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90519
贫困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黄 海 邱欣红
第1页

    参见附件(1903KB,3页)。

     【摘要】 目的 了解贫困大学生疏离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某高校524名大学生,采用疏离感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施测。结果 贫困生疏离感显著高于普通生,主观幸福感较低,表现在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及紧张因子上;高、低疏离感组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情感行为的控制、城乡和年级因素对疏离感有一定预测作用。结论 贫困生有高疏离感,低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城乡和年级因素对疏离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社会异化;幸福;对比研究;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058-03

    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和谐且关系适当是促进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疏离感的研究是把个体与自己、他人、社会、自然、文化等各种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看作是情感产生的根源,把对情感的研究置于社会之中[1]。当个体长期无法融入到一个有意义的参照团体时,由此带来的冲突将会在身心健康、工作、控制愤怒和亲密家庭关系的形成方面,给个体造成终生困难[2]。因此,疏离感的程度对个体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目前,有关疏离感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有的从疏离感的结构进行探讨[3],有的从家庭、人格因素方面了解其对疏离感的影响[4],有的从疏离感所产生后果的角度进行探索(如个体的自我概念和个人幸福取向等)[5-6]。贫困大学生(以下简称为“贫困生”)由于经济、家庭等原因,容易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产生过高的疏离感,如贫困生多数来自农村,进入大学首先要接受的是城市社会化过程,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疏离感,因此他们往往是心理问题更易发生的群体[7-8]。为此,本文试结合主观幸福感(以下简称幸福感)对贫困生疏离感进行初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高校524名大学生,其中贫困生270名,非贫困生(以下称普通生)254名。贫困生中,城市背景(父母双方下岗,人均月收入低于所在城市低保线)59人,农村背景(父母多病,人均年收入低于2 000元)211名;男生206名,女生64名;大一学生91名,大二学生123名,大三学生56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由培训过的调查员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集体施测,并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530份,收回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为98.87%。测量工具包括:(1)疏离感的测量。选用Jessor编制的《疏离感量表》[9],该量表共15题,其Scott同质性比率为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0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