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66188
四川高校66例暴力损伤学生特点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李 秦,易旭夫,张录顺,陈晓刚,林 丹
第1页

    参见附件(1312KB,2页)。

     3.1 一般情况 本研究中男女比例达7.25∶1,可见男性是高校学生暴力行为的主体。在国外报道中虽以男性多见,但女性所占比例较本研究高[5-6],这可能与我国受传统道德影响女孩性格内敛有关。从学校级别分布来看独立学院及高职院校学生占87.88%,级别较低学校发生暴力事件比率较高。Ambrose[7]研究结果亦显示学校级别与暴力事件的发生有相关性,而暴力事件多发生在级别较低学校。这可能与低级别院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有关。从年级分布来看,高校学生事件主要集中在新生及毕业生,其中又以新生最为多见,可能与新生刚刚步入大学,脱离家长及班主任监管,行为随意,同时心智尚不成熟,处理问题能力较差,易冲动有关。而毕业生面临人生重大转折,即将离开校园普遍有“最后疯狂”等放松想法,加之现我国就业压力大,故毕业前夕的行为往往放纵、疯狂、不计后果。

    3.2 高校学生暴力事件损伤特点 本研究中以刀伤最为多见,占全部案例的53.03%,其次为徒手伤,其他致伤物还包括棍棒、玻璃杯、啤酒瓶、皮带、硫酸、酒精。其中棍棒、玻璃杯、啤酒瓶、皮带均为随手可得的物品,使用以上几种致伤物及徒手伤者多系偶发性的暴力损伤案件,即事前并无明确目标、目的,遇事起意,突发性施暴,多发生在校内。然而刀具、硫酸、酒精则并非随处可得,一般为有预谋施暴所使用致伤物,此类案件施暴者施暴后多有计划逃逸。可见,高校学生暴力行为呈现预谋性特点。

    本研究中损伤部位以头面部最为多见,占全部案例的43.94%,这可能与施暴者想由此给受害人留下深刻印象,起到胁迫、恐吓的作用,此外头面部无衣物遮蔽更易攻击。此类损伤第二常见部位为四肢,一般为抵抗伤,为抵抗施暴者攻击所造成。其次常见的损伤部位包括躯干、颈部、会阴部。本组中除9例全身复合性损伤外,其余案例攻击部位明确,目的性强。

    本研究损伤程度中以轻伤最多见,重伤次之,轻微伤最少。本组研究所有案例均为公安机关委托本中心进行鉴定,轻微伤损伤程度较轻,大部分受害人通过双方调解解决而并未通过公安机关立案,故在本研究中轻微伤较少见。根据《人体重伤鉴定标准》规定: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以上几种重伤之外的在受伤当时危及生命或者在损伤过程中能够引起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以及其他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损伤[8]。虽然在本研究中重伤并非最多见,但也占较高比率。在重伤案例中尤以新生多见,可能与新生做事欠考虑,凡事只图当下快感而不计后果有关。

    3.3 高校学生暴力事件发生原因 本研究中损伤原因以恋爱纠纷最多见,而Silvana等[9]及Brian等[10]报道以性虐待及药物滥用较多。目前我国无论家长或是老师对恋爱问题都是避而不谈,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如何正确认识及处理情感问题一片空白,故容易用过激的方式解决恋爱问题,而女性在恋爱问题中比男性表现得更激烈,更易走“极端”。本研究中8例女性案例中就有4例是因恋爱纠纷。本研究中27.27%造成损伤是因为遭到他人报复,均为男性,事前施暴者曾与受害人产生冲突或发生口角,事后报复。荣誉利益为引起此类案件的第3位原因,多为嫉妒所致,施暴者多把自身处于某种不良局面的原因归结于他人,从而通过实施暴力来宣泄苦闷。

    3.4 预防意见 预防是减少此类案件最有效的方法。防范大学生暴力行为既是对人才的珍惜,也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同时,减少大学生暴力行为是家庭、学校、司法机关及社会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任务。针对高校学生暴力行为绝大部分为男性,且较凶残的特点,高校应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男生这方面管理,对于已发生的暴力事件,即使是轻微伤者也应加大惩罚力度,起到威慑的作用[2]。针对此类事件以新生和毕业生多见,对于新生要加强入学后的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介绍以前发生案例及校方处理办法,让学生入学之初就明了暴力行为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使后果严重[3]。由于毕业生压力较大,故对于毕业生而言除了严格管理加强教育外,更需要辅导员的关心,让学生可以正确方法排解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是引起高校学生暴力行为的根源。美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处调查显示,在大学人群中心理障碍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都有所增加[12]。在我国对全国10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0.23%[13]。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家长及学校足够重视,并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控制情绪和正确进行自我宣泄,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抗挫折能力,设立心理门诊,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予以及时帮助。

    4 参考文献

    [1] 杨梅.高校暴力犯罪归因及对策.时代经贸,2007,7(5):172-177.

    [2] 吴珍平.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龙岩学院学报,2006,2(1):84-86.

    [3] FORKE CM, MYERS RK, CATALLOZZI M, et al. Relationship violence among female and male colleg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8,162(7):634-641.

    [4] WELL S, GRAHAM K. Verbal versus physical victimization from other people's drinking: How to gender, ag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drinking pattern affect vulnerability. Stud Alcohol Drugs, 2007,68(4):582-586.

    [5] SIMO S, ANNE L, MARJA K. Gender and injury in Finnish comprehensive schools. Accid Anal Prev, 2008,40(4):1267-1272.

    [6] 丁绍宏.大学生暴力现象分析与对策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6(6):132-13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12KB,2页)