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66168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疏离感的相关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李 欢,高丽君,吴 钰,郑 涌
第1页

    参见附件(1223KB,2页)。

     阳性59102.80±22.1356.93±14.0230.64±8.93190.37±42.16

    中性14789.46±17.0149.39±12.1525.89±6.76164.73±29.39

    阴性12675.20±20.0742.32±13.6623.67±7.61141.18±36.56

    F值 42.10026.47317.36242.465

    P值 0.0010.0010.0010.001

    2.2 述情障碍和疏离感总分及各因子的相关 如表2所示,除外向性思维与环境疏离感的相关不显著(r =0.084)以外,述情障碍与疏离感及各因子相关均显著。相关系数在0.183~0.549之间。为进一步探讨疏离感和述情障碍的关系,该研究以述情障碍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以疏离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有难以识别情感、述情障碍总分。其中难以识别情感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0.2%,且总变异的31.2%可以由因子难以识别情感和述情障碍总分共同解释。

    表2 大学生疏离感与述情障碍总分及各因子的相关系数(r值)

    项目难以识别情感难以表达情感外向性思维述情障碍总分

    社会疏离感0.532**0.325**0.274**0.515**

    人际疏离感0.470**0.309**0.183**0.437**

    环境疏离感0.377**0.217**0.0840.312**

    疏离感总分0.549**0.342**0.239**0.515**

    注:**P<0.01。

    3 讨论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述情障碍的研究,且目前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临床病人,而将其延伸到了普通人群,并相对偏向于认为它是情境性的情感认知加工和调节过程中的一种缺陷[8]。情绪加工涉及5个基本成分:情绪诱发物、初级评价、情境评价、行为准备和执行[9]。任何一个加工本身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高述情障碍水平的发生。而疏离感主要指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无力、疏远、冷漠感,强调的是个体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和体验[11]。诸如此类的消极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很可能产生焦虑、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对情感认知的加工和调节,产生述情障碍;反之,述情障碍越严重,情感认知的加工和调节就越受到阻碍,对情境的评价便会有失偏颇,易产生负性情感体验,进而产生疏离感。本研究中的相关分析显示,除外向性思维与环境疏离感的相关不显著外,述情障碍与疏离感及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值均<0.01),且可以用述情障碍总分及因子难以识别情感对疏离感总分进行线性估计;而在述情障碍水平的分组上,3个组别的学生在疏离感总分及其3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1984年制定的多伦多述情障碍26条目量表(TAS-26)包括4个因子: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缺乏幻想的实用主义思维方式、外向性思维[15]。但在使用过程中TAS-26逐渐显示出一些缺点。Bagby等[14]对其进行了修订,并于1994年发布了多伦多述情障碍20条目量表(TAS-20),它包括3个因子:难以识别情感、难以表达情感、外向性思维。TAS-2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世界各国均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但Franz等[9]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于2001年提出四因子结构,并于2008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且提出新的四因子的结构:难以识别情感、情感内省的重要性、外向性思维、难以描述情感[3]。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采用的就是四因子结构,Taylor等[16]关于三因子结构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适用性进行的研究证实了它在各国的适用性和稳定性均较高。Zhu等[17]的研究也证实,三因子结构对中国人更具有适用性和稳定性。因此,本研究仍采用三因子结构。

    4 参考文献

    [1] 杨世昌,杜爱玲,王新友,等.成人个性特征与述情障碍的相关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4):425-426.

    [2] AINO K, MATTILA MD, SAMULI I, et al. Alexithymia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Psychosomatics, 2009,51(1):59-68.

    [3] MATTHIAS F, KERSTIN P, RALF S, et al. Alexithymia in the German General Population.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08,43(1):54-62.

    [4] GRABE HJ, SPITZER C, FREYBERGER HJ, et al. Alexithymia and the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model of personality. Psychother Psychosom, 2001,70(5):261-267.

    [5] 杨红君,赵志丹,楚艳民,等.大中学生述情障碍与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2008,16(4):430-432.

    [6] HANS J, GRABE MD. Alexithymia and personality in relation to dimensions of psychopathology. Psychiatry, 2004,16(1):1299-1301.

    [7] 王晓倩,汪凯,张蕾,等.大学生心理理论与抑郁、述情障碍、社交技能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6(12):1343-1345.

    [8] 宫火良.某高校大学生述情障碍与评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4):301-30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2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