题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致谢!)

    4 参考文献

    [1] 李静,马军.1995年与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6):959-960.
, http://www.100md.com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2):97-102.

    [3] 星一,季成叶,曹若湘,等.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2000年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7):529-531.

    [4] 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 2):194-197.

    [5]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2):103-108.

    [6] ABALKHAIL B.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Saudi Arab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tween 1994 and 2000.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02,8(4-5):470-479.
, 百拇医药
    [7] FREEDMAN DS, KHAN LK, DIETZ WH, et al.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obesity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adulthood: The bogalusa heart study. Pediatrics, 2001,108:712-718.

    [8] 姚经建,夏红,屠月珍,等.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肥胖患病率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 5):209-214.

    [9] 彭艳英,何章飞.上海市金山区2005年监测点学校学生肥胖状况分析及防制对策.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19( 2):68-69.

    (收稿日期:2008-07-06;修回日期:2008-09-10), 百拇医药(吕全军 周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